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部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0-07-15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军转干部事迹材料

 (篇 1)

 转业不失军人本质 扶贫战场勇挑重担 ?

 1987 年,17 岁的**带着梦想走进部队;**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10 多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军人风格。**年 6 月,时任**市保障住房资历审核和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主动请缨到青秀区伶俐镇**村担负第 1 书记,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担,3 年时间,**村 633 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说:“这1 路,守初心,担使命,我 10 分踏实。” ?

 参军转干部到扶贫的“新兵 ?

 “从走进**那天起,我就 1 直想如何帮助村民,尽快脱贫摘帽,走上致富路。”**说。为尽快摸清村情民情,**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认真访问记录每家每户的情况。家里有几亩地,有几个孩子读书,收入多少„„在**的驻村扶贫日记上,密密层层地记录了全村贫困户的详细资料、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记载着他对每户村民的情谊。**年 6 月到**年 3 月,两年任职期满后,**再次向组织请缨留任:“我在守初心、担使命的路上走的挺踏实,但我总觉得第 1 书记的使命不止于此,这里的大众还没有走上致富路,我放不下他们。”第 1 书记**扶贫工作事迹突出,成了青秀区、**市及自治区扶贫工作的先进典型。自治区组织部以“村里来了个特种兵”为题将其业绩列入全区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教材。**年**取得“**51 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 1 书记”荣誉称号。**年**村被中共**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评为“4 星级党组织”。**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年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贡献奖)”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市直机关优

 秀共产党员”。**是**唯逐一名连续 3 年荣获自治区级荣誉的扶贫干部,**年他作为脱贫攻坚优秀代表出席了自治区 60 周年庆典活动。

 心中有本账 用真情结交民心 ?

 “摸底调查是工作展开的基础。”在上级相干部门还没有提供台账样本的情况下,**依照实践摸索,与村“两委”干部 1 起,尝试建立贫困户和村级扶贫工作台账,并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屡次调剂:每一个贫困户的台账包括 1 本帐本、1 个资料盒和 1 份动态电子档案,用于记录家庭收支、保存扶贫材料和实行动态管理,事无巨细均有详细记录。在**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员、村委干部在展开贫困村脱贫攻坚中永久第 1 个到,第 1 个入坡入户,第 1 个帮扶贫困户、贫困生,在扶贫攻坚中带头献计出策。

 经过延续努力,**村的扶贫工作条理分明、全村状态 1 览无余。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村“两委”干部掌握了翔实的第 1 手资料,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账”。

 **年 9 月 17 日,**到**村赤诚坡检查台风“山竹”酿成的灾情。

 解决危房改造 办实事赢得民心 ?

 在**村,56 户建档立卡户中有 11 户被列入危房改造名册,占贫困户的 20%。原来,**村部份贫困户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不愿意改造房屋。

 **决定从“为子女着想”的角度帮助村民走出思想误区。他对不愿房改的户主说:“你家孩子长大了,很快就要结婚成家,这么小的房子够住么?”看到户主的思想有所松动,他趁热打铁算起了经济账:“以你家现在的收入,4.5 万元要攒好几年,政府出钱帮你盖房子,这样的好事他人想要还要不到呢!”数小时的促膝长谈,终究帮助这户贫困户走出了误区。

 对 1 些没有建房能力的贫困户,**不停奔走,帮助他们申请补贴、联系就业,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贫困户黄峰回想起建房时的情形,仍然眼泛泪光:“多亏了石书记,没有他,我 1 辈子都住不上新居子。”在**的帮助下,现在黄峰不但住上了新居,还承包了鱼塘,养起了鸡和牛,日子过得 1 天比 1 天好。“我计划明年把房子加建 1层,生活也要更上 1 层楼。”黄峰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赢得了大众的心。在**和全村村民的努力下,**年 11 月,**村列入危房改造名册的 11 户贫困户的新居全部竣工,**村成为青秀区第 1 个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贫困村。截至**年全村危改住房 76 套,占全村总户数的 12%,大大改良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脱贫带头人

 架起致富桥连民心 ?

