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宗璞散文篇一:宗璞散文语言特色

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显在成因分析

吴延生

关键词:当代散文 宗璞 语言特色 显在成因 美学探讨

摘 要:“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是宗璞散文创作的一贯追求。这种追求是有价值的。文章从修辞手法的多样性、锤字炼词的精确性、引典化用的复杂性、节奏跃动的和谐性、色彩着笔的抒情性,探讨其“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这种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它从语言层面切入,以带动对她散文创作的全新理解、全面审视和全力探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短篇小说《红豆》所独有的知识女性的才情和儒雅的气质引起文坛瞩目、赢得读者倾心的作家宗璞,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成就斐然。“宗璞的散文创作,始终与小说并行于当世。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繁丰,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①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总有“放不下”的感觉。这“放不下”就是因为她的散文洇着一种浓情,溢着一种淡雅,漾着一种真诚,一如其人内敛而不张扬,却又蓄着兼容而显张力。宗璞曾在《小说和我》中说道:“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一曰‘雅’。”其散文创作,正实践了自己的这一艺术主张。她追求本色而不失雅致,语义优美而不显雕琢,清水芙蓉,天然成韵。其文本似有内驱力牵引着你一目十行。从轻灵小巧的结构、优雅柔美的风格、不拘一格的手法、生动饱满的细节到慧眼独异的视角,无不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品、耐品,透出一股魅力,彰显其优点;从女性作者的细腻,观察生活的细心,见出学养之高,凸显其优势。而优点与优势的结合即是其创作上的优秀。宗璞是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位有追求的作家,特别在语言上富有自己的个性。“小说的语言尤其值得称道,是一种质朴而又不失典雅、凝练而又生动的话语。”②其散文语言毫不逊色于小说,在小说话语的基础上拓展并发展着。“就语言来说,北京散文作家推崇朴实、自然、雅健和清顺的风格,非常反对华丽的词藻、艰涩的句子、生僻的字词。”③作为北京散文作家的一员,她在散文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真情·洞见·美言》中说:“一篇好散文,我以为需要三个条件,即真情、洞见和美言。所谓美言,就是要美的文字,散文特别需要文字上的功夫。本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似乎更为苛求。”正是这样的“苛求”,形成了她散文语言“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来。“读她的作品肯定不会像面对一杯香味浓郁的咖啡那样,立刻为之陶醉;却能够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感实情所吸引。”④笔者也深深为其散文吸引,就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一、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宗璞大学毕业后,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她十分讲究语言的运用。如她在《真情·洞见·美言》中所云:“前几年见有人批评追求美言,批评追求词藻的华丽,

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因素。”她的表白可以看作是她散文创作上语言追求的尺度。跟那些辞章华美、铺张扬厉的散文不同,宗璞的语言追求的是自然、简约、凝练、含蓄。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就要在修辞层面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激活她的语言,激发她的灵感,激动她的情绪。“语言是思维的物化形态,是思想的具体化。在思想经由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修辞起着重要的作用。”⑤《三千里地九霄云》写道:“湖水不再掩藏在树木间,而是坦然地抚摸着开朗的湖岸。”修辞实际上是将呆板的文字调动起来,形成动画般的效果。由于有了拟人手法,湖水的动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且富有人性化,显得亲切自然。《暮暮朝朝》写道:“我们怎能不把一生作为时间的单位,永远开始着幸福的战斗,永不停息,永不懈怠;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用反复和顶针的辞格,表达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只争朝夕、奉献终生的精神。《墨城红月》写道:“云层中忽然起了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宗璞散文)团红光,像是个正燃烧的火球,滚了一阵,又倏地消失了。”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墨城(海拉尔)晚间红月亮的形态及瞬间变化的情景。《孟庄小记》写道:“匆匆走过,下得船来,脚下是碧沉沉的水,头上是蓝湛湛的天,微云一抹,远山如黛。”用对仗、对比、比喻的修辞格,表现出泛舟西湖,天地忽然一宽的心情,辅之以色彩描写,衬托出色彩斑斓的游兴。《乐书》写道:“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用对偶修辞格,写出寒暑读书的快乐心情。《绿衣人》中:“这一带春来樱花如雪,夏日榴花似火,秋时蔷薇类的黄花开得满院皆金,冬天的雪花飘飘扬扬,覆盖了一切。绿衣人总是准时地走过花的曲径或雪的小路,把一封封信送到门前。”用比喻、反复、借代修辞手法,写出一年四季送信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收信人的门前。这些辞格还能和色彩词、叠词套用,产生了奇妙的美学效果。用“花”的四季变化,映衬出送信人为收信人服务的快乐心情。《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写道:“那么是有人来凭吊过了,是谁?是朋友?是学生?是读者?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用了反问、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到父亲墓前凭吊的感慨乃至欣慰。《热土》中:“热土难离!我们的泪水、血汗灌溉着它,怎能不热!因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在这里寄托着青年时代的梦想;我们还要永远安息在这里。”用了对仗、反复、对比、层递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作者对“热土”倾注的深情和眷恋。

