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7 来源: 实习报告 点击:

 Education

 News

 2019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

  本 本 期 要 目 目

  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教育部:大学办学重点回归人才培养

 上海;高校讲台上的“新思想”

 厦门大学:出台教师教学新规

 浙江大学:深化“放管服”改革

 浙江工商大学:开启“互联网+”本科教育变革

 澳大利亚:运用数字技术改善教学的六种方法

 英国:研究生的特色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湖南商学院图书馆

 2019 年 3 月 30 日

 目 目

 录 录

  业内聚焦

 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描绘 2019 教育“靓”点 教育部:大学办学重点回归人才培养 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26 个国家已参展 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告别“终身制” 上海;高校讲台上的“新思想” 安徽:高校转型发展释放改革活力

 香港:高校要为大湾区建设发力

  院校采风

 北京师范大学: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厦门大学:出台教师教学新规 山东大学:人才和科技相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专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数据实现本科生学业精细化管理 浙江大学:深化“放管服”改革 西安邮电大学:构建“以本为本”学风建设新体系

 商科广角

  上海财经大学:传统经济学的“困局”与行为经济学的期许 浙江工商大学:开启“互联网+”本科教育变革 西南财经大学:正式成为 AACSB 商科和会计双认证高校

  海外视窗

  澳大利亚:运用数字技术改善教学的六种方法 新西兰:首创可持续实践专业硕士课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的实践 英国:研究生的特色培养 美国:部分州实施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研讨交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调整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本文档电子版见学校行政办公系统、图书馆主页“电子馆刊” 【业内聚焦】

  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1.国家战略和重要政策对教育舆情构成及走势有显著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基层减负等重大政策利好,直接形成或间接催生一大批教育热点议题。

  2.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是当前社会各界的最大期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与会内会外舆论同频共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乡村教育、特殊教育仍然整体处于“短板”状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也存在程度不一的薄弱环节, “五育”割裂现象也比较突出,需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施教格局。

  3.在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持续深入讨论中,各方意见最终指向教育环境优化和生态建设。一方面对教育的全面发展更为关切,教育体系建设、协同育人、“放管服”改革等议题热度很高;另一方面,对部分具体议题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发展、中西部高校发展等也提出了更多系统性意见建议;因此,要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4.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同时也造成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舆论的期待与焦虑并存。“互联网+教育”成为今年两会的教育热点主题,与此同时,青少年近视防控、学生沉迷手机问题、网络校园贷等现实问题,又让会内会外舆论对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充满焦虑。由此导致的观念冲突以及操作困境,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5.会内会外持续热议教育,许多热点问题得到较为充分的讨论,舆论对政策落实和教育发展成果充满期待。并将转化为见实效的教育改革行动,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9 年 3 月 19 日《中国教育报》)

 绘 描绘 2019 教育 “ 靓 ” 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哪些教育“靓”点呢?

 1 、 1 万亿。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 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 1 万亿元。

 2、 、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3、 、 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4、 、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 。将高中教育纳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范畴,“量”和“质”兼顾,

 5、 、 教师工资待遇落实 。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

 6、 、“ 双一流” 建设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另外,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婴幼儿照护、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 ,学风建设等。

 (学信网)

 教育部:大学办学重点回归人才培养

  “要坚决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我们正在陆续出台意见和政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落实。”3 月 7 日下午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再次回应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的发言。

 2018 年,高等教育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一系列改革扎实推进,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切实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赵跃宇表示。

 2018 年,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一系列大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新时代高教 40 条”颁布……教育部聚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首批认定 612 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急需专业点近 400个。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分两批认定公布 1291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至 8000 余门,学习人数超过 1.4 亿人次。研究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打造覆盖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领跑计划。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国 2200 多所高校 265 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

 一流本科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网)