 **年之前,**村可以用“1 穷 2 白”来形容,大众都是各自为战,旱涝保收,就是这样的 1 个状态。**知道,这个村产业发展滞后,没有 1 个主导的产业,这样的村落要完全脱贫,就必须构成可延续发展的产业,让其具有“造血能力”。

 **发现的这两个问题正是致使**村贫困的关键所在,与**村两委班子屡次商讨以后,**决定改变**村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特点产业。把肉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他大胆引进 4 野牧业,建起肉牛示范园,采取“企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民以劳力入股,幼牛入股,企业保底收购。

 **年 3 月 6 日,**到**村肉牛养殖扶贫示范园检查平常管理工作。

 **村的肉牛采取放养模式,本钱大大下降。“在村里养牛,既不耽误我外出打工,还可以分红增加收入。”村民梁光美、屈天旺等

 4 户贫困农户入股 1 头幼牛,**年每户可增加收入 5000 元,其余 52户贫困农户每户分红 300 元以上。

 “肉牛放养不但下降了饲养本钱,牛粪还可以增加林地的肥力,免去村民割草的辛苦,1 举多得。”**说。**年 11 月**村肉牛示范园的收入达 10 万元。如今,**村集体经济已从**年零收入发展到每一年 25 万元以上,并积累资金达 150 多万元。但少人知道,在建肉牛养殖扶贫示范园时,由于地处偏僻,“公司+农户”模式迟迟没法确立,他前后 8 次上门陈情,用诚意感动了种牛提供方,这才有了现在的收益。

 为了使集体经济实现长时间可延续增收的目标。使产业上得了 1定范围,**通过“企业主导+村委参与”的模式,流转土地 389 亩建设油茶种植示范园,引进了油茶大户,成立种植合作社,**年起,连续 20 年,合作社给村委每一年固定分红 10 万元,今年村委集体经济增收了 10 万元。

 “有了养,又有了种,**村的产业发展会愈来愈好,村民的生活也会愈来愈好。”**说,这是他作为第 1 书记最大的心愿。依托肉牛养殖产业园加快了产业脱贫的步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增加贫困户收益,带动了贫困户搭乘产业脱贫“直通车”实现小康梦。

 舍小家顾大家

 坚定扶贫信心不忘初心 ?

 **1 直都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拼搏精神,他的妻子也 1 直支持着丈夫的扶贫事业,在家中默默地守护着“小家”。刚到任 1 个多月,**的岳父就病重住院,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将父亲病重的实情瞒了下来。**没能及时回家照顾老人,就连老人病重离世也没能看望老人最后 1 面,作为女婿,未能尽孝,这使**内心满怀惭愧,成了他心里永久的遗憾。妻子曾对他说:“你比我们更辛苦,责

 任更大。作为第 1 书记,工作之难度无人体会,作为大众的带路人,没有牺牲,没有付出,没有流血流汗流泪,怎样能让大众真正富起来。扶贫路上,我与你同行!”家人的支持,让**在扶贫路上走得越发坚定。

 抗击疫情显担当

 群防群控入民心 ?

 “疫情不消除,我们不撤退!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战,1 定也能打赢这场防疫战!”作为**村抗击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 1 责任人,**组织村委、党员志愿者上 1 线、打头阵,进村入户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讲,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紧盯在村庄出入口的执勤点,亲身参加检测卡点值勤。屡次带领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屡次上门宣扬政策,展开劝阻工作。宣扬防疫期间**及时成功的劝导了两起白事简办、1 起喜事延办、劝离 1 处大众聚集打牌。面对仍然严峻的疫情防控情势,**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作用,让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要对各坡村民的情况进行再次摸排、宣扬和管控,提高村民认识和防控疫情的自觉性。**发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大众群防群治,织密织牢网格化管理的疫情防控网,用责任和担当筑起抵抗疫情的“防疫墙”。

