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菜花散文篇一:[碗泉歌 散文]又见油菜花开

随着迎春花开桃红柳绿、油菜花花开、槐花盛开春天由早春、初春、到春色满园人间一片春天的盛景。

小时候在乡村上学,路边的油菜花开放,倒不觉得什么,它就是一庄稼。偶尔,见小媳妇、小丫头,围着小蜜蜂的追逐,手持小黄花嬉戏逗乐。庄户人对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的欣赏,远比不上城里人的疯狂,他们更看到的是丰收的希望。

三月菜花黄,陪哥上塬忙。不知什么时候,城里的春天,从赏油菜花开始,周边近郊、远处外地,网上晒图、私家车、高铁远游,踏青赏油菜花的人们比追赶花季的养蜂人忙碌。

童年时上学,见过一篇作文,写油菜花的,当时我觉得很美。现在想来,可能它是出于一位邻家女孩之手,究竟是人美、文美尚未分清楚。

油菜花的果实其实是我们日常的菜籽油,绿色食品。过去,农家传统的老油坊就是热锅炒、木制大梁压。一走进村口,从空气中就闻到了一种菜籽油的香味,几间平房和一个院落就组成了老油坊,走进菜油操作间,就像走进一个大蒸笼里,老油坊生产中传统工艺太累,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农家榨油被先进的机器取代,传统的大油梁常在民俗村中保存,供游人参观。

城里有朋友,给我一块荒地,让我工作之余耕种,我原想自己为了不种地,寒窗上学逃离村庄,还种地?但仔细一想,现在种地意义不同,于是就欣然接受了,除了豇豆、茄子蔬菜外,也种了油菜籽,每年我都可以自赏油菜花。 父亲退休后,在乡下农家土院也有小菜园,偶尔也有油菜花的飘香。

一年又一年,又见油菜花的花开。我寄希望城里踏青赏油菜花的朋友,要珍惜庄户人的辛苦和汗水,不要随意踩踏青苗,不要随意折落花蕾。油菜籽从下种入土、生根发芽、间苗除草、施肥灌溉、收获收割、加工压制成油,工序繁多,无不体现着粒粒皆辛苦的名言。为了我们食品安全,为绿色的环保,让我们共同努力。

又见油菜花的花开,踏青赏花,从油菜花开始,春天真的来了。

菜花散文篇二:散文鉴赏

散文鉴赏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概念十分宽泛,是指除韵文(诗词曲赋)以外的一切文体,包括奏疏、书信、策论等实用文体。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指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的就是后者。

散文根据内容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 叙事散文。这类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等。叙事性散文要求必须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叙事散文所描写的主人公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2. 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以咏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要特色,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如朱自清的《春》,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

3. 哲理散文。偏重于说理,但它不是单纯抽象的论证,而是借助文学的联想、比喻,利用文学形象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哲理,把深刻的理性思辨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就是外国哲理小品中的名篇。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尤其是它的选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想象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以想象、联想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是散文常见的表达技巧。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是散文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三)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把握散文的结构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理解这个特点不要被它材料上“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要抓住它“神聚”的实质。要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种写法,还能收到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效果。为了便于迅速快捷的把握散文的结构,欣赏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抓“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的精要所在,像人的眼睛一样,能传达、透视人的心灵。阅读散文,就可以通过“文眼”这个窗口,窥见作品的感情基 1

调;抓住了“文眼”,就可以抓住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的内容,就“纲举目张”了。如朱自清的《春》,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赞美了春的活力,生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憧憬。

(2)识“线索”。散文为了达到“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往往用线索将所有材料贯穿起来。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四次“背影”,把回忆和现实,相见,离别和牵挂几个生活场景贯穿在一起,表现了在没落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父亲对儿子深沉博大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愧疚、牵挂之情。

(3)辨“关键”。在散文行文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关键性的句子对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大有帮助。抓住这些标志性词句,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大致分为三种:① 叙事性散文中表示时空变换或观察角度转换的词句。② 首尾呼应句。③ 过渡衔接句。

2.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被称为“美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练、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语言优美、凝练、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尽管散文语言的美表现为不同类型,但品味散文语言,基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品味语言的形象性。散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这一段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写景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词十分妥帖。如“石井栏”由于长年使用,所以变得十分“光滑”;“黄蜂”体形“肥胖”,所以“伏在菜花上”;“叫天子”行动“轻捷”,故而“窜”向云霄。