 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

 :26 个国家 已 参展

 3 月 23 日至 31 日,2019(第 24 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以下简称“教育展”)在北京、武汉、上海、广州和深圳 5 个城市举办。截至目前,教育展已吸引来自全球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参展,其中包括东盟、西亚、中东欧和独联体地区 9 个国家的 20 余所院校和机构,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捷克的参展院校将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部门将就留学人员档案存放、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回国就业手续办理等问题,提供现场咨询服务与最新政策解读。同时,部分国家驻华使(领)馆以及参展机构也将在展会现场举办留学专题讲座,重点介绍所在国留学签证政策和课程设置,并解答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平安留学”行前培训系列活动将在 2019 教育展各站举行。培训活动将邀请相关专家介绍留学政策、留学一站式服务、领事保护、留学安全、跨文化交流、留学适应力测评等方面的信息。

 作为教育展的开幕活动,中国留学论坛已连续举办了 15 届。论坛通过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对话平台,全面梳理国际教育领域和留学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分享各国高校在促进学生流动、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留学事业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论坛为“开拓留学新视野,推动教育现代化”,分论坛分别是“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在多样化视野下打造精品”“一带一路在行动”“海外实习项目——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外校长论坛”等。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帮助我国公民成功出国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 1999 年首届举办以来,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已在国内 20 多个城市举办 23 届,有来自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2400 多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先后参展,观展人数累计约 145 万人次。

 (中青在线)

 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告别“终身制”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新修订出台了《》,从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聘任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 3 个方面,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的“北京模式”,进一步激发北京市市属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职称告别“终身制”,用人“能上也能下”。在实际操作中,职称和岗位聘任均实行聘期制,期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校和教师按照岗位需要、本人自愿的原则,办理续聘手续;考核不合格的,高校可根据教师与岗位的适用情况,低聘岗位等级直至解除聘用。通过这一制度保障高校的用人自主权,避免职称终身制引发的惰性,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使人才“评得上、用得好、留得住”。

 高校教师职称则从“一把尺子量到底”改为“干什么、评什么”。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教学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为主等进行分类,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北京将建立高校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教师可从论文、论著、精品课程、教学课例、专利等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保障高校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将加强对教师聘任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在高校制定本单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时,市人力社保局将进行指导和审核把关。在高校开展聘任工作时,需进行评议前公示和聘任前

 公示,广泛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监督。在高校完成聘任工作时,市人力社保局将对聘任程序和结果进行验收,确保结果的真实有效。

 (科学网)

  上海 ; 高校讲台上的 “ 新思想 ”

  “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安排:“治国理政”“中国智慧”“大国方略”“中国道路”“锦绣中国”“法治中国”“大国安全”“绿色中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信用中国”等,这些别具一格的“亮眼”课程共同组成了上海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首创性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

 “中国系列”系列课程于 2014 年首次开课。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该课程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使命,一校一课,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已形成覆盖全市所有高校 60 余门“一校一特色”系列课程。系列课程一经推出,深受大学生们喜爱。比如: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系列”课堂展现中国发展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

 找准“化学反应”连接点——思政课与“双一流”学校学科“强强联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注重问题导向——“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直击问题,解答问题,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解析中加强思想引导;

 名师大咖授课团队——“名师效应”提升思政课知名度和号召力。“金课”离不开金牌教授,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的成功,很大程度离不开其背后豪华的师资团队;

 “项链式”教学改革——“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让课堂“活”起来,课程以有机串联知识点的“项链模式”为主干,以讲故事为方法,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

 步入社会大课堂——“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走出校园,走进外企白领办公区、走进社区街道、走进基层党建服务中心,走进建筑工地,将新思想传送给社会大众。

 (搜狐网)

  安徽:高校转型发展释放改革活力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从“新建”到“新兴”再到“新型”的发展进程中。以合肥学院为代表的安徽新建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和构建了具有各校