作者笔下还多出现仿词格,如《近视眼到远视眼》:“这几年,鸟丁兴旺,我只听见闹喳喳。”“鸟丁兴旺”断然是仿用了“人丁兴旺”。“仿词”修辞手法,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生动贴切、明快活泼、新鲜风趣的表达活力。

纵观这些修辞手法,几乎覆盖了汉语修辞常用辞格,而且有的是多种辞格连用,或将这些辞格与色彩、句式、词汇等并用,营造了语言的生动、灵动、活泼、活跃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或连用,极大地调动了语言的积极的力量,升华了作者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定格和定位。

二、锤字炼词的精确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华美的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文字的修饰、精美,散文又是最注重遣词造句、把玩文字的体裁。”{6}人们对宗璞散文的推崇,不仅仅是她的学养、知性,绘声绘色的描写,更在于她的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益求精,既讲究词藻的修饰,又重视字词

的锤炼提纯,表现出作家对语言表达的美的追求。在宗璞的笔下,很多动词用得十分精当出彩。“可以说动词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古今文人都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都十分注重句子中动词的选择与锤炼。”{7}一段普通的话,一个普通的句子,宗璞似信手拈来一个动词,顿然使得言辞来了精神,或灵动,或新鲜,或贴切,或精确。她喜欢用一两个精心选取的词语,点活全句。“所谓炼字,实际是炼句,单个的字词摆在那里,无所谓精彩不精彩,只有放在具体的句子里,才能见出那个字词使用得妙或不妙。”{8}宗璞的锤字炼句,就极善于用平常字眼造传神之句,朝极普通的词语要神奇的表现力,从而展示出驾驭语言的不凡功力。如《柳信》:“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一个“织”字,用字自然而又推敲,以拟人化的手法会给读者更多的遐思妙想。“丝丝垂柳”,仿佛立刻幻化为仙女的“纤纤玉手”,是她们的巧编妙织,才有如此的美好的春色效应,也才有如此神奇的审美效果。作者精心遣词,将柳树的不事张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写出来了。顺着作者文本话语的叙说,读者仿佛进入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了,并被作者拉进了她的情感境地。

如果说写景易得,那么在写人方面就不是那么自如了。但宗璞却能在平常话语里,以普通的动词排列在普通的位置上而产生出不普通的美学意义来。如《心的嘱托》:“他无须再说什么,他的嘱托,已浸透在我六十二年的生命里;他的嘱托,已贯穿在众多爱他、敬他的弟子们的事业中;他的嘱托,在他的心血铸成的书页间,使全世界发出回响。”文中作者无意去描绘父亲冯友兰,但他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用了“浸透”,而且与“生命”相联系,可见这种影响是无法形容的。事实上,冯友兰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女儿宗璞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深刻、深邃。对“弟子们”的事业的影响,用了“贯穿”一词,说明是持之以恒的,连续不断的,可见“弟子们”的获益是绵远的。冯友兰的著作不是“写成”,而是“铸成”,何况是“心血铸成”,一字之差,把哲学大师治学的辛苦、奉献的精神,全盘托出,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以外,作者又配以排比句,其层递的效果一并带出。

对比鲜明的词汇,也常出现在作者的笔端。如《我爱燕园》写到燕园四季的颜色变化:春天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连翘,浅紫掺着乳白的二月兰,紫色的藤萝;夏日的主色是绿,也有红荷、白玉兰点缀其间;秋天的色彩给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有紫有白的木槿,有紫有红的紫薇,一片纯白的玉簪花;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这样的描写既有层次感,又借助于对比鲜明的词汇,衬出燕园的多姿多彩。读着这样鲜活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透着精心的选择、尽心的安排、用心的把玩。不仅收到了情景交融之效,而且开拓了优美的意境。

锤字炼词,体现出作家创作的认真和刻苦。它不仅是一种水准的体现,更是作家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这种执着的追求,推进了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形成。

