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交流发言,2020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 思想汇报 点击: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5 篇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1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市经济社会迈上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快车道。
我们时刻牢记嘱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
作安排落地生根。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产业大提升、创新大突破、环境大优化”大讨论活动,制订实施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百城提质等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专案”。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 10 亿元的县(市、区)由 2015 年
的 1 个增加到 8 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 3 年居
全省第 1 位。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通“12345”马上办便民服务热线,为企业和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最急最忧最盼的难题。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进城镇和乡村信息互通、基础共建、设施互连、服务共享,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自来水、网络通迅、公交车等全覆盖。
我们抢抓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去年 6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精准扶贫企业
贷款发放总量占全省的 44,连续 3 年代表全省迎接国家脱贫攻坚考核均名列前茅。坚持既保证粮食安全又发展特色农业,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 140 亿斤以上。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和产业转移机遇,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狠抓招商引资和项
目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明确每个县着力发展 1
到 2 个主导产业,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三个产
业超千亿,制冷、超硬材料、农资化工、商贸物流等 10 个产业超百亿,4 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前 20 名。
我们打造平台载体,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打造产业共享平台,通过建设国家制冷检验检测中心、印染中心、电镀中心等,打造共性关键技术平台。通过建设印染中心,形成纺织、染整、服装全产业链。通过建设电镀中心,完善工量具产业群,又吸引新入驻企业 55 家,吸纳了电镀业务。
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建成保税物流中心,贸易额完成 20.73 亿
元,位居全国同类保税中心前列。去年引进省外资金总量 698.5
亿元,居全省第 3 位。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创建全省首家
市级科学院,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 6 家、省级
高新区达4家,均居全省第1位。打造要素供给平台,实施引金、引才入商工程,搭建融资对接通道,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第 1 位。
我们创新体制机制,提供高质量发展优良环境。
持续完善“马上办抓落实”9+1 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等,实行市县联动、共同发力,让制度形成闭环,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实施“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市、县、乡三级 5400 多名党员干部分赴联系的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帮助解决难事、实事
20.6 万件。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服务企业五项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营造干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
遵循,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2
网络
交流发言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作为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环境优化等工作,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六次跻身全省前十,是三星级产业集聚区。
一是坚持有体量更有质量,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突出龙头培育。
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注重借势发展、强强联合、延链补链,打造了气缸套、皮草羊剪绒、广药业核黄素三个行业世界冠军。
突出集聚集约。
坚持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三大主导产业集聚了全市 33.5
的规上工业企业;以“区中园”形式,规划建设了 8 个专业园
区,推动集约发展;整合 11 栋闲置标准化厂房,建设占地 600 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培育了一批高成长企业。
突出三大改造。
制定三大改造攻坚方案,发挥内配标杆引领作用,引导 68
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 130 个,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二是坚持重实效更重长效,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开放增动力。
打造四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可实现一站式通关。目前,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 77 家,完成进出口总额 40.4 亿元。
以创新添活力。
成功创建高新区、智能化示范园区和专利导航实验区三个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以改革促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代办制”,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趟不用跑;在行政服务大厅开设“企业征信”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征信服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动群众增收。
三是坚持抓产业更抓环境,创造发展平台和优势。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品质,近三年谋划实施城市提质项目 81 个。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延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一体化。以产城融合提升承载能力,初步建成“四横九纵”路网框架,差异化布局了公租房、餐饮酒店等配套设施,推动区内农民就地上楼,不出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扎实推进产业集
聚区“二次创业”,为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3
网络
交流发言县域经济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县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突出生态功能价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认真落实
“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森林覆盖率达 56.9,提高 15 个百分点,流域出境
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 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
达 95 以上。
突出生态经济价值,培育绿色产业优势。