 **年**村计划脱贫的贫困户 1 户 2 人,都已到达“8 有 1 超”标准,**年底 633 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谁有曾想到,今天的**村,新修的道路宽阔,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蓬勃向上,全部村庄处处生机。贫困户 1 户接 1 户的摘掉“贫困帽”,村民矛盾纠纷少了,周边环境靓了,社会风气纯了,村民腰包鼓了,1 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悄然的书写着。自上任以来,**累计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 5000 多万元,落实到 191 个民生项目中,引入多个产业为村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印证了当时

 他主动请缨下村工作的初心。这是作为 1 名党员责任担当,4 年多的扶贫工作让**明白,第 1 书记的初心与使命就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强起来,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是每名在扶贫路上砥砺前行的第 1 书记们共同的欲望。

 (篇 2)

 **,1973 年 11 月诞生,**年 10 月从军参军。中共党员,现任**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技师,**县**镇**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1 名奋战在扶贫 1 线退伍军人。

 在部队时,他就是 1 名优秀兵士,当兵 3 年,两次取得优秀兵士称号、7 次取得嘉奖,这,已说明 1 切。短短的 3 年,铸就他 1 生的品质。弹指 1 挥间,脱下军装已 20 多年过去了。20 多年来,变化的是不断刻上岁月痕迹的容颜,而不变的,是 1 颗坚韧而赤热的军心。

 自工作以来,**同志不管在哪一个岗位,始终初心不改,保持军人本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主旨,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利得失,情愿奉献牺牲。**年,在单位驾驶公务用车外出履行公务,途中发现前方有车辆产生严重交通事故,因在郊区,无人帮助施救。**同志果断停车,1 边报警,1 边跑向事故点组织人员施救,为车祸中重伤人员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待警车和救护车来到现场,他才默默离开。如果不是围观大众记住了他的车牌号码,谁也不会知道那第 1 个冲向车祸现场、跟生命赛跑的人是谁。当皖西日报记者找到他,问他为何不留名时,他说:“人救了的我就安心了,而且我还在履行任务,没想那末多。”毫无修饰的话语朴实而真诚,不经意间流露的是 1 名退伍军人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是不计名利的那份自然本质。

 **年 4 月,响应组织安排,派驻**县**镇**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1 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对其实不算年轻

 的**同志来讲,这是 1 个巨大的挑战。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巨大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震动,还是出乎他来之前的心理预期的。他说,来之前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真正来到这大山沟的村里,偏僻孤寂的生活环境和 1 百多户贫困户的扶贫压力,还是让我出乎意料。不过,短暂的震惊以后,他就迅速的调剂了心态,强使自己迅速融入环境、进入状态、投入工作。他说,我是 1 名军人,快速适应环境,是我们军人的基本能力。的确,他不但迅速的适应了新的 1 切,而且很快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沉重的扶贫工作当中。把村部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再次用他的执著与热忱,谱写了 1 篇扶贫路上的华彩乐章。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服务能力。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想把扶贫工作弄好,就必须知道扶贫工作是干甚么的,怎样干。原来在机关工作了几 10 年,1 切都驾轻就熟,这猛然的切入到扶贫工作,还真是 1 头雾水。本来想的是就为贫困户跑跑项目、弄弄政策和技术指点就能够了,而真正到了扶贫工作队展开扶贫工作时才知道,远没有那末简单,你乃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扶贫政策根本就不了解,例如贫困户需要实现的“两不愁 3 保障”,健康扶贫“351”“180”“210”政策,教育扶贫的“雨露计划”,还有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等等等,听到这些“专业名词”头都是大的,而这些,是基本知识,你必须知道,必须弄懂,这些都是触及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只有自己懂了,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经过了 1 段短暂的迷茫以后,**同志就找准了方向,他告诫自己,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让自己潜下心来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切实弄清楚各项扶持清单,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同时,尽快熟习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因而,那段时间,晚上他挑灯夜

