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文艺的散文篇一: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成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MGY

摘 要:朱自清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的、不断追求真理的作家,因而他的作品就深深地打上了他的人生烙印和时代色彩。他从一个时代战乱的知识分子的角度,以富有诗情画意而又酣早朴实的笔调,抒写了战乱时代的真情实感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其情真意浓、率真朴素的思想内容与个性独特、风韵别致的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从而奠定他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真;艺术风格;文字风格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师。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无论是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情,情事溶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成就而言,他的散文创作其情真意浓、率直朴素的思想内容与个性独特、风韵别致的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从而奠定他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一、“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他所有的记人记事的一类里,最成功的就是《背影》、《择偶记》、《给亡妇》、《白采》等。他那真实的叙事足以打动读者的心灵。象《背影》中描写的父子间的深情,《给亡妇》中抒发的对亡妻的思念,《白采》中对朋友的诚恳,都能扣击读者的心扉,产生共鸣,摧人下泪的。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并非用什么艺术技巧取得的,而是出于那真情。在朱自清记人叙事散文中,除了他写个人和家庭的自叙性质散文外,还有一部分散文是为怀念朋友而作的,从《我所见的叶圣陶》到《怀魏握青君》等,作者均在朴实平淡的述说中,袒露出于朋友诚挚信爱的胸襟,散发着友情的温馨,从而也折射出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影子。在他的散文里不谈什么大的哲学道理,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让人看起来更能感受到事情的存在,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些真情的流露更是催人泪下。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以真动人,以情感人的原因吧。

“真”不但蕴含在他的记事的散文中,即便是写景的抒情散文也是情真意切。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绿》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亲身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正是由于一个“真”字,才能作者的情感如此轻松的通过文章溶于读者的心灵,才能使读者更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而这些真又都来源于朱自清都的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如《荷塘月色》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

作者简介:MGY(1975.12.8),男,吉林省长春市人,教师

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同时又表现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那 “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

美好情操,更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又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章,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1)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从上述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意蕴储蓄,往往借飘逸、超脱的艺术意境,曲折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批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抒发作者的真切感受。这类散文不仅给读者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热情。

这种“真”在他反帝反封建主题散文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朱自清的散文多为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或写疆内域外名地胜境,或写家人亲情及友人友情,一般说来,这些散文题材都不算很大;但也有好些作品是重大题材的,这就是《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等。这类散文虽仍表现出他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以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能尖锐地触及社会现实,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意义。

《执政府大屠杀记》是朱自清散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篇,此文与他一贯的温文尔雅、老成持重的作风略有不同,全文语调冷隽,竟有些“金刚怒目”之势。作者以自己的亲历目击, 控诉了“三一八”惨案中段祺瑞执政府对北京学生和市民的血腥大屠杀,在事件的叙述和场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的激情,虽然压抑,仍存激荡,其中交织着对反动当局的愤怒、对无辜死者的痛惜、对英勇女性的钦佩以及作者自省的惭愧之情,表现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民主、热爱青年、挺身而出的思想内涵。《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作者描写自己在电车上受到西洋小孩凶恶的逼视而痛切感受到民族歧视的屈辱,表达了自己反对民族歧 视、反对强权政治的思想,抒发了自己反帝爱国的感情。《生命的价格── 七毛钱》写的 是在旧社会里经常可以见到的悲惨事件──卖小孩,全文主题的揭示──表现了对受污辱、受压迫的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和抨击了吃人社会的黑暗。在《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则从航船中男女分坐的习俗写起,辛辣地讽刺了所谓的“国粹”和所谓的“精神文明”。

二、独特的情致,风韵别致、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感染力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笔就象一支万能的神棒,不论什么题材,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散文。他的散文,内容上无不渗透着他个人经历与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每事每物,他“必要拆开来看,拆穿

来看,无论锱铁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后已。”(2)即通过观察、分辨与剖析,去同求异把握特征。他认为:“人生的丰富的趣味,正在细端末节的千着万别里,能显明这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的文艺才是活泼的、真实的文艺。”(3)所以他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抒情寓意,在艺术上都是风韵别致、个性独特的。

1、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择偶记》中写祖母为自己说媳妇的幽默,《给亡妇》中悼念亡妻的真诚和哀伤,《背影》中写父子的至情,《儿女》中写儿女的天真稚气,《白采》中写朋友间的友情,乍读似很平淡,往往不过是写实记事,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动人的伟业,写来不过是家庭琐事、朋友交往、儿女常情,但在作者笔下,写得却不一般,能够抓住读者,有一股扣击心弦的力量。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就是出自情致。

