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昆虫的散文篇一:简帧散文小红虫
小红虫
现在想想已有两年多了,但那只小红虫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深深的让我记忆着。那年我高三,最机器化的年龄,每天窝在图书馆死啃活恳得不知道天昏地暗。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地理笔记,昏昏沉沉之际,突然发现一只很小很小的小红虫,我几乎怀疑我是不是眼花了,把随手一点的红原子笔水看成是虫。但它真的在动,我瞪大眼睛看了一会,是真的小虫没错儿!多新鲜!我不禁趴在桌上看的出神。好可爱的小不点,它一定是刚到这个世界不久,瞧它红的那么弱,步伐那么轻细,只要我大点儿力呼吸,怕不把吹到十万八千里远才怪哩!它没有固定的方向,似乎是漫无头绪的在摸索,它一定没搞清楚它站的地方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不过,我发觉它对颜色的辨别力很高,尤其是黑色,只要一碰到黑色,就马上变换方向,而且动作极速,仿佛相当惧怕的样子。最后,它终于穿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到达笔记本上最大块的空白地方,它似乎很喜欢白色。我想,它是不会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正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它。它在白色的纸上安步当车,一点也意识不到是否会有突发性的危险。我伸出一个指头慢慢地往下靠近它,希望它知道我的存在。可惜它没有经过光线投射下的黑影。我的指头一直随着它移动,而它仍是不知不觉。我不知道小虫的世界里,有没有第三空间存在,我的指头在它的上面猛动不停,它还是没知觉。这可惹恼我了,有好几次,我几乎都要直直压下去,对我而言,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我没这么做,说不上来为什么,杀一只虫还不至于有一秒钟的罪恶感,但我就是没有压死它。不过,我打算给它一个难关,惩罚它对我的妨碍,如果它通过了,我就把笔记薄让给它去逍遥;如果没有,只好不客气地请它另谋出路。我在桌上敲几下,算是通知它了。于是,拿起黑色原子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慢慢涂黑,让黑色一步一步像它逼近。它的反应立即可见,极速地四处乱撞,碰到黑色就掉头,像是被包围在熊熊烈火中的人一样,只会乱冲乱撞,那样地惊恐、焦虑、无助。我想它现在的心情。大概跟我有一次走在地下道,突然灯全黑了,畏惧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一样。我的笔尖在疯狂地逼近它,它反向逃避,我又转向逼近,它错乱的程度几近疯狂,只会团团转,只会在渐渐缩小的空白里慌乱的不知所措,它那样地惧怕黑暗。我想,如果它知道上帝,我相信它会死命的喊着上帝,而这时候,我无疑就是它的上帝。最后,一团漆黑当中只留一点点空白让它立足,我囚住它了。我怀疑它是否能走出去,它是如此的畏惧黑暗。也许对一个小生命,这么做太苛刻了。我在想要不要释放它?突然,出乎我意料地,它静下来,在仅存的空白里一动不动,仿佛死去一般。我不禁纳闷起来,然而更让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它竟然动了,不是在空白里转动,而是一步步慢慢地往黑暗走去,很笃定的朝着一定的方向,很镇静的走,没有慌乱、没有焦虑,更没有畏惧,像一只走惯黑暗的虫。是什么力量让它把黑色透视成白色,让它那么肯定黑暗之后就是白色?它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虫子罢了,它怎么能够......?它终于走出黑暗,我囚不住它,认输地把笔记薄让给它。
我想,它已有资格去走遍一个地球。
昆虫的散文篇二:昆虫是自然界的精灵
昆虫是自然界的精灵,在人类诞生前的三亿五千万年,昆虫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昆虫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崇尚昆虫,我国就有40多个与昆虫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文人墨客写就的著名昆虫诗歌有2000多篇,以虫作画则不计其数。2005年元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馆的昆虫博物馆——带你领略奇妙的昆虫文化.
昆虫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奇异的形态和绚丽的色彩,给人类带来无穷的享受。蝴蝶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蝴蝶双飞”常常用来表达人类追求自由恋爱的最高境界,“梁祝化蝶”因此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美丽传说;许多国家还选有国蝶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通过人工饲养,开发昆虫资源,加工成昆虫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类的创意,已成为一种时尚。
婚礼中的吉祥虫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
昆虫与音乐
无论是在深深的幽谷,还是花木柳映的河边,无论是瓜棚连着豆架的茅舍,还是窗明几净的校园,处处可闻虫鸣。
蝉的歌声嘹亮,蟋蟀叫声悠扬,螽斯嗓音清脆,蝗虫声音深沉;蜜蜂飞响热烈, 使人感到欢欣!