 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向应用型转,新建本科高校走新路

  2008 年初,安徽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设想; 12 月,14 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出台《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拉开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序幕。同时,安徽提出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分类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地方应用型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根植地方,走好生存发展之 道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接地气,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近年来,在安徽,以宿州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合肥学院、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为代表的新建本科高校,制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为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皖西学院先后与 200 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类似的校地合作遍地开花,有力支撑了安徽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扎根实践,提升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安徽,地方高校都在强化教产合作、校企合作,努力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

 安徽一大批地方高校纷纷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校内外师资,建立“双挂”“双聘”制度,从产业部门和企业中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共同培训青年教师。此外,安徽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努力改变以教师发表论文、承担项目多少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注重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考核。

 开阔视野,借鉴世界先进理念经验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认为,德国“双元制”教育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双元制”教育。2016 年,合肥学院联合在德友好学校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友好合作企业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共同设置“大陆班”,执行“双元制”课程,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在安徽,很多新建本科高校纷纷与国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与德国“U7”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多所地方高校与德、韩等国高校先后开展“2+3”“3+1”“2+2”等互认学分联合培养项目,并多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 中教新网)

 香港 :

 高校 要 为大湾区建设发力

 近日,有 6 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 72 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 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 151 个。未来香港将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能力、深化港深合作三方面继续发力,携手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

 日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香港—深圳定位为重要极点,要求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说,这给深港合作提供新的空间: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深圳将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锋作用,用好改革授权和特区立法权,谋划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等一批战略性改革。同时携手港澳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格局,促进人、财、物等要素更便利流动、更高效配置,强化规则的相互衔接。

 在创新方面,深圳将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把深圳的科技产业化优势和香港科研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结合好,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积极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努力把深圳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深圳将继续深化深港在产业基础设施、重大平台和民生等领域的合作,服务香港繁荣稳定。同时协同香港建设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香港居民来深发展、香港青年在深创业,并在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推动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利益融合,帮助香港拓展发展空间。

 (新华网)

 【院校采风】

  北京师范大学: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引领未来教育变革发展的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大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三维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落实到教育实战之中,改变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叠加的作法,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三维度为基础的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涵盖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六大课程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开阔视野;专业教育主要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重在培养扎实学识和必备品格;职业素养教育由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构成,侧重培养仁爱之心和育人智慧。“三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强化,每个维度均进行全学段精心设计,实现育人目标和路径“一体化”、多学科群支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奠定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系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未来世界变化,深刻把握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特征,深刻洞悉绿色发展价值,树牢科学学习理念、复杂性思维和法治意识。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精选文科 20 门、理科 25 门左右作为核心课程。降低学科基础课比例,围绕学科领域核心热点问题改进选修课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前沿性,给学生更大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空间。

 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推进小班教学,全校 54.7%的课堂控制在 30 人以内。实行“新生导师制”,每 3 位师范生配备一位教授或副教授进行学业指导。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探究式、翻转教学、混合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具有时代性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浸润式体验。进一步强化科研训练、教育实践和国际交流,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经费,完善国家级、市级和校级三级科研训练体系,加强研究型教师培养,全校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比例达 60%以上;每年组织 300 余个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对当前教育实际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师范生长、短期海外学习经历比例超过60%,有效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对话能力。

 (教育部)

 厦 门 大 学 :

 出台教师教学新规

  近年来,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紧紧盯住教学主体——教师,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大小”兼顾的模式、“软硬”并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学科近 230 名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敬畏教学、尊重教学、热爱教学。

 “ 奖惩” 分明的制度

  在厦大经济学科,自 2011 年以来,陆续出台的与教学相关的奖励制度达 20余项,包括:对每个长学期课程在规定的 14 个教学周内按既定日程上课,未请假、未调课的教师予以未调课奖励;对每学期学生测评分数位于前 30%的优秀任课教师、助教予以优秀测评奖;对于开展精品实验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予以实验教学奖;激励教师在前沿性和时代性课程、创新性课程、挑战性课程、社会实践项目上积极作为的“金课”奖励,奖励背后的导向意义要远大于金钱意义。