三、引典化用的复杂性

在散文创作中,为了提升文本的知识含量,提高作品的韵味,常常会引用前人、时人的语句、典籍中的典故、传说等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对此,宗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学养深厚,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品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而重于学问的人多注重用典使事。”{9}所以她看重并注重引用手法的运用,以保证作品内容充实、蕴含深刻、情韵十足。如《松侣》引用白居易《庭松》诗:“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瑟瑟,凉荫夏萋萋。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如《西湖漫笔》引用苏东坡《江城子》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如《心的嘱托》引用张载《西铭》文:“存,吾顺事;殁,吾宁矣。”以上这些古典诗词文恰到好处的摘引,在对应的文本中恰如其分地佐证或印证了文章的思想内蕴,又使文章典雅脱俗,富有情趣。“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散文,则增添了散文语言的神韵。”{10} 作者关于典故传说的引用也很多。如《花朝节的纪念》引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蜡炬成灰泪始干》引用“薪火相传”的典故。如《促织,促织!》引用《聊斋志异》中《促织》写的“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的故事。如《三峡散记》引用神女峰的传说,如《孟庄小记》引用“三生石”的传说。在《澳大利亚的红心》中引用红土染身的传说、露珠儿和蔷薇花的童话。作者在文本中不仅用典用得多,而且用得好。“所使用之典之事有助于艺术的概括化和抒情的典型化,使题内有精蕴,题外有远致,意境清空,意趣超妙。”{11}事实充分说明,读其文,“典”到即来;品其文,则妙趣横生。

在引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作者对前人词句加以增减调整,使之完全为我所用。如《澳大利亚的红心》:“不知地球上何人初见月,也不知月亮何时初照人。”显然是化用了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等。

“散文与其它文学形式有所不同,它需要灵感,也需要情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12}正是由于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才能娴熟自如、经常不断地摘引古诗词曲入文,化用前人或他人的词句,使之成为散文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最大化地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内涵,含蓄地寄托作者的思想情趣,使作品更委婉,更富有暗示作用,也给读者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最重要的是,不仅使语言多变化,有错落之美,而且便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为作品增色添辉,映衬出作者散文语言的特色风韵。

四、节奏跃动的和谐性

“散文不讲韵律,但要有节奏,包括字音的抑扬、音节的长短、句式的变化等,做到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13}散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实质上也是作者心灵感情的节奏。虽然在各种句子参差错落的组合上,不免带有作者自觉的艺术加工,但是这种“自觉”,也是受着内心情感节奏所支配的。“当作者对他所要表达的事物体会入微时,其心灵便同客观事物产生出极和谐的共鸣,于是,那特有的节奏便在笔下自然流出。所以,作者一旦有了真感、至情,虽然无意去排列、组合字句,然而,其感情的自由倾流,亦会在纸上留下或长、或短、或偶、或奇的字句。”{14}这就决定了散文语言富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之美的特点。“她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主要还不是或不完全是文章音律的搭配和声韵的调谐,而是一种情感的律动所引起的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东西。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的律动,推动着、激动着、选择着外在的语言的节奏与旋律。”{15}宗璞深谙此道,尽力在作品中营造这样的效果。

排比连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成串,像连珠炮似的,连珠而发,似激越的锣鼓、奔腾的波涛,形成强烈的节奏,极有声势。如《暮暮朝朝》:“从那里,我们看到祖国有着悠久文化的过去;从那里,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好的将来;从那里,我们看见那经过万水千山的革命足迹;从那里,我们继续走着坚定的步伐一直向前。”作者呈现连珠妙语,读者享受妙语连珠。“语言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才华的展露。连珠妙语,给读者美的愉悦和心智的启迪,或让你忍俊不禁,或让你掩卷品味,或让你百看不厌,于轻松随意中怡养心神。”{16}从修辞角度讲,文中的“从那里,我们??”构成严整的排比句。“排比极力扩展句子的长度,增加意象的密度,从而增强了情绪的浓度和语感,给人以一泻千里之感,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喷发。”{17}不仅在内容上两两对照、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加强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整齐的句式,铿锵的语言,增强了文势和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

美。

长短句交替。“有一定文字功夫的作者,无论有意为之,还是仅凭感觉,大多调度着自己笔下的长句短句,将其有机搭配起来,用长句的绵密舒缓和短句的明快有力,搭配成松紧缓急的变幻流动。”{18}句子越长,表意越精密,因为修饰成分多,描绘细腻,便于详尽、委婉地表达文章的内容。短句,修饰成分少,语气短促,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长、短句交替使用,便可造成缓急相间的气势,形成鲜明的节奏。如《告别阅读》:“文学和音乐,伴随着我的一生。可以说,文学是已完嫁娶的终身伴侣,音乐是永不变心的情人(如果世界上有这种东西的话)。文学是土地,是粮食;音乐是泉水,是盐。文学的土地是我耕耘的,它是这样无比宽广,容纳万物。音乐的泉水流动着,洗涤着听者的灵魂,帮助我耕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排列,更见作者内心感悟的独到、感情的跃动、感慨的深致。

成语运用。由于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是固定的短语,一般多为“四字格”,因其节奏整齐短促,可以造成声律上的响亮紧凑,加上言简意赅,包蕴丰富,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修辞效果。如《京西小巷槐树街》:“两侧皆植槐树,掩映着一个个小宅院。名为槐树街,可谓名副其实。”语言简洁精练,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