 读,努力学习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白天,拎着那个蓝色的扶贫资料袋,穿行在沟沟坎坎与崇山峻岭之间。

 访问,远没有那末的诗意浪漫,特别是对**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讲,而且还是在大山里。出门时问好了大概方位,走着走着就没有了方向。山里边不向城里到处是人,在山里找不到路,连问路的人都难以遇上 1 个,只能反复的走错路再走新路,1 条 1 条的偿试,有时为了找 1 户人家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衣服被蒺藜撕破是常有的事,脚上有蚂蝗伴行那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有雾锁深山不知归途。

 这 1 切困难都没有吓住他,反而激起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志。同时也是由于他通过实地访问,亲眼看到 1 些贫困户艰巨的生活现状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他走进其中 1 户贫困户何云锐家时引发的心灵震动。他看到的是低矮破旧随时可能垮塌的瓦房阴暗而湿润,喊了半天从黑暗处盘跚走来1 个穿着 1 身不知道是灰还是白的破布衫,脸色昏暗,两眼无光,走路两边摆,仿佛对他吹1口气就会倒——他就是这1户的户主何云锐。门外屋檐下的轮椅上坐着的是他们的儿子,双腿瘫痪,精神分裂。招呼**的是这 1 家 3 口唯 1 还能说上话的 80 岁的老奶奶,也就是何云锐的老婆,也是这 1 家的顶梁柱!看到这 1 切,**同志已不能用震动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了,他只感觉喉咙被瞬间堵住似的提不出气,脑袋1 片空白,到走时都还没有理清思路,他不知道这 1 家子是怎样过来的,应当怎样过!还有黎远霞家,老夫妻也有 7810 岁了,带着 1 个严重精神病患者小儿子生活。小儿子终年被单独关在 1 间不足 4 平方米的小房子里,1 道门被封死,1 方墙离地 1 米的位置开了 1 个恰好能塞进 1 个饭碗那末大的洞,老夫妻每天就是通过这个洞送食品给小儿子吃,以保持生命。家里的房子 1 面墙要倒了,老夫妻找人砍了 1

 根树杆撑着„„ ?

 致此,他才深入地理解了扶贫政策中“两不愁 3 保障”的实际意义。对这样的贫困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啊!回去后再对比扶贫资料查看他们家的收入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受帮助情况等等 1 应数据,**不再感到那末抽象和枯燥,这些数据真实的记载了 1 个家庭的真实状态,也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关爱之心。

 2、保基本,促民生,因户施策谋发展。经过近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访问,使**同志真正成了扶贫路上的行家内行。那本随身带的厚厚的皮面笔记本,密密层层的记着他对政策的理解,还有 100 多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现在,说起国家扶贫政策,他是娓娓道来,随意问哪家贫困户的情况,他是如数家珍。也正是基于对贫困户的深入了解,才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清晰的思路。

 对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无劳力、无资金的极度贫困家庭,必须实行社会兜底,以确保他们的吃穿等基本生活有保障。回到村里,他急切地向工作队和村两委汇报了有关情况,并为什么云锐和黎元霞家争取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以保障他们基本吃穿不愁。对所住的危房,**认为也必须尽快解决,由于他们的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正好政府有易地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政策。对他们无力进行易地搬迁的的特殊危房户,为他们争取危房改造政策,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仅**年,**村就新建两个安置点,有 15 户搬进安置房入住,为他们完全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何云锐家因无力负担易地搬迁,**就为他家争取到了危房改造政策,对原来的极度危房进行了及时撤除,盖因地置宜地改造成了 3 间水泥砖结构的瓦房。黎元霞家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再不忘初心雨天漏雨,也不用树杆撑墙了。看着 1 户户都住上了安全

