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020

发布时间:2020-07-18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精选多篇

 《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 1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并且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大相径庭。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人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校提出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我们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农村中学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对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是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所

 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课题组于 2009 年 9 月开始进行了大量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我校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法单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似懂非懂,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一种方法,前者是知识输出机,后者成为知识复印机,思维能力不强,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缺乏交流。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提问的习惯,而能力强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久而久之,拉大了学生差距,出现很强的两极分化,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考虑办法,学生间没有交流,就永远只知道自己的看法, 相对片面,发散思维训练不到位。三是学生只会写,不会表达。往往一道题做完了,要求其讲为什么那样做,就茫然了。其原因平时没有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脑子里是一些知识的复印件。四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在他们脑海里与实际是脱节的。不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五是单纯的自主探究太过于高深,学生难以适应,教师难以驾驭,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单纯的合作学习,又成了优生学习的专利,其他学生成为陪 衬,小组的竞争成了优生的竞争,不是合作的初衷。因此、我校教学现状呼唤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

 这些问题已经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是综合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优势的一种兼容性的学习方式,能对本

 校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帮助。

 (2)、本课题提出的研究价值 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能力。近几年,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实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自由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在教师引导下,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处在一种“知识权威”、“真理代表”的位置上,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周而复始的在使用,显得呆滞和麻木,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厢情愿”,使学生对学习的可接受性逐步下降,教师也因此渐成“教书匠”,知识落伍,特别对于诸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知之有限,甚至不接受和抵触。教学方式及内容不适应学生,教学情感和学习体验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通过我校各学科组的探究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和教法受到挑战,从而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的追求,但多年以来,学校教学质量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线,几经努力,费尽周折,收效甚微。当前以至今后给“教育教学质量”已赋予了新的涵义和内容: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个性

 特征的最优化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众望所归之路。在这方面有激烈竞争力,获得成功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性能力和具有丰富知识能力的学生,培养这样的学 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开拓。

 ④终身学习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知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凭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必须学会随时补充和更新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实现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促使人“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再现、现场模拟等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研究现状,即本研究课题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述评。对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在国外有很多教育理论家也做过相应的研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马斯络先生也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己任的人本化教育家,他也是关注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的。在国内有很多专家做相关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不仅因为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而备受推崇,更因为她还是一位深入教育改革实践的著名专家而引起广泛关注,学习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可以领略她对学生学习质

 量的关注程度。叶澜教授一直坚持“主体教育论”这一观念,她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且富有成效的。

 目前,在一些中学,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比如江苏的“洋思中学”所实行的“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及“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这些教学改革都是以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山东的杜郎口,江苏的东庐中学等都在“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这些学校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由国内外的教育家的理论实践可以感受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必需的基本能力,受到不同时期的国内外专家同行的认可,这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从各地的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单科教学中实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它的教育理念不能渗透到全部的常规教学中,因而难以形成“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完整体系。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我校将本课题列为校级总课题,准备在对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学习、继承、应用的基础上,将“农村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方面市内外仁人志上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可就系统地阐明,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中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就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联系与区别,即本课题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的区别与联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突破。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这应该得到“主体教育论”的理论支持和指引,与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是密切联系的。

 本课题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

 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

 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观,为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并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选取适合的学习方式。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以规范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巩固落实等方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了解新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培养也是目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主要研究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各学科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出问题的策略、自主探究的策略、合作交流的策略等; (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1、实验研究法 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评价目标体系研究。通过课堂实录,研究教学效果;通过个案研究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中的不足;通过长期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

 2、文献研究法 我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要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己取得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尽量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调查法 采用问卷和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师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 20**年 9 月开始启动,规划到 20**年 4 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 9 月-20**年 12 月) 规划设计阶段。选择研究方向,由刘刚负责组建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报市相关部门审批、 立项。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2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全面展开工作。逐步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现场会等形式交流、促进、改善、提高、推广经验,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积累、分析、存档。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 年 1 月一 2014 年 4 月) 总结近三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整理有关的研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1、撰写《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报告》。

 2、展示农村中学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

 3、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管理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