 但是,该罚的也毫不留情。一旦发现教学事故,第一时间直接向学校报告,彻底杜绝老师们找学院领导说情的念头。与奖励体系对应的是,厦大经济学科有着一整套对教师教学的刚性制度体系,包括《任课教师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出差请假管理条例》《助教管理条例》《教学秘书管理条例》等。两套体系奖惩分明,相互呼应,交织成保障教学良性运行的制度网络。

 “ 大小” 兼顾的模式

  除了大处立规以外,对待教学,厦大经济学科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他们总是在一些外人看来是小事的细节上和老师们“斤斤计较”。对每学期不调课教师的奖励,便是一个例证。不能随便调课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而且在教师要高聘或者评奖时,同等条件下,学科是会优先给那些平时坚持不调课的教师。

 厦大经济学科的规定,最大特点是所有的奖惩措施都直接规定到具体操作层面和细节上,很少出现“原则上”三个字,以免为违规行为留下各种解释空间。如有教学规定:一周内,同一门课不能一个上午或下午上完,必须要分两次上,每次两节课,而且中间要间隔至少一天;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 软 硬” 并施的服务

  “一切为了教学服务,一切为了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整个学科已经深入人心,学科推出的一系列“暖心、细心、贴心”的服务,让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学科所有课程的期中期末试卷的送印、取用等工作统一由学院指派的行政人员承担;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行政人员在通知教师事情时,能用邮件通知的就不要打电话通知,除非事情紧急,万不得已。

 举措虽小,却透射出尊重教师、重视教师的理念。“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害怕教师正在思考时,一个电话进来,思路被打断。”

 厦大经济学科对教师的服务不只有“感性暖人”的一面,也有“理性细致”的一面,他们借助大数据平台,将经济学擅长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理念应用于服务教师上,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工作没有预见性等现象。这套名为“厦大经济学科用户中心”的系统于 2015 年上线,包括数据中心、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三个子系统,涵盖数据库资源、教学评估、课程管理、科研管理、论文答辩、讲座面谈、助教招募、教师服务、请假出差报备等方方面面。

 (人民网)

  山 东 大 学:

 人才和科技 相 融合

 山东大学把人才和科技融合,着力打造服务山东的“山大系”。

 山东大学除 建立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外, 今年将继续增设新专 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和现代化的专业来提供强力支撑。近两年来,山东大学在学科布局上不断调整。继 2017 年提出围绕“双一流”建设着力打造数学与数据科学、化学与物质科学等五大一流学科群后,2018 年,山东大学申请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 4 个新工科专业,撤销 4 个专业,22 个专业并入大类招生。加快新工科专业布局,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等 16 个新工科特色创新实验班,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进入快车道。

 集成资源, 打造服务山 东的“ 山大系”

  着力打造服务山东的“山大系”,包括“校企系”“基础教育系”“齐鲁医学系”和“志愿者系”等。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山大的校友群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要发挥山大优势,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吸引山大校友回来创新创业。

 樊丽明介绍,山东大学积极开辟与兖矿集团、京博控股、山东黄金、山钢集团、鲁信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争取重点项目突破、重大额度资金支持,适时推动建立校企密切合作关系。积极深化与潍柴动力、山东能源、山东高速、齐鲁交通、山东电力等单位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推进人员交流、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质性合作。山大地纬、山大电力、山东奥太、山大华特、山大鸥玛等校属企业在各自领域也已成为服务山东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推进校企合作同时,积极联手上海交大、上海财大、中国军事科学院等共同服务山东。

 此外,山东大学的“齐鲁医学系”“基础教育系”“志愿者系”在各自的领域共同发挥着服务山东的作用。樊丽明说,山东大学倡导学生们“人人都是志愿者”。“学生要到社区去,到社会去,让济南的社区都要感受到山大的存在。”比如学生们给独居老人每周读报两至三次等,培养学生的利他主义精神,以“劳动”培养道德,在知行合一的同时,让山大人服务于山东

