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高考散文阅读篇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得多,答对的多,水平就高,得分就多;看懂得少,答对的少,水平就低,得分就少。——高考就是用一篇散文与几道试题作尺子,区分考生头脑中那种“暗箱操作”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这里,谁的答案对、谁的答案错,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尊重文本的客观性,是阅读能力考查设题的基本原则。因此认真解读文本,是正确答题的前提。
答题与阅读是不可割裂的,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中阅读永远是第一位的。不想认真读文本,靠所谓“答题技巧”得分,是舍本逐末,绝不会取得好成绩。
高考用问答的方式检测对文本的理解及鉴赏,散文题的设问,可谓千变万化。不同的试题,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阅读处理文本。因此,了解常见的出题方式及答题思路,对提高成绩就显得十分重要。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路径。
必须解决2个问题:
1、怎样读懂一篇散文? 2、怎样准确规范答题?
一、怎样读?怎样才算读懂了?
1、散文考查的要求:
理解(句子含意),概括分析(筛选、归纳、概括、分析),鉴赏评价(品味、赏析、评价),探究(个性阅读)
2、具体标准——五懂:
(1)懂重要句子(词语)含意;(2)懂句间、段间关系和全文结构思路;(3)懂段落和全文内容主旨;
(4)懂写作手法(表达技巧);(5)懂作者情感、观点。
二、如何读懂?
(一)明确五种分类。
散文阅读中先明确散文所属的类型,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主题。纵观这几年的高考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说理。
写景散文,如2010年全国Ⅱ卷《大河家》
写人散文,如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
记事散文,如2011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状物散文,如2009年重庆《瓷器的意味》
说理散文,如2010年四川《自然》
(二)把握一个归结点。
所谓归结点,就是散文的写作目的。散文归根到底就是达意、抒情、言志。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主旨也是会有所侧重的。
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中介,通过他们去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散文一切内容与形式的作用,根本是为这个归结点服务。明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散文探讨主旨时,就不应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层了。
1、写景散文归结点: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了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文赤壁》
表达了对苏东坡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3、状物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
(三)总结一种思维。
散文难读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内容丰厚繁杂,很难把握那么多的材料。其实,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主旨的揭示。
把握好“三部曲”,就能概括出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明确内容和主题。
(四)悟出三个意图。
理清基本思路之后,还要对上述三部曲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五)记住两个关系。
一是因果关系。
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主旨与谋篇、主旨与选材、技巧与主旨、技巧与语言,都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给我们启示: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为服从主旨的。
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中心(主旨)服务的
二是句段关系。
理清句段的关系是我们读懂文章、准确答题的重要方法。一般而言,文章段与段间关系种类有: ①并列 ②层进 ③对比 ④承上启下 ⑤为下文做铺垫 ⑥前后呼应 ⑦总起下文 ⑧总结上文。 句与句的关系有: ①转折 ②承上启下 ③总分 ④递进 ⑤因果等
找出文本主旨,理清句段关系,才算真正读懂散文。
题干信息所在段落,避免漏要点
(六)整合两种句子
把握散文主旨,需要整合两种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散文主旨难把握在于很多高考散文并不是在一处明确点出主旨,而是把表达主旨的句子散布在文本的多处,需要我们去归纳。这就要求我们在初读时边读边圈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但是,圈完画完依旧不明主旨。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出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合并或者相加,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三、阅读基本程序及关键点
(一)抓题目,明确题目和文章主要方面(人物、事件、结构、情感、主旨等)的紧密联系。
散文的题目往往有深层含义,在阅读时,首先应注意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如《上善若水》《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木车的激情》等
(二)精读并圈画,把握有效信息。
精读文章,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边读边把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用铅笔圈画出来。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三)抓关键词句
要重视开头段 、结尾段。重视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晴的句子。
重视托物言志类哲理性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往往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中,所要抓的关键语句应指的是能反映上述内容的有关语句。)
(四)把握行文脉络(思路)
把握行文脉络,理清写作思路,以散文的思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散文的思路也就是散文“情”的展现过程,是属于散文脉络、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散文思路分析就是分析各层段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更易把握全文的主旨,对解答习题常会产生奇效。 把握思路要点:1.明确线索,2.明确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明确前后关系。
(五)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在对文章内容要点、思路脉络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去揣摩作者意图,把握作者情感或观点,以求对文章有较深的理解。重视其对现实生活、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的思考、反思及哲理。
(六)把握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散文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包括三大方面:1、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作用(效果)。2、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效果)。3、主要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效果)。
第一节 分析作品结构
题型一:线索的考查
【考点透析】
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脉络叫做“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贯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方法点睛】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者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
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答题规范】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得作用。(《耳边杜鹃啼》)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啼叫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与其相关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题型二:分析整体结构思路
【考点透析】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
“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
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 (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散文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此类题型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线索是××,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据此梳理文章脉络;
(3)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就此梳理作者的思路;
(4)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方法点睛】
通过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散文的“题材”不同,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四步走”来解答:
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内容
它可以使考生在宏观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增加答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是哪类散文,内容方向是什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提取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就散文线索的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横贯式