据不完全统计,发音昆虫有16目之多。我国吴福帧、蒋锦昌、何忠、印象初等都曾作过比较详细的研究。
昆虫不仅自身产生音乐,而且也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曲牌名则有扑灯蛾、粉蝶儿等.
关于昆虫的曲有 :
(1)、笛曲—《花香蜂舞》,又名《一架蜂》、《一江风》,原传于山东荷泽地区,旋律优美,节奏富于跳动,再现了蜜蜂采花飞舞的神态,此曲灌有唱片。
(2)、唢呐曲—《蜜蜂过江》,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旋律中较多地运用了四度、九度以至十二度的音程大跳,加上锣鼓伴奏,显得格外热烈欢快,当然也被录成了唱片。
(3)、琴曲一《神化引》,又名
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由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 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 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更是优美动听,感人肺腑。《梁祝》已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昆虫与成语典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道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此语出自《韩诗外传》卷十:“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在《说苑》也有此故事:“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此寓言起源于公元7世纪(春秋时期),吴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欲出兵攻打楚国,有大臣不敢直言谏阻而编造出来。吴王听后猛然醒悟,连声说对,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吴王再也不提攻打楚国的事。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春蚕到死丝方尽 :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此句源自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蜕去幼虫时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螳臂当车 :螳臂为螳螂的前腿。《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鳞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螳辫举起臂膀抵挡车轮,不知道它力不胜任啊。后来就用“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
断肢自救 :这是比喻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蚍蜉撼树 : 蚍蜉-大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该成语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成语与“螳臂当车”意思相近。飞蛾扑火 :蛾子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也可写成“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或“灯蛾扑火”。〈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鲁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过当他面对这些投向灯火的小飞蛾时,激起了赞赏的心情。
朝生暮死 :意为早上才出生,晚上即死亡,比喻寿命很短。诗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尔雅释虫》写道:“蜉蝣,渠略也”。 |蜉蝣真的是这样命短吗?其实“朝生暮死”是一种误解,就从稚虫到成虫的全过程而言,蜉蝣的生命还是相当长的。
|蚕食鲸吞 :如蚕一般慢吃桑叶,像鲸一样猛吞食物。比喻用种种方式侵占、吞并。孙中山《兴中会宣言》:“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蜂拥而来 :像成群的蜜蜂似的一拥而来。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又等了一会儿,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
蜻蜓点水 :唐代杜甫《曲江二首》:“点水蜻蜓款款飞”。比喻做事肤浅浮泛,不深入。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八章:“那点悔意像蜻蜓点水似的,轻轻的一挨便飞走了”。|蜕化变质 :蜕化--指昆虫脱皮掉壳后改变了原形态。比喻正派人腐化堕落而变坏。无头苍蝇:形容做事找不到目标,到处碰壁。
热锅上的蚂蚁 :形容焦躁不安的样子| 噤若寒蝉 :像晚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噤:闭口,不作声。若:好象。寒蝉:晚秋的蝉,一般不再叫
一条线拴两蚂蚱 :比喻两事物彼此相连,不可分离,也比喻二者的命运紧密联系,谁也不能单独逃脱。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因为咱们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飞不了我,蹦不了你的。”|蚂蚁啃骨头 :机械制造工业中用几台小型、简易的机器设备加工大型工作件的形象比喻。蚂蚁比喻小型、简易的机械设备,骨头指大型的工作件。
薄如蝉翼 :形容非常薄,像蝉的翅膀一样。古代用来形容一种薄的丝绸。|蚕头燕尾 :书法上说横画起笔着纸痴笨的,叫“蚕头”;捺画收笔出锋出,提笔回锋,分成叉式的,叫“燕