 (2019 年 03 月 11 日《》)

  西安交通大学:专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教师们开展了长达 30 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提出“课程—项目—品行—导师”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保持“第一课堂”鲜活生命力

 课堂上,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述,将无声的知识变得生动和鲜活?在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工作中,热流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师始终在不断探索和思考这个问题。“课程教材始终在不断完善升级中,给学生带来最新鲜前沿的知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力学近代进展”主讲教师何雅玲表示。

 在更新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同时,热流科学与工程系教师还积极进行授课与考核方法改革。“以传热学课程为例,‘高等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都要求研究生组建小组结合具体工程问题,撰写创新性论文或者文献调研形成综述性报告,并通过答辩获得成绩,这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不至于让学生把知识学‘死’。”系主任唐桂华教授说。

  培养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

  热流科学与工程系的每一个研究生都有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研究新生进入团队后,要先进行科研训练,参与高年级研究生部分工作及风洞传热实验或流体热物性基本测试,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再安排协同开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

  这种递进式的培养方式,就是要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执行重大项目过程中,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工系等进行联合研究。不仅要严格培养过程管理,更要严把毕业“出口关”。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与这些国家项目密切结合。

  西迁精神引导品格养成

  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科研能力,更要注重品行养成,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

  是打造一流的导师队伍。这支队伍如何打造?团队的回答是“立德树人、言传身教”。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导师将对研究生的品行教育结合到日常业务训练和培养中去,既重视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也关心研究生的个人生活,努力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终身育人。如屈治国对强化传热技术有兴趣,导师陶文铨院士就安排他到美国一个强化传热研究公司实习半年。如今的屈治国已成长为西安交大博士生导师,他在学生培养中也分外注重国际交流。

  30 余年的探索实践,育人之水终于浇灌出参天大树。学科教师秉承“勤奋求实,开拓创新,科教融合”的团队文化,向着构建创新型研究生一流培养平台的目标前进。

 (2019 年 3 月 4 日《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数据实现本科生学业精细化管理

  2016 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管联动”的学业追踪信息系统开始在全校推广,自此,学校本科生整体学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助教是“教学管联动”的关键一环,“学工一体化”系统运行的第一步便是课程助教通过教务处建设的助教管理系统,将学生的作业、到课率、平时测验成绩及时录入系统,形成学业数据;第二步,学业数据实现共享,学工部主动抓取数据,并将数据分发到各班主任的信息平台端口;第三步,教务处学业指导中心根据数据情况,及时进行学业指导。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的学业管理关口前移。学生开学第一个月的学业情况,班主任于次月上旬就能及时掌握。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个计算机系统,那么“教学管联动”就相当于其中的“信息总线”,分布在教务和学工部门的分系统就是总线上的分支,而助教就像系统的“传感器”。由此,中国科大本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用数据说话,最有信服力。而此前曾经火爆网络的中国科大“隐形资助”的做法,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和追踪的结果,这也是“教学管联动系统”协同育人的一个分支。学工部每月开展基于隐形资助的学生生活预警与援助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全校学生食堂消费情况,生成消费水平预警线,精准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和消费异常的同学,及时给予思想上和经济上的扶助。

 平时食堂打菜的大师傅们特别留意,每天有哪些学生总是来打一些相对比较便宜的菜品和免费汤,工作人员细心地记下了学生打菜的时间点,再将数据反馈给学工部。学工部到学校一卡通中心调取相关数据,了解到是哪些学生,再与班主任核

 实学生的经济情况。如果真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工部门就会把学生的信息更新到家庭经济困难数据库,并于当月就给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并在此后关注该同学的经济情况及时给予资助。在中国科大,这些都是悄悄进行的。

 因为“每个学生身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一个学生遇到困难对学校来说只是1/7400,对家庭来说则是 100%。”