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者外在的某个物体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片段”,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地组织材料。
在具体运用中,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以事明理的议论散文;以物件为线索,多见于一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
2、纵贯式
以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为线索,深层次组织材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最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线,这种方式常常为叙事散文所用。这样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把握。
3、纵横交错式
指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运用。在一些游记散文、叙事散文中常见。
第三步,段落取精,分类合并
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第四步,运用常用答题模式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规范】
例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听朗诵》
①文章以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开头)②文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主体)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结尾)
例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太阳梦》
①艰辛寻“梦”——画山的苦。 ②“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题型三:分析局部句段作用
【考点透析】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此类题的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句(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睛】
解答句段作用三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三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
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第三步,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式
解答“句段作用”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方向: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①联系本句(段)的含意。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高考散文阅读篇二: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一、考什么?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人或物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等方式表达出来,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
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二、怎么考?
理解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
概括思路
概括类概括文意
概括情感
概括主旨
赏析技巧
鉴赏类赏析句段作用
赏析形象
品味语言特色及效果
探究类 探究丰富意蕴
个性化解读
三、怎么答?
首先要精准审题
① 所写即所问。
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② 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 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
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词语的含义】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结合语境分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通过词性判断
通过感情色彩判断
结合手法分析
例: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指杀人者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
2.寒风吹彻
象征,既指自然界中寒冷的风,也指人生中遇到的艰难、贫穷、人情的冷漠、生命的死亡??
3.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①和落下的叶子一样,静静地躺下身来,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角度。
②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干扰的审美姿态去观察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句子的含义】
理清句间关系
抓住主要成分
结合具体语境
抓住艺术手法
分析蕴含情感
例:《想念地坛》的结尾句有什么含义?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①我搬离了地坛附近,已经不常去那里。
②地坛给我的慰藉,它的宁静、淡泊、坚忍的精神实质,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内心。
③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怀念、感激之情。
【句子的作用】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
(用了哪些手法)
表达何种感情
结构上:在文章篇章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做
铺垫、照应标题(前文、结尾)、
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例:以下句子在《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①内容上,作者由看菅芒花联想到了看菅芒花的人,以及他们因缘的变迁离散引出下文对常和变的思考。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花及人,由叙事转向议论,引出作者的思考及议论。
【句子的赏析】
含义 + 作用 + 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平实质朴、精致华美、含蓄蕴藉、诗化、口语化??
1.用词之美: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成语、叠词等。
2.修辞之美:比喻、拟人、反问、夸张、对偶、排比等。
3.句式之美:长短句、整散句等
例:1.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有许多语言颇有韵味,请赏析: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①描写了雨季连绵不绝的秋雨与其带来的潮湿感受,渲染了一种凄清、缠绵的意境,引出下文的“听雨”。
②运用对偶的句式和大量的叠词,有一种错落有致的音韵美,使文章富有诗化的韵味。
2.《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
①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②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③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④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
【开篇的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点明中心、点明写作对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3.照应标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与下文形成对比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例: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①细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徐先生貌丑、邋遢、脾气凶等外在特点,但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先生的爱与怀念。
②欲抑先扬,似贬实褒。引出下文徐先生的凶实际上是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望。
【结尾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卒章显志、深化主旨、总结全文、跟前文相照应??
3.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例: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①写出了作者对于菅芒花美丽景致的期待与向往。
②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我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
【材料的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结构上(略)
3.丰富文章内容
诗词:增强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传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名言:使作者的观点、哲理有说服力
4.由面到点,使____具体化
例: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①化用蒋捷的词,渲染一种凄苦孤寂的氛围,深切地表达出同为异地游子的失根之痛。
②点明主旨,听雨实际上就是感受家乡的气息,表达对故乡的眷念。 ③化用古诗词,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使情感更为浓重。
高考散文阅读篇三:高考语文_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
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
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散文 阅读 2016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ppt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