 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全体组员要围绕教学工作,把课堂改革作为研究资源,发现常态教学环境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此作为感受,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叙事、课堂实录等教育随笔,呈现研究成果。在此统一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成员,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填写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于期末时提交阶段性课题总结,最后 由负责人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通过有关专家的指导,了解课题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会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帮助老师认清课题实施意义,明确各自的工作与任务。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

 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结合随笔的撰写和月工作点评制度,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交流研讨会,进一步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推动课题实施工作向深层次发展。通过每学年的“教科研”, 交流成果,推选出优秀成果并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向有关教育研究会投稿,争取有研究文章在不同的机构获奖。

 9、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10、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对具有突出贡献的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全体研究成员要熟悉研究过程各环节,首先要在教学工作的实践当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或措施,再通过实验或实践进行验证,若发现新问题再按此步骤开展研究,如此循环,直至解决所有问题为止。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所研究的课题成果进行总结。希望全体研究成员能够按此要求,认

 真开展课题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要以课堂为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推进,研究总结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有效的对学生学 习活动的评价方式,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和分析,通过书写随笔和论文的方式提炼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

 七、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与资料的积累、研究报告、论文、论文集、结题报告。

 八、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为理论指导,引领课题组开展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本课题组应该继承、借鉴和应用的。

 因此,依据我校情况,本课题组认为对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专题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是可行的,如将自主学习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去,必将发挥更大的功效。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多为中、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以及乐于奉献是我们能够完成课题的重要基础。本课题组成员,有主管学校全面工作的校长周传斌同志,还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代春同志。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决心,同时在各方面也将保证本课题得以顺

 利实施。

 截至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并且已经进入推进阶段,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学习了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也更坚定了我们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的信心。

 本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来自教学实践,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所以研究时间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为保证本课题顺利实施,学校将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同时学校将在组织管理和物质资金上给予支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优先培训。

  **中学课题组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交互,开展探究性学习。这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去探索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合理。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学习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自主学(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组织与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一)、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要确定好合作交流的规模,合作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数太多,不容易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学生常常占有支配地位,而多数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旁听者,能真正得到发言机会的毕竟是少数。扩大参与面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由 4 至 6 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围坐成圆圈或方阵,以便使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每一个人,那么就能加强课堂讨论。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是“看图说话”,学生先自已观察文中插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第二组是“随文识字,通篇朗读”,学生先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已拼拼音也可以请同学帮忙,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全篇朗读;第

 三组边看图边读课文,碰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接下来,我请三组的同学两两配对,组成一个六人合作的学习小组,交流各自学到的、想到的。最后,由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他们做得很不错。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就是说,教学要以人为本,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二)、创设参与氛围,促使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已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得与他人平等地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

 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如学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或带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子热闹开了,有的找来了好朋友一起读,有的带上了夸张的动作,还有的干脆走到讲台前,请同学们听他读。那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小魔术师”的得意和自信。我不禁也激动了,拿来了录音机录下了这些可爱而富有生气的声音。当他们读得神采飞扬时,我微笑地问道:“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再给冬天这个魔术师变一变?”孩子们那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想象都出来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给我们吹来了小冰鞋。”“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吹红了我的小鼻子。”“他‘呼’地一吹,围巾呀、手套呀、棉衣呀,都跑到我的身上来了。”„„神奇的想象,无拘无束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注重师生沟通,共享交往乐趣。“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借班上课”——教师其授业技巧的展示;“课堂法庭”——运用“法制化”手段进行氛围惩治;教学执行着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

 展。例如某一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师: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呀!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生:飞机自已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四)、友伴合作,形成彰显个性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

 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但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同时,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起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

 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爱到自己是赏识的,感受到来自己教师的信任。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小组讨论作为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很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构建新型课堂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但在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究竟应该忙些啥?角色又应该如何定位呢? (一)、教师要端正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学或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二)、学生讨论时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时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时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破绽时,给予提示、纠正。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

 教师作为“引线人”和“及时雨”,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这就是学生讨论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各应发挥的作用。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忘转变教师本人的角色,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探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