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抒情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高中生抒情散文篇一: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概 念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三、常见的写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引用、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渲染、对比、 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等

4、 谋篇布局 :线索、过渡、照应等

四、阅读鉴赏的步骤

1 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

(1)标节数

(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

(3)抓首尾段

2 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

(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

(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 达 木 看 山

马 卡 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

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14.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5.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

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7.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分) (3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3)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4)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5)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6)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9)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高中生抒情散文篇二: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一、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

高中生抒情散文

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4. 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6分)

答:

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话的理解。

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地

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

9. 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这样说的理由。 答:

10. 结合③~⑧小节,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人生恒久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1.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4分)

答:

12. 你是如何理解“扁担颤悠悠”中的“颤悠悠”的意思的?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独具匠心,他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现实意义?(6分)

答:

四、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

高中生抒情散文篇三:优美抒情散文

月清云寒吹我袖,灯醉酒暖照楼红;

不堪花事流年送,人间最冷是春风。

西亭举樽凭栏看,流水落花扶风眠;

旧事如烟三分淡,流云聚散苍狗间!

——序

听流水轻吟寒潭,望白云无语长空。不知不觉,时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匿迹于岁月的渡口且行且远。

暮烟退去,落日如昔般话别日蚀的喧哗归宿于青山的眷恋;清夜的魅影,穿透肃穆的黄昏收卷着永不消散的星辰,将尘烟荡成平川。我站在岁月的沟壑里,循着晚风悠远而诡异的痕迹,眺望着光景再一次的走远。。

晚风习习,清辉澹澹。曾几何时,喜欢在魅惑清冷的午夜,握笔拈词,任思绪飞扬,依着月色,执一阕风花雪月踏过那一段幽梦回肠的旅程。与文字同醉穿过如烟的过往,指尖划过伤逝的岁月织就成一座座寂寞的坟茔,在平平仄仄的诗行中写尽铅华排遣黑夜的漫长与心的恐慌。

经了岁月,历了风雨,待年华老去,渐苍了容颜,那颗天真无邪的心也随着几番风雨雀跃成唐诗宋词里雁声阵阵的哀鸣。回首处凝噎无语,惆怅复空寂,经途留下的是沧桑,是缅怀,是负重与深沉,更是声声而又长长的叹息。。

生死离别聚散依依,爱恨情仇缘深缘浅。把酒行墨,是谁歌尽举案齐眉的传说,那丝丝的忧里透着的凉于水墨舒卷中挥洒出一路淡淡的冷香,蔓延了清绝的心脉,沉积着生活的底蕴和历练的苍凉。纵使错落成殇,却再也写不出我的情绪。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是谓因果之聚,尘网若幻,莫问机缘。一蓑残梦,弱水三千,感叹水湄轻盈之回忆,背负一身枷锁,游弋十丈软红。落英尘寰,哀愁掩面。无语。沉默。让因缘静坐。惟念,韶华易逝,过眼云烟,咫尺天涯,逝水潺潺。

一壶漂泊,踩尽关山冷月寒;一盏离愁,幽思饮尽晓风残。古往今来,那立尽残阳忆平生的又何止一个纳兰?抓一卷长相思,吟一阙相见难,浅吟低唱,思绪微澜。也曾花海静静回望,默念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曾风下邀月醉盏,轻吟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常听闻,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或许落花追逐流水的时候,却并不知流水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如果说,生命似花,岁月如水,那么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何诠释尘世的软红与偃旗息鼓?

夜未央,孤单独坐,感叹世事如烟似幻,一方苍茫。我时常揣想,当暮鼓敲响夜色渐浓,我的窗前是否就能看到你云翳迟抛的信笺。床头柜子上放了高高的一摞摞书籍,还有岁月尘封的笔记,我亦不敢再去翻看,那些清晰婉转的笔迹,刻骨透彻憔悴了故事。

风拂过历史的烽烟,飘渺的思绪在隔世离空的烟雨里萦回婉转。掬落花一瓣,听风语呢喃,伸手,在水色时光里打捞记忆的碎片。只是那些落幕后散场的情节,永远只有我一个人在偷偷的怀念,想再唱一曲青春不弃永恒的歌,却咫尺触摸到心头的那抹凉薄与伤感。

等待,如围城无门如沧海无渡;等待,掩埋着梦想隐忍着锋芒;等待,在漫长的岁月中车马劳顿;等待,拥着绝望的心情打捞希望;等待,在寂寞的啜泣中守望未来;等待,在静默的年轮中慢慢衰老;等待,历经风霜的洗礼宁静安详;等待,仰起温润的目光笑靥如花。等待,万事皆休;等待,一方土丘。

等待。顾盼。盈盈。等待,何其苦,泪雨覆苍天,无语述千言。我已经开始满眼沧桑,却等不到你的珊珊来迟;我已经开始容颜苍老,只是你不再过问也无从知晓。

那些墨浅情深的词句,起舞,倾倒众生。凝眸,回望些许,伤筋动骨,然后,满眼晶莹。漫把万千心事弹于指尖,或许,我早该看尽繁华,只是我不忍看见转身刹那岁月剥落的伤感。只于倾慕丝弦清音未歇的瞬间,便飞扬了一卷宋雨唐风。

流年过隙,清寂如初。不问前尘后世,不言世事茫茫。原谅我未能保持沉默,刻骨了两个人的烟火,扰乱了独属于夜的寂寞。至于你我,路过。交错。许是最好的结局,不该再存有遗憾。

也许,一切都是瞬息。也许,一切都会过去,未来的路或许会有风雨,而我也该学会微笑着面对。

就这样,凝眸,让时光沉默下去,彼此陌路,支离破碎。

就这样,回首,让过往花到荼蘼,黄土白骨,静也绝美。

就这样,转身,让岁月流水落花,各安天涯,风雨飘摇。也好……文/闻香三语

相关热词搜索:抒情 散文 高中生 优美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精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