 (光明网)

  浙江大学:深化“放管服”改革

  浙江大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作为践行“师生为本”理念,打造“一方案、三清单、一网、一厅”校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统筹协调。印发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专

 项方案,明确“最多跑一次”改革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步骤、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

 优化三张清单,抓好流程再造。系统梳理教师、学生、家长等到学校各部门办事事项,编制“三张清单”梳理工作手册、“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标准,制订各单位责任清单 376 项、审批清单 219 项和服务清单 426 项。建成统一的审批服务事项数据库,编制校务服务办事指南,

 推进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通过减少申报材料、前置条件、

 办理环节、办理时间等方式,进一步减权放权、优化流程、联办合办。

 突出网上办理,实现 数据代跑。充分运用“互联网+校务服务”和大数据,建设校务服务网,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重点推进 10 项师生需求迫切、办理频次高的服务事项网上联审联办。如,每年办理 4000 余人的教职工因公临时出国(境)业务,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现场办理”的方式从“跑多趟”变为“跑一次”;在职教职工人事证明开具业务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快递送达”的方式实现“零跑路”。上线智能机器人客服,在校园网络、财务咨询等校务服务方面实现全天候网上问答。提供全校审批、服务事项二维码查询,部分“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二维码上墙,真正做到“网上办、掌上办”。

 建好办事大厅,创新服务师生。进一步改进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建设,目前已有15 个职能部门进驻,设置服务窗口 30 个,向全校师生提供 410 项服务,

 (浙江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构建“以本为本”学风建设新体系

 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西安邮电大学坚持“以本为本”,聚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制定出台《振兴本科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构建“乐学 — 动力”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如学校强化新生入学教育,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开发“新生训练营”APP;开辟“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学子风采”等宣传栏目;编辑“学风建设”电子简报,通过领导讲学风、名师话学风、干部谈学风、学子悟学风、活动集锦等内容,营造乐学氛围;举办“乐学”等学风建设活动。

  创设“辅学 — 帮扶”体系。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朋辈教育的辐射作用,鼓励学生互促互学。如开展党员“一帮一”新生结对帮扶,举办“学业帮扶”

 “学业预警”“百名先进进公寓”等团体和个体帮扶活动,开展“学霸笔记”展示、建立“学风建设”线上接力等活动,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多平台、多维度的学业帮扶。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帮辅班专业老师单独授课和课余时间优秀学生朋辈辅导,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业辅导。

 探索“督学 — 养成”体系。加强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督促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文明自律。如学校通过举办“柚子之家”文明特色宿舍创建暨“你我共参与,校园更美丽”义务劳动系列活动,探索开发“我在校园”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课堂考勤、早晚自习考勤线上精准管理,成立大学生学风建设督导团,安排团学干部带队深入宿舍、教室、班级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学风建设推进会、考勤通报、文明创建观摩,建立班级公约、宿舍文明公约等。

 打造“优学 — 创新”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如举办“创业英雄进校园”“创业论坛”等活动;每年面向全校学生遴选创新创业优质项目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给予政策、经费、场地支持。举办创新创业类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挑战杯”宣讲会暨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在科技竞赛中成长、突破,提高创新能力。

 培育“勤学 — 示范”体系。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榜样表彰展示,分享优秀学子成长经历。如深入开展“你我身边的感动”典型人物颁奖,举办学习、考研、就业、出国等各类经验分享交流会,开展学风标兵先进个人评选,组织三好标兵、十佳学子事迹校园巡讲,实施“优良学风”班级、先进班级、“柚子之家”文明特色宿舍培育建设,表彰先进班级和宿舍。

  布局“导学 — 相长”体系。以教风带学风为主题,引导激励教师潜心教学,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如举办 “师生面对面”育人论坛,邀请校内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征求教师对学风建设意见和建议,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邀请博士、专业教师、知名教授走进学生班级、公寓。建立学业导师制,邀请新入职博士担任新生班级学业导师,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中教新闻网)