 住房,**终究长长的舒了 1 口气,压在心里的石头,终究轻松了 1 些。

 3、勤调研,谋发展,发展产业稳脱贫。在为贫困户解决“两不愁 3 保障”的问题时,**同志就苏醒地认识到,这些贫困户的根本问题在于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是所有贫困户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现在利用政策红包为他们暂时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是,以后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是有再次返贫的风险。但是要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有的是空有 1 双手,但是找不到发展的方向,有的是想发展但缺少启动资金,也有的是没有劳动力又没有发展资金。这些成堆的问题,**也是伤透了脑筋。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选择了调研这条路,他要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那段时间他又是起早贪黑,挨家挨户的访问,调查,有时乡亲们在地里干活回去的晚,**就座在家门口等,等到天黑。有 1 次到董家垅组访问,因等农户下工耽误了时间,回来时天已全黑了。路上看不见 1 脚踩空滚到路边的树林里,衣服撕破了几个口子,双腿和胳膊都蹭掉了几块皮,当他回到村部,工作队和村里都急吓坏了。他说,没事,只是皮肉伤。对他这类拼命的工作精神,领导除心疼,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是“严厉”嘱咐注意安全,尽量的派 1个人陪同访问,以保障他的安全。

 经太长时间的调研和反复思考,**认为应当结合当地山区环境与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对有大的发展潜力的贫困户重点扶持,以大户效应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山区虽然交通偏僻,但是环境无污染,种养出来的农产品质优味美,这就是他们的优势。有了思路,**同志的精神就来了,说干就干。

 在访问中,他发现贫困户**家是 1 个有潜力的户子。他们夫妻俩勤劳朴实,1 心想发展,但就是缺少发展资金。家里的养蚕养蜂 1

 直上不了范围,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因而**到镇农商行动**家争取到了 5 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并且到镇政府进行汇报调和,由政府定期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催促**等有发展欲望的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素养,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

 经过 1 素列组合拳,成效果然喜人。仅**家,利用贴息贷款购买了大型农用 3 轮车,大大提高了蚕桑养植能力和效力。之前,1 年也就只能养个 1 张蚕种的量,还忙得要死,现在,有了农用车再结合在培训班学到的新技术,每一年养蚕都在 10 张蚕种!光这 1 项的收入就有 45 万块钱!在培训班上他还学到了蜜蜂养殖技术,利用贴贷款购买更换了新型的蜂箱,这些新型峰箱不但有益于保护蜜蜂安全,还提高了取蜜效力。之前他家 1 年最多就 35 箱,现在他家发展到已有 5610 箱蜂蜜!仅仅蜂蜜 1 项,每一年的收入就不低于 5 万元,他的脱贫先进业绩去年还上了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贫困户**家也是类似情况,他对养鸡产业情有独钟,但是 1 直缺少启动资金。**为他争取到 2 万贴息贷款,他全部用于养鸡烘箱和种苗等购置,现在他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他家的鸡苗、鸡蛋是供不应求,每一年的产值都在 10 万元以上!

 有了这样种养大户的带头示范,所有的贫困户包括 1 些普通农户都掀起了发展产业的热潮,都要求贷款、要求学技术。想发展是好事啊!这本就是**同志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的目的。因而**同志又是跑政府跑银行,为大家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仅**年,就为全村 67户成心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争取到贴息贷款 118 万,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仅产业发展补助就有 万

  元,因发展产业为全村贫困户增收近百万元。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的缺少劳力的特殊户,**建议他们发展小型种养业。黎元霞家每一年养鸡 5610 只,养的鸡根本就不够

 卖,老俩口乐得合不拢嘴。何云锐家也养的有几 10 只鸡,还有两 3亩茶园,这两项每一年可为家里带来上万元的收益,再加上低保金,收入有了保障,他们家的生活是没有问题了!