全县上下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水果总产量达 5 万
余吨,实现收益 5 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大力优化调整工业园区布局,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全县接待游客 563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5 亿元。
突出生态服务价值,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发布居民“健康指数”“幸福指数”“熊猫指数”,居民健康状况良好,整体幸福感高。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4
网络
交流发言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因地制宜找准定位,依托现代农业标准化程度高,粮食产量大、品质佳的优势,全力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做成第一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释放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链条优化的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农业这个“根”,依托优质绿色“原料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把“食尾”做优、“工尾”拉长。
一是打造玉米产业链。
依托象屿生化 75 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推动玉米产业向化
工领域和医药领域延伸。开工建设了总投资 14 亿元的国投象屿
30 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和总投资 8 亿元的诺潽生物制造产业园项
目,香港海资 6000 吨植酸钙项目投产达效。
二是打造水稻产业链。
依托万里利达 800 万吨粮食仓储优势,建设了总投资 4.9
亿元的香稻 60 万吨大米深加工项目。通过央企对接,建设了总
投资 1.8 亿元的众鑫 40 万吨绿色水稻加工项目。通过中韩合作,
建设了总投资 1.1 亿元的科乐福大米面膜加工项目,实现了大米产业链延伸发展。
三是打造大豆产业链。
立足大豆“非转基因”优势,引进总投资 1.5 亿元的福慧
15 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可年产高端蛋白粉 6 万吨、有机脂肪
粉 1 万吨等产品;总投资 1.8 亿元的金正油脂 20 万吨大豆深加
工项目,年可产非转基因大豆油 3.4 万吨、高端食用磷脂 3500
吨;总投资5000万元的绿谷调味食品厂项目,年可产2000吨特级酱油、1300吨食醋,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扶持大锦农做大做强,在原有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基础上,新上 20 万吨生物有机肥、1.5 万亩绿色种植、生鲜连锁超市等项目,形成集有机种植、绿
色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直营销售“五维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从“良田”到“餐桌”全产业链条。
五是打造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引进总投资 3.2 亿元的中闽能源二龙山镇生物质热电联产
项目、总投资 6 亿元的城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等秸秆综合利
用项目,项目建成后年新增秸秆消化能力 120 万吨,节约标准
煤 60 万吨。
六是打造“农业+旅游”产业链。
塑造 4a 级国家湿地公园、万亩水稻公园等生态农业观光模
式,真正把大农业、大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全年接待游客量达 34 万人次,综合带动消费 1.2 亿元。
七是打造电商服务产业链。
依托地域品牌,加快电商产业发展。xx 电商产业园吸纳企业 51 家,线上销售214 种农副产品,邮政、京东等 6 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服务,累计交易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二、狠抓要素承载,打造项目聚集、产城融合的发展平台
一是平台承载有力。
围绕“大园区”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经济开发区。历经十余年发展,已累计投入 40 亿元,建成面积 10
平方公里,实现“七通一平”,区内 20 公里“三纵四横”道路
畅通,直通高速公路东出口,总长 22 公里经开区铁路专用线,
近期运送能力220万吨,远期发运能力500万吨。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66 千伏变电站、日处理 5 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 200 吨的垃圾处理厂等基础
设施完善,承载能力项目吸引力持续增强。
二是资源实现共享。
积极打造经开区水、热、电、汽、物流等生产要素共享模式,公共管廊投入使用,实现了淀粉乳、蒸汽、给水、凝水、污水及物料输送等资源共享,大幅降低企业直接投资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
三是惠企设施齐全。
园区内建有以管理、培训、公寓住宿等服务为主的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新吉利家园,为园区企业高端人才、高管提供优良生活保障;开通公交专班,为企业员工通勤提供便利交通服务。
三、立足大桥商机,积极打造跨境加工产业
依托地产大豆的绿色生态标准较高的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境外建基地、境内搞加工,推动境外农业开发合作由粮食种植向粮食加工、仓储、物流等领域延伸。引进东金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农业跨境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 5 亿元,开发
土地 100 万亩,在域内建立大型粮食码头、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履行前期手续。引进欣凯旋实业有限公司建设 20 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2.5 亿元,重点建设粮食储备库、生产加工车间、冷藏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公司注册、税务登记,正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图修改。与中国一带一路投资联合会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建设农副产品进口加工区项目,重点建设江海联运集装箱码头,进行俄罗斯远东农副产品进口加工,将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5
网络
交流发言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定位,以产业转型和产业培育为抓手,努力探索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聚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煤化工、铝精深加工、传统制造、面粉食品等主导产业转型。实施技改项目 173 个,总投
资 164.77 亿元。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投入研发资金 11.94
亿元,已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国家级检测中心 1 家,
省级研发机构 7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中小企业 30 家。二、以面粉食品转型试点为抓手,构建“三链同构”格局大力实施“粮食加工转型升级”战略,延伸产业链、提升
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产业竞争力。整合 158 家面粉企业为五大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培育形成中国驰名商标 3 家、省著名商标 11 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1 个,加快“中国面粉城”向“中国食品城”的蝶变转身。
三、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着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按照公园城市理念,梳理城市肌理,构筑城市功能,夯实产业支撑。围绕生态活力之城,建成“两湖四带一湿地 28 公园”生态体系;围绕医院改革、教育资源整合,构建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房住不炒”要求,实施“限房价、限地价”双限挂牌,出台“人才十条”,加快人才人力集聚,夯实产业人才支撑。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努力构建与长三角的交通空间纽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成功跻身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