 【商科广角】

  上海财经大学:

 传统经济学的 “ 困局 ” 与行为经济学的期许

  2019 年似乎是传统经济学“流年不利”的一年。查理·芒格关于学院派经济学九大缺点的 2 万字长谈、张维迎反思主流经济学的 1 万字长文都得到广泛关注及传播。这体现出 社会各界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常见疑虑和担心 :

  首先,传统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似乎在个体层面过于依赖“理性人”假设,在总体层面过于强调市场有效性。第二,传统经济学可能将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成立的相关性结果或因果关系误认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或原则。第三,传统经济学对于“均衡”概念的执著,和因此产生的对经济体或社会如何达到均衡的过程的忽视,使得它可能对于实际经济活动的建议听起来有些武断或者让人摸不着头脑。第四,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市场有效性过于乐观相反,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能对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第五,传统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规范对于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此,行为经济学对于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提供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传统经济学对个体理性过高估计的问题,行为经济学引入大量心理学方法,对人的智力、偏好、情绪、性格和社交能力对经济决策和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得到这些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条件和范围,并对现实中的决策者进行“对症下药”的指导。第二,与传统经济学只注重数学推导不同,行为经济学采用大量实验方法检测来自传统经济学和自身的理论。对于每一个理论的推出,都往往有多个实验在不同环境下反复检测,从而避免“真理向前多走了一步”式的错误。第三,与传统经济学只重均衡点不同,行为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结合,通过计算机仿真和真人实验重点观察经济体或社群从非均衡的初始点到均衡点的收敛条件和路径。第四,与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强硬干预理念不同,行为经济学一般秉持有塞勒和桑斯坦(Thaler and Sustein,2009)提出的“助推”(nudge)概念。第五,与传统经济学“自私理性人”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高度重视亲社会偏好、利他主义和互惠动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注意到人性当中潜在的“恶”,如嫉妒、非理性攻击性对经济活动的危害。

 因此,通过推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改善经济学未来的有效性和应用前景 :

  首先,要改变社会的观念和知识结构,更换本科生教科书可能是特别有效的手段。虽然传统的经济学课本对行为和实验经济学重视不足,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由当今世界最顶尖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莱布森(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和李斯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所著的最新经济学教材(中文版《经济学:微观部分》,由卢远瞩,尹训东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把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结果作为重要的阅读内容融入各个章节。如果这本全新的教科书能在中国各个大学成为主要教材或教参,那无疑会对学生了解行为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和当代经济学的全貌有巨大的帮助和推动。

 其次,正如世界各大公司、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越来越多聘用行为经济学家作为产业政策、环保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顾问,如果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能推动相关方面的学术-业界-政策部门合作,也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和政策科学制定的良好契机。

 最后,正如 OECD 等国际组织和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设立专门的行为经济学智库(称为 The Behavioural Insights Team ,BIT,俗称“Nudge Unit”,即“助推小组”),帮助政策部门进行更有效的政策“助推”。如果我国能引入类似的机构,也会对相关方面的政策落地和国际合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上财新闻网)

 浙 江 工 商大 学:

 开启 “ 互联网+” ” 本科教育变革

 浙江工商大学宣布开启本科教育变革,投资 3000 万元打造智慧教室、人工智能学院。

 打造智慧教室 , 抄笔记再也不用怕手慢 。

  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式桌椅、充满科技色彩的网络互动教室采用智能互联黑板,大屏幕内显示着多媒体讲台、扩音等系统……走进浙江工商大学 B 教学楼,就会觉得这里的一切与传统的教室不一样。接下来的一年内将会逐步完成校内所有教室的改造,从而满足改革之下小班化个性教学的课堂需求。“智慧教室是在原有一期的设计基础上每个教室增加无线投屏功能,实现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无线投