 现在**在**村,成了大家的亲人。年长的都亲切的喊他小张,从心里感谢这个从城里来的小伙子。但是**却说,他只是扶贫政策的搬运工,是扶贫政策的宣讲员。扶贫政策工具很多,贫困户不够了解,不善于利用。但看到通过他的努力,那些贫困户所产生的变化,他的心还是暖洋洋的,他也深切的体会到,扶贫,确切要脚踏实地。在充分弄懂扶贫政策精神的条件下,激起贫困户内生动力,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为他们找到 1 条可续发展的途径,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所有扶贫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

 通过努力,贫困户的可延续发展算是走上正轨,现在,**同志又瞄上了村集体经济。他说,扶贫,不是 1 阵风,我们不但要让贫困户脱贫,还要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们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发展特点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进乡村整体振兴!说这话时,他眼中流露的是 1 种坚毅、信心与担当。

 我知道,他是 1 名退伍军人,他是 1 名检察干警,现在更是 1名优秀的驻村扶贫干部!

 (篇 3)

 **,男,汉族,1974 年 8 月诞生,**人,大学文化,**年 12 月参军,**年 4 月转业到**市住建局工作,现任办公室主任、局机关工会主席。

 该同志在部队期间,带领新兵从事共同科目训练、通讯业务培训 3 年,后抽调到团政治处负责新闻报导和协助展开主题教育工作。屡次评为优秀兵士、优秀班长,3 次荣获团嘉奖,1 次荣获团 3 等功。

 多篇报导和其他文章被《中国人口报》、《天津日报》、《空军报》、《**日报》、《**青年报》《**日报》等报刊杂志采取。

 该同志专业到**市住建局工作后,前后在市政处、局机关人事股、城建股、法制股、办公室岗位工作。工作期间,主动承当单位的市级中心教育工作,创办的《整训之声》被时任市委书记签批转发全市学习。重视城市建设业务学习,为加强城镇镇建设管理出谋划策,结合工作采写《关于城乡私房建设的思考》被政府调研采取。在法制股工作期间,务实探索,单位被评为法治先进单位,个人被评为法治先进个人。到办公室工作后,主要承当文字撰写工作和外宣工作。屡次完本钱单位、本市级、**市级、省厅级调研、汇报、总结材料。每一年最少在网站、报刊、杂志刊用信息、文章 60 篇以上。在个人家庭上,担当 2 级精神残疾 mm 监护 20 余年(现仍在延续),母亲去世后,对重病父亲供养有佳,在城区结对 4 户特困家庭,为他们每个月义务做好水电查验、代缴工作。社会评价很好。同时作为单位工会主席,组织志愿者展开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两名结对贫困户解决危房改造、用水通电等生活困难。

 **同志退伍不退色,继承部队讲政治、讲纪律、讲节俭、讲团结、讲奉献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延续奋斗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篇 4)

 在**有这样 1 个人,他无房、无车、无存款。他住在廉租房里,不是没钱买房,他除生活必须用的之外,而是把钱全部用在支持帮助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上,他就是退伍老兵**。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民做好事,1 做就是 17 年。据不完全统计加班加点约 2 万余小时,帮助弱势群体千余人次,累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

 和伤残金中拿出总计 10 多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对象。他是 1 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更是 1 名退役军人,为了弄好志愿服务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家,更是人民大众的“贴心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 1 名退伍老兵的大爱人生。最近几年来,他共取得了国家、省、市给予的各种荣誉称号 210 多个。

 **同志 1966 年 7 月诞生于原**市棠华乡。1984 年 10 月,他响应党的号令积极报名从军参军。1985 年至 1989 年 3 次上前线参加对越旱季作战,且在战役中勇敢抗敌,光荣负伤,8 级伤残,前后荣立2、3 等功各 1 次。现任**市 102 届政协委员,**市**街街道办事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1989 年 3 月,退伍后他被分配到了**油泵机电总工作,并担负保卫科厂,**因企业改制下岗。作为 1 名共产党员、1 个受部队培养教育多年的退伍军人,**同志宏扬坚韧不拔、能吃苦、不伏输的军人精神很快振作起来,不等不靠,走上了 1 条自救之路。他摆过水果摊,开太小餐馆,终究克服了困难度过了难关。

