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荀子》散文篇一:先秦诸子散文1

一、历史渊源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诸子百家”指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诸子散文”指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详细介绍

(1)儒家思想及著作

维护“礼治”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礼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儒家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种“礼”后来即演变为指导封建立法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提倡“仁政”

儒家在政治上提倡 “仁政”,如孟子提出施仁政而王天下。仁政即“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良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但就本性来说,同为儒家代表的孟子和荀子观点有所区别。

孟子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皆是与生俱来,称为性善的四端。他曾举例说明,如果有人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人不会有其他的念头,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救这个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谁,就算掉下去的是杀亲仇人的孩子,见者一定也会动恻隐之心去救他,说明人性本善,恶是后天环境影响使善受到了压抑才产生的。

但荀子的观点与他针锋相对,他认为世人的本性都是好利避害的,这是人的求生本能不能回避。人之所以会变善完全是因为有后天礼仪规范的教化。举例说,如果你拿糖果逗小孩却不给他吃,他就会大哭大闹甚至抓你咬你,这也只是他的本能而已。但如果受到了教化,他可能只是会向你讨要,而不是用本能来争抢。

对于后天教育来说,性善论强调的是保持善心的自觉性,而性恶论强调的是,受教育的重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论人性本善或本恶,后天的教育都是同等重要。

重视“人治”

儒家的“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为政在人”,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好坏。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强调了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列入“四书”。秦汉时期,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2)道家思想及著作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是创始人老子。老子着重讲“天道”,“道”是无形的,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又是唯一永恒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它任何东西都是处在有形的世界中,都会生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道遵循一种“自然主义”的原则,让万物以最佳状态朝前发展。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无、阴阳、智愚、雌雄、刚柔、进退等等,这些对反关系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并相互依存和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中国旧日常说的“相反相成”。他认为对立面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变为它的反面。这就是旧日所常说的“物极必反”。

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齐物论”,即相对主义。他认为所谓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的判断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们采用的标准不同。他追求一种绝

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周梦蝶”),提出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种观点与现实社会有所疏离。

道家与道教

区别: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派,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联系:道教奉《道德经》、《庄子》为经典,继承道家 “天人合一”思想

3)、墨家思想及著作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墨家的基本思想有10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墨子主张“兼爱”就是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完全的博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就是反对攻人之国、反对侵略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墨攻》

(4)、法家思想及著作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

最后自杀于狱中。韩非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

他的法制思想批判和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 法指健全法制;势指君主的权力;术指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建立了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内容方面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形式方面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文章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

对话体,即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文章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

专题性论文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其中寓言故事丰富独特,将思想、观念寓于故事人物的言谈之中,语言自然流畅,是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

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与形式,首先能使得他们的各类主张、理念得以充分的表达与阐释,而且以其特色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寓理于形,以特色的表现手法来

推行自己的主张。

三、应用拓展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中国的旅游就像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响,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

1、介绍我国渗透着文化思想的旅游区域或旅游景点(出示图片)

(1)孔孟文化旅游区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邹城,相距仅20公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过“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等,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继往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扬儒家学说,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孟文化旅游区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景仰的地方,文物古迹蜚声中外。

曲阜 “三孔”: 孔庙(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府(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邹城有孟庙、孟府。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至2008年是第五次祭祀孔子。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对祭孔大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与完善,也成为当地清明节旅游市场的主打旅游品牌。

(2)老子故里旅游区

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之地太清宫及其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之地明道宫组成。太清宫曾两度毁于兵火,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唐宋时最盛,形成了以老君台为中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后历代屡有增建,可惜这一古建筑群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中,止存老君台(升仙台)。2005年,当地政府恢复重建了它。

2006年全国首届老子旅游文化节打造老子文化旅游专线,使老子圣火传遍中原大地,充分显现老子文化极强的生命力。这次的文化节为旅游景区实现文化联姻,谋求多赢战略起到积极的典范作用。

《荀子》散文篇二: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

一、解释题

1、春秋笔法: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称为“春称笔法”。

2、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单从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3、赋:“赋”的原意是“铺也”,即“铺陈其事”,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到了战国后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见于荀子《赋篇》,盛行于西汉。这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的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

