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19 来源: 实习报告 点击:

 — 1 —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调研报告

 我区始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以“六个坚持”“五个体系”“五个三”统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大安置点项目建设和探索创新后续服务工作力度,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通过集中面上调研、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深入跨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家中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详细调查我区安置人员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及安置点建设等方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社会融入管理转变,研究出台《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推动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

 (一)抓组织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着力解决“稳得住”的问题。

 一是社区管理“共治”。设置正光街道、铜兴街道,配齐 配强领导班子。成立安置点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同步推进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综治+社区警务

 — 2 —

 +司法+”“3+N”大综治工作格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80余起。二是服务阵地“共建”。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的原则,建成打角冲、白岩溪、正光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建立社区“两委”办公室、妇女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20余个服务阵地,100余名干部入驻社区办公,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三是公共服务“共享”。根据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需求,新建、改扩建学校11所,增加学位1.2万个,调配教师398名。挂牌督战正光第二幼儿园、白岩溪幼儿园,5月底前投入使用。建成卫生服务中心6个,配备医生、护士27名。健全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搬迁群众异地就医直报7157人次245万元。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4689人703万元。

 (二)抓就业创业、促进稳定增收,着力解决“能致富”的问题。

 扎实开展“留雁行动”,逐户走访、摸排,建立安置区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通过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目前,常住人口有搬迁劳动力4987户11528人(沿河籍1437户3396人)。截至目前,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4987户9196人(区内就业3341人、区外就业5855人,沿河籍搬迁劳动力就业1437户2765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一是全力保障就业。针对原来在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有稳定就业岗位,因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外出的,积极与用工地政府及企业对接协

 — 3 —

 调,通过“务工班车”点对点输送971人;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有组织输送到昆山就业86人。针对有意愿留在市内就业的,根据情况分类安置。加快裕国菇业项目建设,动员搬迁群众承租大棚,目前已签订承租意向协议807户,建成大棚450个,投产86个,带动就业86户,已出菇大棚12个。5月初投产120个大棚,预计今年建成大棚1000个、投产600个以上。通过园区企业、项目工地、城区服务业等岗位吸纳2150人就业;通过开发环卫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204人;通过开发安置点“四员一长”(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互助关爱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及楼栋长)就业扶贫援助岗位解决就业728人。二是积极支持创业。通过安置点商业部分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实行“基地+车间”发展模式,引进藤制品厂、制鞋厂、制衣厂等扶贫车间10个,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236人,其中沿河籍搬迁劳动力82人。出台“免租+创业一次奖补5000元”等扶持政策,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开小卖部、理发店、小餐馆等实现自主创业51户。三是开展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就业意愿人群,开展电工、家政、保安、缝纫等技能培训。目前,开展培训3465人次,培训后初次就业率达到65%以上。

 (三)抓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着力解决“快融入”的问题。

 围绕安全用电用水、安全出行、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

 — 4 —

 设施开展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组织开展文艺活动进社区80余场次,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入30万元建成矮屯安置点乡愁馆“春晖感恩文化阵地”,讲好历史故事、留住乡愁记忆、常怀感恩之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择岗主观意识强,劳动就业需进一步加强。

 搬迁人员90%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年龄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劳动就业不理想。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通过对响塘龙安置点调研了解到,登记有50余名搬迁户的 就业意愿是保安,就业部门协调南长城培训学校提供了30个保 安岗位,在通知他们培训和应聘时,只有1人前来参加,导致岗位流失。黔东中学提供了5个保安岗位,适用于50到59岁之间的大龄人员,但因搬迁户不愿参加培训,导致用人单位不得不在开学前自行招人。二是主观意识强烈。部分易地搬迁户对用工企业要求较为苛刻,根据前期调查统计,对上岗就业月薪的要求有70的搬迁户填写3000元以上,但自身无文化、无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足,造成推荐不成功。如,《读者报》为易地搬迁户提供了20个要求很低的岗位,月薪为1800元每月+全年发行量提成,有9人报名,但是企业去接人时,报名求职人员要求“包吃、包住、包接、包送”,甚至还有要求带着七十

 — 5 —

 岁的母亲一起去工作。

 (二)搬迁户思想顾虑多,优惠政策需进一步明晰。

 一是归属感不强。据入户调查了解,在一些入住的搬迁户中,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从农村到城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极不适应,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对户籍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态度。二是思想顾虑多。一些搬迁户担心户籍迁入我区农转非后,失去原所拥有的“三权”,搬离后没有技术和手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因而不愿拆除旧房。还有部分群众搬迁前一栋房子属于两户人家,而搬迁的只是其中一户,造成旧房难以拆除。三是优惠政策需明晰。由于搬迁户从农民转换成居民,搬迁地政府已经将部分搬迁户的低保取消,由于跨区域,缴纳医保和社保的金额和年限不同,造成搬迁户现在对自己的医保和社保情况不知,相关优惠政策不明了。如,现有房屋所有权问题,今后物管费、电视费、室内装修等问题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不知该如何宣传解释。

 (三)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增加,医疗救助压力较大。

 一是低保资金支出剧增。根据扶贫政策,即符合条件的对象应同等享受城市低保,因迁入对象在原居住地均为贫困群众,大部分属原住地的农村低保对象,加上原居住地的农村低保标准远远低于我区城市低保标准,如果按迁入本区总人口50%的对象符合城市低保条件测算,全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2792人,按