 **年,**同志根据再就业支援政策,他被分配到了**市**街社区工作。在工作中他自费印制了“社区真情联系卡”,在真情联系卡上,他对居民大众许诺:我是社区工作人员,如有困难请打我电话,复员退役军人从不食言,记得保管,等您呼唤。卡上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把真情卡发给社区的居民,当大众需要他帮助时,他随喊随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全力帮助,给很多大众解决了急需的困难。**街社区重度烧伤儿童李自豪,因 1 场意外烧伤高昂的医治费用让本来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更是让活泼可爱的孩子心理上和身体身体上遭到了没法抹平的伤痕、伤痛。走投无路的李自豪父亲找到**进行求助,**同志 2 话不说带领志愿者协会志愿

 者们 4 处募捐,为他募得了 10 多万元的爱心善款,他自己更是把身上刚发的 1 个月工资全部捐献给了他。

 社区低保户向多发,身患重病,又孤身 1 人,无人照顾,生活困难,向社区反应后,**同志主动请缨,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麻烦,跑前跑后,带着向多发看病买药,**同志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向多发的邻居,请他们帮忙看护,如果有甚么事情直接打电话给他,向多发有甚么不舒服和病痛,只要 1 个电话,**同志半夜 3 更都会开车来到他的身旁嘘寒问暖。向多发得病期间,感慨的说:“我的身旁现在没有1 个亲人,朱主任就象我的亲生儿子 1 样照顾我,我深受感动,我真想认朱主任为我的义子。”当向多发被确诊为癌症后,他将自己的 1些身后事宜都像交代儿子 1 样交代给了**同志。在向多发最后的 1 段日子里,**同志守护在他身旁耐心开导他照顾他,向多发去世后**更像 1 个儿子 1 样给向多发办理了身后事。并依照老人的遗属在墓碑上刻下了“孝子**”的字样。在**街街道许多孤寡老人都把**同志认做干儿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同志对工作的认真热忱,对困难大众的关心体贴的助人为乐良好品德,在社区居民中广为传颂。

 **年,在**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了**街街道志愿者协会。这让**同志从 1 个人零散的搭班子号令做好事,到现在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成为有机构、有编制、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平台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从当初的少数志愿者发展到了现在的 426 名志愿者,其中党员占 25%以上,退役军人占 40%以上,单位志愿者分队 13 个,在协会 19 名骨干成员中退役军人有 8 人。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每一年从事志愿活动达 1000 人次以上。

 **同志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立足岗位,

 勇于创新。把全市服务过的 3 百余名服务对象从居家照料、生活支持、家电维修到节日慰劳都建立了个人服务档案。而且在**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辖区内的 7 个社区和 1 个爱心幸福园本身特点,成立了应急救济、爱老敬老、法律支援等 8 支志愿者特点小分队,把志愿者服务工作群体扩大多元化,以党员骨干为“圆心”、买通联系大众“最后 1 千米”,也把基层党建引领的“红色驿站”服务功能辐射到新时期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去,构建玉成新的志愿服务网络。并对百余名居家托养对象制定了详细的居家服务项目,要求每完成 1 项服务工作都由受托人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不定期的对居家托养服务进行电话抽查和家中回访,询问了解托养服务情况。自**年**街街道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 500 余起,慰劳弱势特护群体约 8000 余人次。

 (篇 5)

 **,男,56 岁,中共党员,**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他1980 年 11 月在部队服役,退伍后被安排在当地乡镇从事婚姻登记工作,1993 年被调到**市革命烈士陵园工作。他 1 颗赤忱守英魂,无怨无悔 210 余载,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最美烈士守陵人的动人篇章。

 1、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美满完成各项任务 ?

