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1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按照我国对职教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包括由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上下贯通的体系。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专家将其划分为 1.0 版、2.0 版和 3.0 版。所谓 1.0 版大致是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 2005 年左右,是由探索到大规模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为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高职院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 版是指以 2006 年启动国家示范校建设和 2010 年启动国家骨干校建设为标志,是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体制创新等方面担负着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3.0 版是从 2012 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围绕制度建设、体制创新和院校改革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和改革设计。要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落到实处,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共同发力。从社会的角度需要解决人才观、吸引力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从政府方面要在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和政策对接方面有所作为。就学

 校而言,要重心下移,在内涵建设、培养质量和监控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但从总体而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建立如下共识:一是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应有重视尚需时日;二是构建政行企校的协同力量步履维艰;三是职业院校要在课程建设上主动作为、率先行动;四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指向。当前,职业院校应将改革的 、发展的动力聚焦在课程建设上,关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通过“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要从前几年申报、评比、制定方案、评估验收等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学校本源、教师本源、学生本源,将学生主体落到实处,使培养质量成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尺。二是要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过去对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关注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需够用的原则、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等方面。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可概括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体课程,建立这样的认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确立了方向。三是要有顶层设计和指导性文件。山东省出台的 45 项政策文件和 28 项制度绘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在课程体系方面也有指导性文件,比如已完成了 30 多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正在进行 20 多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研发,与此同时,全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发也列入计划。以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开发的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其规范性和适用性将会 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十几年来的发展是一个规模扩大与改革创新并行推进的过程。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是按照学习借鉴、专家指导、示范引领、项目带动这样的路径推进。学习借鉴主要是通过引进德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体系,对我国学科式课程进行改造。专家指导:近几年涌现出一批致力于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如姜大源、赵志群、戴士弘等国内专家。

 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中国职教学会课程委员会等研究机构对职教课程改革与建设发挥了开创性作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有一批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在课程实践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示范引领:主要是通过国家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两期工程,课程改革以建设任务的形式予以落实,形成了一批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系统方案。众多非示范、骨干校也纷纷学习借鉴,在全国形成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实践范式。项目带动主要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资源开发等教学项目,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实现了课程的普及和推广。

 对本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概括:一是明确了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目标:二是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三是构建了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是采用了行动导向

 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成果,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设计案例、特色教材等形式呈现。但在充分肯定课程成果时,也应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以便在后续工程建设中加以纠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盲目模仿、貌合神离。尽管大多数院校都组织了课程改革,但以教材等集中展示改革成果的案例不多。许多学校教师做出的东西,形式上是按照某种理念、采用某种方法,但实际上形神分离。二是重设计、轻实施。有些方案 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在设计中头头是道,但由于受条件所限,在实际中不能实施。三是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形式主义在当前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往往是在说课或课改汇报时精彩纷呈,而进入课堂,面对学生时又回到原形。四是重教师,轻学生。课改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如何设计、如何实施,而对学生的基础,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细,造成教与学脱节。通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课程改革要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作指导;国外的经验要与本国本校实际相结合;对专家的理论要重在理解、消化和吸收;改革要在颠覆性和渐进式之间做出选择;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资源要为课改提供支持;教师的能力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课改的成效要由培养质量做出检验。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要过硬,而且职业素质要优秀,并且用人单位经常把素质放在首位,而职业素质

 和专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当中,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是培养核心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关注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各校的调研,结合我院的实际,目前在人文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深度和改革力度滞后于专业核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造成一方面 学生学习基础,另一方面 专业要求;相关教材虽然院校和出版社积极性比较高,但质量良莠不齐;教学模式不符合核心能力要求。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研究,相关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完成了与人交流、教学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7 个模块培训标准的制定,并且研发一套能力训练程序,包含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及教材建设进行研究时,应广泛吸收已有的成果,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职业核心能力实施路径的角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能力。二是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教学标准。三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要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四是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五是开发与核心能力相匹配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配套教材开发的若干思考

 教材是教改成果的综合体现,同时又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教学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媒体资源、微课、学习空间等新形式,对于教材建设的标准和课程建设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的开发是与专业课程并行推进的,但在质量和进度方面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实行以校本开发为基础的教材建设体制。应加强规范管理,按照教改先行、立项审批、校内试用、申请出版四道程序进行。凡是纳入教材开发计划的,先期通过教改立项进行研究,课题结项后,校内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教材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开发质量方面的问题进行评审。通过的校本教材至少在校内试用一轮。经过反馈评价,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向出版社推荐出版。二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为鼓励公共课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应有具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提出公共课教师要有专业背景的要求,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定向和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教研、共同参与教改项目等形式予以落实;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公共课教师培训;支持公共课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公共课教师考取与学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工作纳入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条件。三是加大教材建设的保障力度。为使公共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取得成效,应从以下方面予以保障。将公共课建设纳入教学重点工作,在全校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培养一批学科 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抓好前期研究、审批立项、编审等关键环节。建立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另外通过各种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分享教改成果,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论文 课程改革 基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