叠句叠词出现。遣词用语,讲究节奏声律的效果,是作者自我意识的体现。宗璞的散文创作追求节奏感和旋律美,也是其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19}如《燕园墓寻》:“而他们愿意永远留在这未名湖边,傍着旧石,望着荷田,依着花神庙。也许他们的家乡观念淡薄些?”文中写到了曾在燕园做出贡献的外国学者、教授,他们死后也留在了未名湖边。几个叠句的运用,强烈地表明了他们留恋燕园的执着,志在四方的情怀以及他们超乎一切的选择。

正像一部音乐作品要有抑扬亢坠一样,大量叠词的运用就能营造这样的效果。如《我爱燕园》:“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如《养马岛日出》:“深深浅浅的灰色”、“高高低低的礁石”。如《酒和方便面》:“酒,是艺术。酒使人陶陶然,飘飘然,昏昏然而至醉卧不醒,完全进入另一种境界。”如《鸣沙山记》“:飘飘扬扬地散了”、“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浩漫漫的大海边”、“白茫茫的雪原上”。这些精彩的叠词,镶嵌在特定的语句中,常常产生一种奇特的魅力。它不仅产生了声律上的谐和,而且抑扬沉响,本身就有表情意义。

另外,作者还注意联绵词(双声、叠韵)、象声词(如《安波依十日》:“这时忽然听到异常的声音,咔嚓咔嚓,有节奏地响着。”《三松堂断忆》:“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水仙辞》:“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等的使用,使语言造成声律上的顿挫起伏的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些都有助于节奏跃动的和谐要求。

作者借助于语言音律美和鲜明的节奏的营构,让读者在感受到视觉美的同时,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对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五、色彩着笔的抒情性

“文学作品是审美的语言艺术,它首先给予人们视觉的语言冲击。”{20}散文的色彩美,是指运用色彩词来描绘物象,通过联想,在人们的视觉想象中所产生的美感。在具体写作中,散文家往往是调动语言的七色板,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敷彩着色,将情思熔铸于灵山秀水、奇花异草、星云风月和人情风俗等的描绘之中,组成一幅幅朴素的或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不但和绘画一样能使视觉产生审美愉悦,并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思。

宗璞散文篇二:名家散文

1、余秋雨经典散文

2、余光中散文精选

3、贾平凹散文精选

4、张爱玲经典散文

5、梁实秋散文集

6、张小娴散文选集

7、季羡林散文集

8、韩寒作品集

9、席慕容散文集

10、郁达夫散文集

11、史铁生散文集

12、鲁迅散文集

13、冰心散文集

14、杨绛散文集

15、毕淑敏散文

16、安妮宝贝经典语录

17、郭敬明作品

18、徐志摩诗集

19、朱自清散文

20、沈从文散文

21、吴伯箫散文集

22、海子诗集

23、周作人散文

24、林清玄散文

25、张晓风散文

26、巴金散文集

27、胡适散文

28、亦舒散文

29、杨朔散文

30、老舍散文集

31、林语堂散文

32、李广田散文

33、丰子恺散文

34、俞平伯散文集

35、谢冰莹散文集

36、艾青作品

37、钱钟书散文集

38、吴冠中散文集

39、三毛散文集

40、张恨水散文集

41、叶圣陶散文集

42、周国平散文集

43、郭沫若散文集

44、舒婷诗集

45、张抗抗散文集

46、王蒙散文集

47、赵丽宏散文

48、冯骥才散文集

49、刘墉散文

50、铁凝散文集

51、宗璞散文

52、董桥散文集

53、徐霞客游记

55、迟子建散文

56、池莉散文集

57、张中行散文

58、茅盾散文

59、苏雪林散文

60、辛弃疾诗词

61、李清照诗词

62、秦牧散文

63、张悦然散文

64、柯灵散文集

65、杨莹散文集

66、萧红散文集

67、丁玲散文

68、耿林莽散文诗集

69、简贞散文集

70、杏林子散文集

71、孙犁散文

73、罗兰散文

74、林文月散文集

75、朱天文散文

76、许地山散文

77、朱湘作品

78、苏雪林散文集

79、韩小惠散文集

80、林徽因散文

81、台静农散文

82、汪曾祺散文集

83、林海音散文

84、叶灵凤散文

85、何其芳散文诗歌集

86、闻一多散文诗歌

87、张悦然语录

88、刘白羽散文集

宗璞散文篇三:宗璞简介

作家宗璞简介

原名??冯钟璞 ,笔名:宗璞 原名:冯钟璞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冯钟璞(女)(1928—)原名冯钟璞,笔名还有绿蘩、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代表作:《红豆》《弦上的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人物生平??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人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宗璞 宗璞散文摘抄 宗璞散文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