 — 6 —

 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405元计算,需增加低保资金支出将达6200万元以上。二是相关救助政策落实难。但按照相关救助政策规定,申请救助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本辖区范围内常年居住,符合相关救助政策条件才能给予相应的救助。因救助对象流动频繁、户籍未及时迁入,相关救助政策难以落实。

 (四)城区教育资源承载有限,就学压力巨大。

 目前我区教育面临巨大压力。一是主城区教育资源承载已达上限,“大班额”化解难。目前中心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8人,最大班额89人;初中平均班额53人,最大班额73人;高中平均班额61人,最大班额89人,大班额化解率小学为53%、初中75%、高中10%。二是主城区流动人口逐年剧增,学位存在不足。从2014年至2019年,外来进城随迁子女在城区就读学生每年不断递增,2016年达19155人,公办就读17938人,占常住户籍就读的54%,按增长幅度测算,老城区必须每年新建2所小学,两年新建一所初中才能满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三是学校编制紧缺,财政投入大。要满足5.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子女全部入学,安置点周边学校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6所,共缺教师编制1802个,预计需投入经费42亿元。

 三、推进易地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一是纠正群众思想观念,激发搬迁户自主创业就业愿望。

 — 7 —

 加强对搬迁户的思想引导,建立定期的走访机制和宣传平台,随时发布用工信息、搬迁户创业就业故事和创业就业扶持新政 策,激发他们劳动就业的愿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实效。根据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如开办夜校、家庭学校、企业上岗实训等。针对其职业技能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大力开发保安、家政保洁、月嫂、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就业率,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三是多渠道全方位推荐就业。对安置点附近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新兴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更新,按协议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对个体工商户用工进行摸底,实行大数据管理。引进一些“高大上”制造或代加工企业,扩大就业吸纳能力;与帮扶城市昆山市搭建企业和搬迁群众供需劳务对接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加大对原有公益性公益岗位清理工作,同时争取市级重点支持,重点用于安排搬迁贫困户中的“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二)强化宣传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

 一是开展亲情服务。结合搬迁户实际,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他们思想顾虑,积极为搬迁移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险、就业、入学、医疗保障等咨询服务,开放参保经办、户籍迁移等绿色通道,切实做到便民服务工作。在安置点建设

 — 8 —

 中,同步规划建设乡愁馆,以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二是扩大政策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特别是搬迁前的正确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扶贫搬迁的优惠政策;组织工作队 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心声,解答疑问,消除顾虑;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办法,从最困难、最迫切需要搬迁的农户开始,让群众真正看得到搬迁的好处。三是加强后续管理。提请市级层面统一建立迁出和迁入地联席办公制度,以响塘龙为例:联合办公工作组入住移民搬迁服务中心,服务对接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后存在的问题。对困难搬迁户今后房屋产权、用电、用水、用气、物业管理等相关费用,研究出台具体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进城落户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成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为搬迁对象户口的迁出解决后顾之忧。

 (三)落实社会保障,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

 一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组织力量对区内和跨区域搬迁户入住对象城乡低保情况进行全面认真核查,及时向上汇报对接政策。严格应保尽保政策,确保易地扶贫迁入群众与当地群众同等享受救助政策。二是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提请市级财政对我区安置工作财政补助资金的政策倾斜,加大对我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的补助力度,在统筹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时,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用于民政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兜底,在

 — 9 —

 跨区域扶贫搬迁对象计划安排时,统筹做好低保资金和新农合的预算补助分配,以缓解我区社会保障资金压力。

 (四)整合教育资源,满足搬迁子女入学需求。

 一是统筹安置区教育配套建设工作。提请市级层面出台我 市新建改建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预留教育建设用地,从政策层面保障新建扩建居住区教育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好中小学、幼儿园,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以缓解人口增加后学校入学压力。二是市区共建,加大对安置点周边新建(改扩建)学校的扶持力度。简化规划、用地等审批程序,使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能提前启动,按时完工,确保搬迁人员子女有学校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请市级财政对我区的学校建设经费保障的政策倾斜,加强我区师资力量统筹,确保新建(迁建、改扩建)学校的教师编制补充。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学区教育。为使搬迁户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也为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多校划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通过学校联盟划分大学区的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

 (五)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提请市级层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加强与沿河、松桃、印江三县驻碧工作组的对接和协调,做实双向联动,强化信息精准、思想统一、工作同步。

 — 10 —

 充分发挥易地搬迁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建立联合办公工作组,整合区人社、教育、卫生、民政、移民、扶贫、安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资源,形成帮扶合力。二是建立统一大数据台账。由安置点辖区属地管理,负责统一入户调查摸底,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联络员,统一制成服务卡发放到搬迁对象手中,让搬迁对象的诉求随时有应答。三是实现安置区的自我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安置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安置区自我管理。四是落实同城同待遇的政策。在区内搬迁户安置点配套建设中,协调统筹资金按照外县搬迁的装修及设施配备的标准建设,让区内分散安置的搬迁户也能拎包入住,以有序推进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

相关热词搜索:易地 扶贫 搬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