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北平散文篇一:想北平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爱。
2、 能力目标:了解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3、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设计理念:
1、 本文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散文教学的特点,多加朗读,让学生在朗
读中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2、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
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知人论世。
3、 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对于这样一篇优秀的散文,可作为写作借鉴,让学生模仿写作。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北平的爱。
2、如何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交流信息卡片,然后各小组代表介绍汇总
1.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
2. 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
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
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
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
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
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
而弃世。
3.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
子
》、《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
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4. 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在青岛山东大学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
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教师总结导入: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生活了42年,最后在北京
去世,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在1936的这篇关于北京的散文。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并加以体味。
明确: A、“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在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并作简单分析。
明确: A、爱。分析:联系上面的资料,突出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B、忧。分析:联系资料中的写作背景。
C、教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文本。
3、请学生朗读这几句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其中的真情。
三、细读课文,品味评点法进行赏析。
刚才同学不仅找到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且也了解了这种情感的内涵。可是老舍却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呢?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把它说出来呢,请仔细品味点评。
明确:说出来了,用以下手法:
1、 比喻手法:“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A、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最真挚的,这个比喻正说出了老舍对北平爱得真挚。
B、文坛皆知老舍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正写出了老舍爱的深沉。
2、选材上是生活中一些细小材料:如塔影,蜻蜓,老城墙,花草??写出老舍眼中北平的特点。
A、复杂又有边际
B、动中有静
C、布置匀调
D、 人为之中显自然
E、书多古物多
F、花多菜多果物多,更接近自然
3、为了突出北平的这些特点,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呢?
明确:与伦敦、巴黎作比较,衬托北平的特色。
四、总结: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正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因为作者对北平想得很“细”,让我们
感受到写得很“真”,真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真情。也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写出我想念的北平。
五、布置作业,写作借鉴
练笔: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如《盛泽记》。要求:
1、表现手法:衬托
2、选材上:生活中一些细小材料
3、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六、板书设计
想北平
↓ ↓ 老舍
思想情感爱 故乡 北京人→知人
忧 危急1936 →论世
表现手法衬托→ 突出
选材特点细小→ 真情
多读多品
——《想北平》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本着“朗读与鉴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的,通过“二品法”(一读初品-再读细品)逐步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认识。我认为这是一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的散文,当以朗读体会为主,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性地进入情境。然后对文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语句细细品味,从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作重点分析,使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最终走向深处和理性,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为了能让细品切实到位,我让学生课前作了搜集与作者和文本相关的资料的预习工作,制成卡片分小组上课交流。课堂反映热烈,气氛活跃,感觉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盲目猜想,说空话,浪费时间。因为准备充分,学生看得很细,品得也深,在课堂中生成了一些精彩片段。如有学生对“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的细节很有感受,分析到动词“摸”生动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深厚的爱。这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教授下来,总体感觉是满意的。课堂书声琅琅,学生参与积极,节奏松弛有致,思路清晰,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还有了意外收获。当然每节课也会留下些遗憾,如由于阅历关系,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感,教师还当多引导,多朗读示范。
北平散文篇二:动人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竹山一中 陈洋稳
教学目标:
①、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回顾总结关于散文的文体知识,熟悉散文“形散神聚”的一般特点;
②、疏通思路,体会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感知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散文“形散神聚”的,并且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
③、加强阅读,感受本文作者所传达的出的对古都北平深沉而又包含文化意味的喜爱,感受都城的历史吸引力和文化脉络,培育学生的审美感。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②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③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①和②前部分
【内容步骤】
一、 知识链接,单元导入
散文的“形”与“神”(阅读教材第75页)
散文的“形”指什么?
散文“神”该怎样理解?
散文最大特点是什么?
散文阅读该怎样把握?
二、 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你眼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
(PPT播放关于北京的图片,请同学们起来谈关于对北平的介绍。)
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眼中现在的北平,那么北平在民国时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走进一位中国现代时期的散文大家,看看他眼里的北平,是怎样的衣服模样。大家把书本翻开到第64页,看到动人的北平。(板书,动人的北平。)
三、 “北平”往事,作者简介
(一)、北平往事
1、1369年,常遇春荡平了元大都附近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廷,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是北京称北平的来历。
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将北平府改成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
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
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并确定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作品集
古典小说—— 《京华烟云》
散文—— 《脸与法治》 《纪元旦》 《孤崖一枝花》 《秋天的况味》 《说避暑之益》 《我的戒烟》 《粘指民族》 《论政治病》 《中国人之聪明》 《脸与法治》
随笔札记——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岁月留痕—— 《鲁迅之死》
现代人物—— 《林语堂自传》
现代小说—— 《冬至之晨杀人记》 《生活的艺术》 《大自然的享受》 《人生的盛宴》 杂文—— 《论解嘲》 《林语堂语录》
四、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朗读本篇课文,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试找出文中概括老北平特点的语句?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问题2、试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第一、雅适宽阔的建筑格局
第二、舒适可爱的生活方式
第三、乐观质朴的常人心态
问题3、说说在林语堂笔下,北平之所以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
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
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②和③
【内容步骤】
一、朗诵导入
二、细节探究,品读玩味。
三、艺法总结,赏析诗歌。
艺术特色:
三、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读出这篇散文的“神”是?
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古都文化
爱之深,感之切
成文时,围绕着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平易)来写,精神上聚得拢。
幻灯片15
感知课文
回答问题
幻灯片16
文章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
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作用
幻灯片17
第二三段写了北平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
写出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体现了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
例子:“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
“在高耸的背景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
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 用对比手法,呈现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
幻灯片18
怎样理解第四段结尾“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哪?
作者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它“根脉深入地中”
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
把生活在此地的人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肢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对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
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的全面而恰当的。 这样说是为了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幻灯片19
作者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能否找几处,细细品位一下,在看似琐屑的细节后面,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7段,“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
看出氛围浓,北平特有的热情、亲切跃然纸上
作者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幻灯片20
第八段“北平是清静的,??柿就是柿”
写居民院落 院内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 院里种植的蔬菜
写出居民院落的清净明亮 , 表现它的丰富内涵,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
幻灯片21
第13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
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
如数家珍,不嫌啰嗦
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幻灯片22
品味语言
感受情怀
幻灯片23
全文都是语言形象化,
创设一种浓厚的诗意
全文都是抒情的句子,充满诗意
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
长短句
对称句
排比句
幻灯片24
有爱才有美文
北平散文篇三:《想北平》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布置课前预习:你所了解的老舍;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p align=right>陈忠明</p>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