由学习理论谈学习中实践x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 思想汇报 点击:

 由学习理论谈学习中的实践

  意在增加个体经验的实践学习,在古今中外的学习思想中均有体现,并且颇受重视。增长知识与亲身体验,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正是这两方面的不断交互和相互促进,才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实现人的内在发展和提高。

  《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中发现我们惯用的“学习”在夫子的话中是分“学”和“习”的。在古语中,“学”是取得知识,“习”为付诸实践。在夫子看来,得到了知识,并且经常应用,这才是愉快的事。这句话也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说明了实践是得到知识的方法,实践和认识不能分开。

  《中庸》也有一句著名的训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道出了为学的几个递进层次。“博学”要广泛地猎取,多方面地获得知识;“审问”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之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考察、分析,这是“慎思”,是使所学能为自己所用的途径;“明辨”的阶段,是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梳理,博学所得的知识将真伪自现,良莠分明;“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也是使所学获得终极意义的环节,践履所学,使所学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应试的学习中,只做到了所谓博学,不加选择地将知识一股脑地塞了进来;不加审问——名人始创,教材收编,老师传授,岂能有误?不必慎思——做不完的题目堆在眼前,交差完工为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不敢明辨——不按标准答案和考试尺度而是写上自己独特的看法,要分还是不要?至于笃行,哪里还能够和有必要做到那种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和坚持不懈。只有所谓博学的学习,是一种假性的学习,最终只能看到“学而无用”,只会让人丧失耐心和能力。对所学知识有什么用的问题,不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揭晓,而是巴巴地等着有人像公布标准答案一般告诉自己,这种可能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这种可能的话,行的欲望和愉悦已然不知从何说起,“笃行”不成恐怕只有“堵行”了。为学的五个阶段,博学的传统要继续保持,审问、慎思、明辨强调“心”的实践,不盲从权威,以我为中心,做自己的判断,而笃行真的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行”。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让自己的“心”和“行”联手起来,互动起来,改造自己的学习,让学习更加有效,这是一件必要、可行且紧迫的事。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通过训练后,狗可以将铃声和进食间建立关联,听到铃声就会有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行为。这个试验成了西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依据之一。这种学说认为,学习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映照和反映,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在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在这种学说指导下的学习,强调的就是反复练习与强化,以达到形成习惯的效果。我不由得想到了在题海战术中,在大量地做题过程中建立知识与解题的联系,与试验中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行为,这两件事情的道理是一样的。

 许多大学生惊呼再来一次高考一定考不上,这是因为备战高考的情境已经不复存在,套公式解题的办法也就不再奏效了。这

 种理论强调反复练习和复习,分数、批评、表扬、物质奖励、体罚等外部奖惩成了控制学习的基本手段,学习中的内在动机被忽视和忽略。这一切,甚至对人生来就有的求知欲、好奇心产生了根本性的破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较早期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大规模的学校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仅仅涉及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的学习理论逐渐让步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依据人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开始认识到人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人的思维和理解逐渐丰富和改变个人的知识结构,这是适合发展人的抽象能力的学习路线。然而,放眼教育界,有多少教育工作者还在抱守着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主义基本原理辛勤耕耘,有多少学生还在将已经习惯的那一套当作唯一的方式刻苦钻研。我很关心,走过了如此教育历程的学生将如何走出,这中间有对他个人真正发展的期望,也包含着对未来教育整体格局根本改观的期望。在转折点上,需要有人站出来,率先擎起改变学习的旗帜。

  我很欣赏胡适先生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还是要再来一个主义,丰富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以此启发我们作出有效的学习设计。这个主义就是近几十年中已经成长起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学习,是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应该具有的标准装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主义强调,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逐渐地凭借自己的头脑创建了丰富的经验,当学习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由于学习者的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样的教学过程,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得到的是在知识结构方面不一样的改变。如果要给建构主义抽取出两个关键词的话,我给出的解答是:问题和经验。以问题为核心展开学习,在和旧经验的交互中构建新的经验,形成的是一条鲜明的主线,这就是实践。这是实现“打开人的经验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同时兼顾,让理论和实践充分交融,进而通向完美学习的一种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受到热捧,在教育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不少的实践成果。然而环顾我所工作的环境,倒是有不少的限制,比如教学设施、学生教师的人数比例等,让建构主义式的教学组织难以展开。当我依据有关思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小动作”,以期发生“微改观”的时候,实际上我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学生。这不是学生在故意抵制,年轻的学生是极愿意改变的一个群体。阻力来自无意识行为,当我尽力将学生引向真正自由的学习道路上时,不少学生依然应用落后教学方式中沿袭来的习惯和观念去应对。应该是我犯了急躁的毛病。这些观念和习惯事出有因,由来已久,改变不在一朝一夕,零星的枪炮形成规模才会促成整体上的改变发生。让大学生能够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学习,恐怕最有效的办法,似乎也需要一个有效的建构过程。作为自底向上路线的信徒,我希望有心的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安排中,记得“建构”这样一

 个思路,让自己的经验增长在实践中更加有效一些。这是我“多谈个主义”的意图所在。

  在对学习理论的粗略引用中,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能够展现出层次递进的建构过程,逐渐减少看到依托行为主义的简单强化。我更想看到的局面是,一群有心的学生,无论是否有教师的参与,也能推行建构主义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创建出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在我身边已经有学习型小团队呈现出了这样的特征。我想这样的团队还会更多,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本文来源:《 逆袭大学—— 传给 IT 学子正能量》一审过后,要压缩篇幅,将整理过的文字登在些处共享。

 ==================== 迂者 贺利坚 CSDN 博客专栏================= |==

 IT 学子成长指导专栏

 专栏文章分类目录(不定期更新)

 ==| |== C++ 课堂在线专栏

  贺利坚课程教学链接(分课程年级)

  ==| ======== 为 IT 菜鸟起飞铺跑道,和学生一起享受快乐和激情的大学 =======

相关热词搜索:学习理论 实践 学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