(2)品味语言的情蕴。散文中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通过抒情性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更多的是蕴涵在或记叙或描写的字里行间。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善于品味出词句中蕴涵的情感。如《济南的冬天》,多用拟人、比喻、语言温情脉脉,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民在冬天是面上含着笑的。”这样的语言在文中俯拾皆是,口语化的语言,朴实温情的语调,恰似一个和蔼的老人在和你促膝谈心,倾诉着他对济南冬天的深深依恋和喜爱之情。

(3)品味语言中的哲理。优秀的散文,不仅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往往揭示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品味散文的语言,更应深入体味语言中揭示的哲理。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通过追述植物飘散种子的场景对心灵的震撼,而揭示了生命在传承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其中许多句子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品味语言时,还要注意语言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我们不仅能够识别语句中用到的修辞格,而且应该进一步深挖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如“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本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它写出了野花繁多,散布在草丛中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写出了野花的活力与生机,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活力。

2

3. 领悟散文的意境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歌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依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可依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亲临其境,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我们在领悟意境时,应从散文所记叙的事,所描绘的景着手。在叙事性散文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所记叙的事件尤其是经典的细节,体会其中所融之情。如《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描写,使我们读者感到眼前仿佛浮现出父亲行动迟缓吃力的形象,父亲本来年岁已老,又刚刚遭受过丧母和失业的双重人生打击,加之身体肥胖,更显老态龙钟,行动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买橘子的平凡举动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父爱就更让人感动!而此前“我”却对他颇不耐烦,现在想起来,怎不让人愧疚?

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我们要留意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注意作者在对景物描写中所突出的特征,所营造的气氛,从而体会景中所融之情、所涵之理。《紫藤萝瀑布》中这株紫藤萝,在那荒唐的年代,“稀落”、“伶仃”地挂在树梢,显得毫无生气;而现在,却又重瓣焕发出生机,开得如此繁茂、热闹、欢乐。在一株花的今昔对比中,作者获得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从心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此外,欣赏散文还要注意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包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

【典型例题】

金色花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 3

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6)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11)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12)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13)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14)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5)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16)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 根据(4)~(7)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2. 根据(3)~(13)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 → →

4

3. 作者在第(13)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3)~(13)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4. 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5. 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外表丑陋但倔强。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外表美丽但娇弱。

2. 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3.

(1)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2)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4. 纵向:仙人掌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对比。

横向: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的对比。

5

菜花散文篇三:张晓风 散文

1. 引语

台湾散文是近半个世纪来台湾地区拥有最出色成就的文学门类。在大陆文学因强调意识形态的公共性,而忽略文学的汉语气质和文化个性, 流行着“社论体”和“汇报体”的颂歌写作模式的时候。 从50年代开始 , 张秀亚、 钟梅音、 林海音等老一辈台湾闺秀作家以擅长人情抒写性灵见长。60年代琦君、 罗兰、 胡品清, 七、 八十年代的王鼎钧、张晓风、 林文同等散文家承续感性散文一脉 ,鲜明地体现出浓厚持久的传统文化。

2.作者简介

?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1966年起出版散文集,是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散文大家,曾获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早在 1977 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 , 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余光中先生更称她是“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柔宛中带刚劲,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 出版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 1966)、《给你,莹莹》( 1968)、《愁乡石》( 1971)、《步下红毯之后》( 1979)、《你还没有爱过》( 1981)、《再生缘》( 1982)、《我在》( 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 1988)和《玉想》( 1990)、《我知道你是谁》( 1994)、《“ 你的侧影好美”》( 1997) 等。

? 有多篇散文名作入选大陆及台湾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如《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课本.