 1993 年,**到烈士陵园工作,虽然单调辛苦,但他暗下决心,要保护管理好陵园,让烈士们安息,也让烈士的亲属们放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方便工作,他苦口婆心肠说服妻儿,放弃了城里舒适的居住条件,1 家 3 口搬到陵园园区居住,终年与烈士为伴。陵园占地 3.2 万平方米,园内安葬着 2728 名烈士。这么大的陵园,这么多烈士墓全靠**保护管理,辛苦可想而知。刚开始陵园卫生脏乱差,每每天不亮**就拿着工具打扫整理。春冬季容易产生火灾,他不中断

 地到陵园内外巡查,杜绝火灾隐患。为了美化陵园环境,他前后种植树木 1 万余株,种植花卉 1 万余棵,铺设草坪 50 余处。多年来,他把这里当做了家,杂草生了,他总是 1 遍又 1 遍地清算;苗木长乱了,他会仔细修剪;墓碑脏了,他也及时擦拭干净。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如今陵园内外环境焕然 1 新。

 每一年清明节、国庆节及烈士公祭日等重要节日期间,社会各界都会到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了给社会各界大众 1 个舒适、安全、洁净的祭扫、瞻仰环境,他超前谋划,积极准备,每一年都能美满完成各项烈士祭扫任务。26 年来,前后接待党政机关、驻莱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及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参加公祭烈士活动 100 万余人次。

 2、刻苦研读史志,热忱服务,帮助亲属寻觅烈士 ?

 为适应新时期陵园管理工作,**还不断加强本身业务学习,他花费大量休息时间,刻苦研读了《**市革命烈士英名录》、《民政志》等大量资料,对每名烈士的生平经历,及生前所在部队、参加战役等基本情况都熟记于胸。多年来,他接待过无数位烈士亲属来陵园寻亲。**说:“每名烈士家属都希望找到烈士的骨灰,他们迫切的心情我最能体会。”只要有 1 点儿线索,他都多方查证,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他前后帮 22 名烈士亲属圆了寻亲梦。

 3、展开爱国教育,铭记历史,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

 为了使烈士陵园真正成为集参观、学习、褒扬、教育于 1 体的红色教育基地,**突出青少年这 1 重点人群,积极主动联系中小学校,利用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努力使先烈精神发扬光大、红色江山代代传承,烈士陵园同样成为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 年来,他前后接待青少年 20 余

 万人次,现场讲授**战役、烈士业绩等 150 余场次,激起了青少年矢志报国的使命感和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

 4、积极对上争取,多方张罗,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

 为切实增强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还 4 处奔走,多方筹资,不断加强陵园软硬件建设。他前后争取资金 1000 多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文化品位,完善教育功能。修建翻新了烈士记念堂及办公场所;建造了假山、记念台、革命烈士记念碑和烈士记念设施“望砚亭”、“恒缅亭”,铺设 1 处大型广场;对通往烈士陵园长 1200 米的英雄路和陵园 3200 平方米的集会大广场进行硬化改造,前后对 220 名烈士进行集中迁葬;积极调和有关部门铺设自来水管道,结束了烈士陵园 60 年来买水吃的历史。现在的**市革命烈士陵园真正成为集参观、学习、褒扬、教育于 1 体的红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前后被批准为“**省重点烈士记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成绩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1 年 365 日,他历来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26 年来,他很少能和父母 1 起过春节,同享天伦之乐。但 26 年的默默坚守、26 年的忘我奉献,**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儿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每当有人问及是甚么支持他 1 直坚守烈士陵园时,他总是说:“没有这些烈士,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守好烈士的英魂,是 1 名退伍老兵应尽的职责。” ?

 最近几年来,**前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梨乡好人”“烟台好人”“烟台市先进工作者”。

相关热词搜索:事迹材料 军转干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