 屏教学,让学生抬头就能互动,转头就能遇到老师。这样的格局,让学习变成了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

 建人工智能学院 , , 开发与商科相关的课程 。

  人工智能学院将打造人工智能教学实训中心,定位新文科、新商科、新理念、新技术、新环境,利用大量真实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案例,包括人工智能+法学、人工智能+旅游、人工智能+财务、人工智能+新闻等,实现体验式教学环境建设,开发通过硬件环境建设实现直观的演示展现效果。

 “人工智能课程中心与研究中心是研究„人工智能+商科?相关课程以及开发„人工智能+商科?相关课程,通过研究的课题形成教学案例用于人工智能实验教学。” 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说,人工智能学院的课程中心、体验中心与研究中心三者相辅相成,形成正向循环,通过产教融合,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课题研究、案例研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的闭环合作模式。这是学校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需要的大商科人才,从根源上领跑人工智能。

 推广“ 翻转课堂” , 培育“ 互联网+ 教学” 示范课程 。

  浙江工商大学还将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每年培育“互联网+教学”教学示范课程 30 门,“互联网+教学”教学改革案例50 个,50%课程使用在线开放课程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每年建设 10 门校级精品实验课程和培育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5 项左右,新形态教材 20本,10 个在线教学名师空间。学校“互联网+教学”网络平台和手机 APP 工具建设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习行为和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网)

  西南财经大学:正式成为 AACSB 商科和会计双认证高校

  继 2018 年 11 月 26 日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正式获得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认证之后,很快又顺利通过 AACSB 会计认证。目前,它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同时获得 AACSB 商科认证和会计认证的学院,同时,西南财经大学也成为大陆唯一一所拥有 AACSB 双认证的高校,也是整个中国五所获得 AACSB 双认证的高校之一(另外四所高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AACSB 成立于 1916 年,是商科和会计学科的首要认证机构。截止 2019 年 1月 30 日,全球仅有 831 所商学院通过商科认证,分布于 54 个国家,其中仅有189 所通过商科和会计双认证,占全球商学院的比例仅为 1%。

 要取得 AACSB 商科和会计双认证,必须经历非常严格的内部审查。为此,学校会计学院制定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将国际认证过程制度化、流程化、模板化,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在 AACSB 双认证现场访视时,商科认证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院长 Moez Limayem 表示:“一般情况很难有学校可以在初次认证的时候不被留下任何改进问题,但是我这次真的没有发现任何实质性的、很严肃的需要改进的问题,你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

 (西财会计学院)

 【海外视窗】

 澳大利亚:运用数字技术改善教学的六种方法

  澳大利亚国内教育的数字化程度极高,学校拥有的计算机总数已经超过了在校学生,相关人士认为现实中没有证据能证明在课堂中应用数字技术的合理性,但来

 自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文学与数字文化领域的凯西·米尔斯(Kathy Mills)教授及邦德大学(Bond University)药理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克里斯蒂安·莫罗(Christian Moro)副教授认为实施数字化教学仍有必要,但教师应当采用合理方法平衡数字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将识字等教学内容以电子书、视频、动画、博客、数字游戏等多种形式表现,鼓励学生使用多种信息模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用图像和声音代替传统方式来创作一篇文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模式设计和数字信息交流的能力,满足其未来工作的需要。

 第二,教学软件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地坐在屏幕前接受知识,还应添加探索类教育游戏、填空、基本代码编写等创造性平台,增强人机交互性,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供允许多用户同时在线的软件,融入“分散式专业知识”(distributed expertise),改变学生间完全独立的计算机使用模式,支持学生在数字化教学下协作学习。

 第四,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等技术增强学生感官参与,鼓励学生在使用大脑的同时活动身体。

 第五,限制学生使用数字技术的时间,让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长处于隔离手机、电脑等的电子设备的无媒体区域(media-free zones)。

 第...

相关热词搜索:舆情 两会 综合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