? 《不朽的失眠》在这篇文章里,张晓风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遭遇及其诗歌《枫桥夜

泊》的产生为线索,以一个当代作家的想像力,为我们栩栩如生的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一幕。当然很多文字只不过是今天人们的想像。重要的不是这个想像真不真实,而是作者怎样由一首唐诗演绎出一段故事。

2. 除散文之外,张晓风也创作小说,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

3. 张晓风在戏剧领域亦有杰出作品,1969年戏剧《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首奖,1971年《第五墙》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

张晓风的散文

现实中的张晓风

台湾作家张晓风带来的展品:其父在黄埔军校获颁的勋章。

,现场设有专柜—“《你还没有爱过》—作家张晓风及父亲单柜”,展出张晓风专程从台湾携来的其父亲黄埔相关物品,包括勋章、皮靴等,以及自己本人的手书文字。

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日,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做客“黄埔讲堂”,作主题为《破晓长河起大风—你,还没有爱过》的讲座

作品主题:

对故土的思念

张晓风父亲为黄埔七期,而她的舅舅也同样出身黄埔军校。虽然有着军人家庭背景,但在张晓风看来,其实家庭氛围弥漫着文人气息。“我父亲参与战争,但不是那种带兵的官,他多半做的是参谋工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智囊’,所以他还是比较接近文人气质的。”《你还没有爱过》是张晓风为黄埔而作的文章。在炮火连天的 1949年 ,他让妻子带着幼小的女儿先去台湾,而自己跟随部队继续征战, 他说 : “守土有责, 我会熬到最后五分钟。”这样撕心裂肺的时刻 , 张晓风至今记忆犹新 。九死一生的父亲终于侥幸归来了, 但是作为军人 ,他没有带回凯旋的荣耀。惨败的经历对于张晓风的父亲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难堪; 因为与此同时 ,他还丢掉了生养他的热土, 丢掉了那些情同手足的乡亲。

在 《何厝的番薯田 》里,那个驻守金门的军人每天都在望远镜里痴望对岸的家乡。 “

看到那个红砖房吗 ? 那是我的家 。我的妈妈还活着,每天早上她出来喂鸡 ,在那棵老树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 , 张晓风渐渐懂得了这不是一两个家庭的悲剧, 而是时代和民族的劫难。在《十月的阳光 》中, 张晓风深情而凝重的写道 :

“中山陵上的落叶已深 , 我们的手臂因渴望一个扫墓的动作而疼痛。”

在台湾,这篇散文不仅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共鸣,而且还获了大奖 。很多年之后 ,张晓风还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 : “只有那一次 , 是我真正激动的一次,朱桥告诉我 ,评审委员读着 ,竟哭了 。

她长久渴望着能有归乡的一日 ,好使自己能够亲近养育自己的山山水水 。但是 , 白云苍狗 , 当张晓风终于如愿回到家乡的时候 ,却发现自己竟然无法融入她日思夜念的那块土地 。这当然不是张晓风一个人的悲哀 , 不少 “归来者 ”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受 。 “我在台湾 , 他们叫我`外省人 ' , 来到大陆 , 你们又叫我 `台胞 , 我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 ' !”

在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 》中 ,张晓风也记叙了这样的情景 , 但面对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地 ,张晓风在将这种离情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同时 ,也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襟怀与见识 。

“我走上我自己的土地 , 我来依傍着母亲般的后土 ,你 , 我亲爱的朋友 , 请真的不要对我说 : `欢迎 ! ”“我是先你而至的人 , 我在此地处处逢故旧 ,该说欢迎的其实是我啊 !” “我们既然在自己的田庄上相遇 ,就请不必对我说欢迎两个字吧 !”

201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日,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来深圳做客“黄埔讲堂”,作主题为《破晓长河起大风—你,还没有爱过》的讲座。

父亲的经历:

? “两人在战场上困得不得了,但不能睡觉,因为必须保持清醒。结果他们俩就各自拿着一把枪,然后站着,背对着背,不敢躺下去睡,就这么休息一下,以防万一有状况可以马上叫醒对方。虽然这个站着背对着背的姿势是一个有点可笑的姿态,可是令我非常感动。他们那一代的生活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 怎们爱国

? “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神学家,他讲了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菜花散文)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殉道者有两种,一种是活的殉道者,一种是死的殉道者。‘死的殉道者’就是为了一个真理去死,可有些人是活着,一年365天在做殉道者。可是活着怎么做殉道者?我觉得活着就是为所爱而受苦。”

? ?

今天我们怎么爱国,其实有点像爱父母,我们要替他们设想周到,也要在各方面去照顾好。国家是一个很大的组织,就像父母一样,有时候想得不周到,并不是各方面都很厉害,所以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做子女的特长来帮助父母,帮助国家。”在张

相关热词搜索:菜花 散文 孙犁散文菜花阅读答案 干锅菜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