尾”。这是不善于学习颜字碑刻所容易染上的一种习气。|一窝蜂 :比喻人多声音杂乱,乱哄哄地一拥而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或白蚁穴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蝇头小利 :蝇头,比喻细小的事物,多指小字或小的财利。《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与武器有关的歇后语: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迫击炮打蚊子--小题大作。
不反对变成一只昆虫
我在阅读曾经归化了***的爱尔兰作家小泉八云的一些散文时,他所说的“他不反对变成一只昆虫”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句很有生命意识的话语,代表着他对人自身以及所有生命的态度。这种生命态度,更多的是他受到的佛教哲理思想的影响——小泉八云相信生命永远不会在宇宙中消失,信仰佛教中所说的我们心中包含着祖先无数人及动物的道德倾向和心灵属性,并说:这是“人类最高真理,生命秘密统一”。这样,我们便好理解了,为什么小泉八云他不反对变成一只昆虫……
其实,我也相信,这的确也是一种生命的图式——把我们的生命,变成其他生命或其他生物,就像小泉八云所说的,“变成一只昆虫”。这样的一种愿望,甚至是一种梦想,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许多人对待生命的共同的经验。
这首先使人想到了的是庄子对待生命的故事。这位浪漫主义哲学家眼里的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可谓是彻底的自由化、浪漫化、艺术化。在《齐物论》中,庄子讲到了他自己梦为蝴蝶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是蝴蝶,在花园里四处飞舞,自以为快乐自得,飘然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不久梦醒了,却赫然发现自己还是庄周。此时,有一个奇妙的问题,闪过他的脑海,他问自己:不知道刚刚是庄周作梦变为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化为了庄周呢?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浪漫的故事。人类所有美妙梦幻的想像力,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理想,所创造的生命的绮丽意象,所展示的生命的大美,全部达到了极致,进入了至高的神圣境界。这里固然反映了庄子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和佛家的“真境现前,前后际断”的意境,但庄子想变成为一只花间栩栩,飘然自适,自由飞翔的蝴蝶,不也是小泉八云所希望的那种“变成一只昆虫”的思想情感吗?不过是庄子的这种生命渴望的表达,更为久远,更为经典,更早已成为人类生命感受的精神历史。
愿在鸟而为鸥(忘机),愿在虫为蝶(花间栩栩),愿在鱼而为鲲(逍遥游)……张潮的生命的审美趣味,一定是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不同时代的这些生命的歌者,生命热望如此相同,这即“我们许多人对待生命的共同的经验”。所以,我以为,“不反对变成一只昆虫”,不止是我们个体的生命感,实在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感。
其实,人类一直在寻求着与动物生命的交流,寻找着动物生命的灵魂属性,发现着我们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相通之处。这样,我们便好诠释了———为什么我们许多人有过变成一种动物的真切愿望,那或许就是我们前世今生的一段情缘!我记得国外的一位诗人是这样与飞翔在蓝色大海上的海鸥细心交谈的:“啊,我的朋友!我有一个心愿:你可否将闪光的永不疲倦的双翼,暂借给我——你这无翅的伙伴。”诗人是希望自己去做一个像海鸥似的拥有“自由爱情的梦”的“逍遥的天使”,“飞上那宛如天国的路程”……
这位诗人的歌咏,不是又使我们想起了庄子的梦蝶,小泉八云的变成一只昆虫?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经如此分析过我们人的现实处境:我们的存在是限制,是有限性的,然而,面对人生的这一无奈困境,我们却在不断地寻求着通过各种方式以超越和突破这种种人生的拘囿、桎梏、束缚,所以,追求美、追求艺术,是一种;追求信仰、追求真理,也是一种;而在梦想中,甚至在理想中,为了自由、为了“自己建立第二个世界,即心灵世界”(雅斯贝尔斯语),甘愿让生命化作一蝶、一虫、一鸥……也正是我们这样的生命的冲动。于是,我们懂得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翩然化为一对彩蝶,是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于是,我们又懂得了《聊斋志异》中,那人鬼狐妖却能把人世间的爱情演绎得是那样如诗如画,可歌可泣……
昆虫与世界地名
1.蝴蝶国
每当谈到蝴蝶,人们无不为它那绚丽多彩的形象和优雅飘逸的舞姿而赞叹。可以说,蝴蝶是美丽的象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据说很早以前,加通湖畔到处都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因其形态美丽,色泽鲜艳,远远看去,飞舞的蝶群恰似一片花的海洋 一一 蝶海!所以巴拿马有“蝴蝶国”之美称。在印第安方言里“巴拿马”意即蝴蝶。
2.萤火虫市
马来西亚是个风光秀丽的国家,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沙巴地区的首府哥打基纳巴卢是该国的重要城市和港口之一,以前曾叫杰塞尔顿(Jesslton,英国殖民者的姓氏)也称亚庇(Api),来源于马来西亚语apiapi(萤火虫)。原来在沙巴地区热带红树林中,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的萤火虫结伴飞舞。放眼望去,如同群星闪烁。后来这光亮迷人的景色便成了该地的夜景之一,路经附近海面船上的海员们常将其作为导航灯标。
3.蚊虫海岸
号称“吸血魔王”且能传染疟疾的蚊子,早已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死敌了。尼加拉瓜是中美洲地区中部的一个国家,境内东部沿海地区为低湿平原。因地处热带,气温高,雨量充沛,植被丰富、杂草丛生,给蚊虫繁殖生存创造了优越条件,致使该地区蚊虫十分猖撅。所以整个东海岸地区就称为马斯奎托斯海岸,在英语中mosquito即为蚊虫,故意译为蚊虫海岸.