2、情景交融的意境描画。朱自清善于将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化为有机统一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原是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情画意,“贮满着诗意,构成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画里有情的艺术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4)作者笔之所及,无论是写春花、状瀑布,还是记秦淮灯影、染荷塘月色,都做到传情寄意,要么融情入景,要么借景抒情,使情随景生,景随意动,具有“ 情景合一,形神兼备”的艺术意境美。《荷塘月色》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那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3、精巧缜密的结构布局。朱自清散文大多篇幅精短,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或以“情”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间变化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或先整体,后局部;要么一线贯穿、前后呼应,要么明暗交错、穿插交融,要么分散重合、反复点染。总之,纵观其文,布局缜密,衔接自然,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背影》中,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文中四次出现“背影”,首尾呼应,并以此为文眼,反复点题,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荷塘月色》开头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又写我“轻轻地推门进来”,前后照应,缜密自然;此文的立意本来写“心里不宁静”,文中却处处见“静”。《冬天》一文,作者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至于作者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但“我”的情思及感受,却又历历可见。

三、清秀隽永的文字风格是朱自清散文成功的重要原因

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很美,读后使人爱不释手。他的文字很讲究,但不过分雕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动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他反映了真情实感,而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种平淡是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巨大的感染力的,所谓“豪华落尽见真纯”,便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文字风格。郁达夫曾这样评价过朱自清:“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5)朱自清口语化的语言,使他的作品增加了朴素的美感。如《择偶记》的评人生,《给亡妇》中的叙家常,或冷峻,或亲切,使作品的感染力渗透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中。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

造性。

诚然,朱自清散文也有不足之处。叶圣陶曾说:“现在大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信的。”但同时他又指出:“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由于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等原因,他多少还蕴含着一股古老的意蕴与情趣,往往摆脱不掉被陈旧传统凝固和净化的影响,较多地趋向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却不自觉地淡化了对于思想冲力的追求。这样,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深度上的开拓。但当他的思想方面的追求,能艰苦地走向切实和广阔的生活道路时,艺术上却又丢失了不少浓郁的个性和审美的追求。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鲁迅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6)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是这一时期成绩最大、成就最高的,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第18页。

(2)、朱自清: 《山野摄拾》。

(3)、朱自清: 《文艺的真实性》。

(4)、吴周文: 《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见《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5)、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6)、鲁 迅: 《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页。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MGY

文艺的散文篇二:《论语》散文艺术

浅谈《论语》散文艺术

摘 要:“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随着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

一书的文学价值和

文艺的散文

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所认识。纵观《论语》文

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

特征、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

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状

况作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论语》 散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论语》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

意味。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学在整个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其人被神化,儒学成了诸子之渊源和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被尊列

于诸子之外,而近代许多激进文化人抨击儒学的文化正统时,也往

往把儒家与诸子分开讨论。

一、 语言艺术分析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

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柳存仁把《论语》

文艺的散文篇三: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中 文 摘 要

贾平凹的散文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向传统文化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充分发挥自身天赋,融会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的成功运用,创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为新时期本色派散文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的散文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读起来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从贾平凹散文的思想风格,语言艺术,细节艺术和审美类型来阐述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艺术特色;思想;语言风格

目 录

言 ??????????????????????????? 1

一、 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

4

(一) 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生

活????????????????4

(二) 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5

(三) 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5

(四) 流溢着哲理思想??????????????????

5

二、 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7

(一) 朴素中见真情???????????????????

7

(二) 朴素中蕴哲理??????????????????8

(三) 朴素中含幽默??????????????????9

(四) 朴素中出诗画??????????????????10

三、 精妙入微的细节描写??????????????????

10

四、 丰富多样的审美类型??????????????????