4.蝴蝶泉
云南大理的“蝴蝶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蝴蝶泉边有一棵歪斜的古树,树下是碧绿的泉水。每年春末夏初,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满古树枝头,其中以粉蝶、蛱蝶和凤蝶为多。它们相互追逐,在飘落成行垂挂于树枝上,似飞舞的彩带,因而有了“蝴蝶泉”的美名。
5.千蝶谷
台北的“千蝶谷”是养殖蝴蝶最成功的地方,在这里种植有四、五万株蜜源植物,常可以吸引40多种、成千上万只蝴蝶千来访花吸蜜。“蝴蝶舞啊,蝴蝶狂,常与百花争芬芳”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虫与古诗
两千多年中,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了不少咏虫诗,在此例举一二。描述害虫为害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描述昆虫形态:《后汉书.袁绍传》中:“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说的是螳螂的一对前足极为发达,形如刀斧,运则神速。描述昆虫生活习性: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关于昆虫的变态和个体发育过程,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
扑秋蛾生”。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蚕中出蛾的变化过程。
描述昆虫的自卫能力:北宋谢逸《蝴蝶》“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犁花何处寻。”描述白色菜粉蝶在白色犁花中飞舞,蝶花一色,难以辨认。
人类利用昆虫作为人药已有很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用昆虫有21种,《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两书共记载了88种。目前入药的昆虫已有300种左右。最常见的有蚂蚁、蟑螂、蜣螂、斑蝥、僵蝉、冬虫夏草、僵蚕、蚁蛉、九香虫等。冬虫夏草实为一些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被一种真菌后,由僵虫及真菌子实体所构成的复合体。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止咳祛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因此目前虫草的价格看好,但不合理的采挖,使我国西部雪山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虫草的资源几近枯绝。目前的野生虫草的产量不及40年前的5%。
昆虫的散文篇三:散文评论: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1894—1988),江苏省苏州市人。原名叶绍均,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结集出版的散文主要有《剑鞘集》(与俞平伯合出)、《西川集》(混有少量小说)、《未厌居习作》、《叶圣陶散文》等。叶圣陶的散文看似平淡,却隐藏着作者独具的睿智与明见,仔细咀嚼,方能品味得出。著名评论家阿英曾赞赏他以哲学家的头脑和宁静的心态去探索人生的究竟。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写于1923年。这是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秋天,而是独辟蹊径,通过秋虫汇集的环境,秋虫的鸣唱、形态来写秋,完全摆脱了“秋风秋月”的传统题材。中国文人似乎对秋天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叶圣陶当然也不例外,他对秋的描写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欣赏,而是进入到了一种玩味的境界。他把秋虫的鸣叫描绘成使人留恋、令人向往的美妙的秋之乐:“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把握住了秋在中国文人心中的独特意蕴。“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中国人的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应该说是最普遍的一种意识了。中国文人总把悲伤、苦恼、秋思一并镶嵌在秋这个特定的时空中。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从而使秋由自然现象转而成为一道人文景观,组合起秋的一道凄楚而伤感的风景线——悲秋图。 而“劳人、秋士、独客、思妇”正是这种意蕴的普遍表达。
当然,叶圣陶并没想把自己沉浸在这种“悲苦”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应该说他是在苦苦追求着秋的味道。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有着普遍性的:每到秋天就追求秋的况味。虽然他描写的对在城市里“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音”感到十分的怅惘、无奈,有着明显的借喻时代的意思,但我们仍能感受得到他对秋天的迷恋之情,他的记忆和思想中对秋的印象之深,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迫时,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呢?”
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调进行叙述,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捕捉到到作者不甘平淡的一丝意绪,“有味远胜于淡漠”。但秋虫所能带来的“有味”,却由于“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没有秋虫的地方”终于变得索然无味了。作者充满了无奈,不甘平淡又能如何呢?“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这大概就是作者的无奈之处,而这种无奈也只能归因于时代了。
王 健
相关热词搜索:昆虫 散文 关于昆虫的散文 描写夏天昆虫的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