11

结 论 ?????????????????????????? 12

注 释 ??????????????????????????12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蔡海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级 汉语言文学0941001258583)

指导教师:黄芬香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贾平凹散文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近似杂记,不同的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异彩顿生,实为创造界的奇才。他的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广博浩瀚,包罗万象,五彩缤纷。贾平凹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向传统文化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充分发挥自身天赋,融会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的成功运用,创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为新时期本色派散文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本文主要从贾平凹散文的思想风格,语言艺术,细节艺术和审美类型来阐述贾平凹散文的艺

术特色

一、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

贾平凹散文无论在视角,结构,意蕴和哲理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

(一)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生活

贾平凹从开始写散文起,就能从另一个视角来发觉人性中的美妙的东西,同美丽的心灵和辉煌的理想去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以丰富的内心情感轻拨着读者的心弦,使主体和客体的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月迹》中这样写道:“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她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我们又抬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平凹这时期的散文显示出了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解放个性的风格,他自由自在地抒写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充分表露自己的个性,情随事迁,心无旁骛,偶有感慨系之。

在贾平凹散文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 [1]

(二)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散文里的散文数量虽多,但读后没有千篇一律的雷同感。散文篇幅虽短小,但布局非常巧妙,绝不平直僵化。贾平凹说:“散文最讲究严密的结构,但却来得轻轻松松。” 这是因为贾平凹虽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文章的结构形式,但又能在不刻意中创造出严密多变的文章结构。

首先,文章内部结构灵活变化。作者从一开始就着重于紧扣读者的眼球,似将读者慢慢引入一道道迂回曲折的画廊中,令人时有惊喜的发现,给人一种越读越想往下读的吸引力。如,在《访兰》中,作者采用了“峰回路转”的铺设。先写父亲从山中挖野兰回家培栽,引来众人玩赏,父亲因此而愠怒,不再挖兰,为一伏笔;“我”感到奇怪,问个中缘故,父亲不肯说出,又添一疑;父亲带“我”去访山,“我”欲挖兰,却被父亲制止,又令人困惑。知道最后,父亲与“我”谈兰,才揭示谜团。这种层层铺设的结构富有张力,时时吸引着读者深入探究。

其次,文章外部结构形式多样。从文章外部看贾平凹的散文结构,可谓不同篇章的结构呈多元化状态,更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作者的散文有的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如《一匹骆驼》,线索明晰,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有的采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如《关中论》;有的采取欲擒故纵、卒章显志的结构形式,

如《丑石》;大多记游作品则以旅游行踪变化为构架,如《走三边》《入川小记》,使得行文有条不紊,井然有致。正是由于这些多变的结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像在鉴赏由不同风格式样的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处处新鲜,时时不同。

(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贾平凹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对他文学作品中秦地民俗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善良、忠厚、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充满着对秦地及其人民的深厚的热爱。这也正是他创作的内因和动力之一,他肯定希望把自己热爱的这块土地展示给读者和更多的人,使人们认识这个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地区。贾平凹对民俗的浓涂重彩,是率真的,是直奔主旨的。我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民俗内容,各类民俗事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正是秦地民俗的真实反映,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创作。后期的散文也是以此为主线,逐步走向厚重,朴实,雄浑的风格,有一种对社会和自我大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如他的代表作《老西安》。他描写商州的那系列性的散文,如《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三录》,还有《在米脂》、《走三边》之类,像沈从文笔底的湘西,美得让人忘怀流连,其风物与民众,原始而淳朴,山人都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桃源诗般。连偶尔涉笔到的、掩盖不住的苦涩和灾难,都被作者填满的诗情画意抹平了。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的民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民族风俗积淀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

(四)流溢着哲理思想

哲理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是作家对宇宙、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体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满足读者的认知欲。然而,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哲理表达不同于哲学家抽象的理论演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阐发方式。文学作品中的哲理阐发,最佳的境界是既能给人以理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趣的愉悦,是理与趣的完美统一。

贾平凹的散文在抒写自我情性、描写社会山水之外,常常归穴为一定哲理的阐发,凝聚了他对生命、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理解,闪射出理性的光晕,同时在哲理阐发上又十分注重艺术方式,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首先,其哲理阐发带有强烈的自我主体色彩。贾平凹散文的哲理阐发,不是搬用现成的抽象的哲学论断和政治论语,而是作家个人对于社会、人生的独到感悟和敏锐思索,因而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建国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散文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一样,受制于政治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散文创作缺乏个性、思维僵化。真正的哲理在文学作品中已失去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不敢或不屑于表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个性化创作被看作是个人主义,个人的思想只能服从于社会政治。贾平凹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是新时期最早觉醒的一代中青年作家,敢于冲破思想的束缚,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勇于开拓,力求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反思观照人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积极探索新的未知领域,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文艺 一些文艺的散文片段 清新文艺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