4、清峻通脱:指建安时期的散文风格。所谓清峻,即简约严明,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反对烦琐迂腐。所谓通脱,即随便之意,指率心任性,表达真情实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经学的束缚。

5、苏海韩潮: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迈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文章波澜壮阔,纵横自如。

6、六一风神: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所以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了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7、古文:“古文”同当时被称为“今文”的骈文相对举。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

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8、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因李商隐把他的骈文集取名为《樊南四六》,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宋代的骈文叫宋四六。

9、文以明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当为道服务,即指文学的形式应当为正宗的儒家思想服务。

10、不平则鸣:则更多地偏重于发抒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写作者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遭遇和心声,要求散文紧密联系现实。

11、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2、义法:“义”,即“言有物,”主要在于“阐道翼教”,或“助流政教”,也就是说必须依据儒家经典的宗旨来叙事论理。“法”,即“言有序,”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而对文辞的具体要求是“雅洁”。

二、简答题

1、先秦散文的"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答:“深于比兴”,“深于取象”。陈骙《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艺术手法。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更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

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箝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是指文章富有形象性,大抵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这确实是先秦散文的一大艺术特征。《尚书》中就有“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等有名的比喻,《孟子》、《荀子》的比喻也非常出色,特别是荀子常常

《荀子》散文

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问题。《战国策》有七十余则寓言,《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韩非子》全书寓言三百余则,居先秦散文之首。寓言在先秦很兴盛,我国的有名寓言大多产生在先秦,但它们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散文作家运用它们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2、《春秋》记事的特点。

答:《春秋》文辞简略,叙事简若大纲,往往一二短句便记一事,有点类似今天的标题新闻。《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春秋》所叙笔触灵活,错落有致,语言精练,序次分明。

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刻画冯谖形象的。

答:《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也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文章刻画冯谖的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待。一旦有了车又像小人一样向朋友炫耀。后

来写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收债“市义”,行为出人意料而又荒唐奇特。直到孟尝君去相归薛时,方看出冯谖的高明。而此时冯谖却又有更远的谋虑,要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到全文结束,冯谖深谋远虑的奇士风采才充分展现出来。文章还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爽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淡泊洒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文章的突出特色是讲究论辩艺术。在论辩中,他特别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巧。孟子用设喻的方法,由私到公,由小到大,层层进逼,最后使齐宣王无辞以对,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题辞》),他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磅礴雄健的气势。有一种雄伟之气,奔放之势。孟子论说,常常直言无隐,毫无顾忌,词锋逼人。孟子论说常运用排比、顶真、反问等手段来增强言辞的气势。《孟子》一书的文章形式比《论语》有所发展,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

它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

6、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7、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答: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

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8、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

《荀子》散文篇三:2013年西南大学古代散文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B、D、D、B、C、A、C、C

第二次作业

B、C、A、C、A、D、C、C、D、B

第三次作业

1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散文作家有( )

A:刘向 B:刘歆 C:贾谊 D:晁错

正确答案:CD

2、汉代的辞赋家有()

A:严忌 B:扬雄 C:张衡 D:赵壹

正确答案:ABCD

3、正始时期的散文家有()

A:孔融 B:王粲 C:阮籍 D:嵇康

正确答案:CD

4、孟子的论文主张有()

A:养浩然之气 B:知人论世 C:以意逆志

正确答案:ABC

5、宋代散文的总体特征有()

A:词藻华美 B:注重声律 C:言事论政 D:言不尽:平易自然 D

正确答案:CD

6、王安石论文强调()

A:文理自然 B:以适用为本 C:随物赋形 D:务为有补于世

正确答案:BD

7、曾巩散文的特点有( )

A:善于叙事 B:长于说理 C:短于抒情 D:柔婉纡徐正确答案:ABCD

8、晚明小品文作家有()

A:袁宏道 B:钟惺 C:张岱 D:姚鼐

正确答案:ABC

9、明代的散文流派有()

A:阳湖派 B:公安派 C:竟陵派 D:台阁体正确答案:BCD

10、属于桐城派的散文家有()

A:方苞 B:姚鼐 C:恽敬 D:张惠言

正确答案:AB

第四次作业

一、解释题:

1、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譬如记叙战争,它往往根据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和作者的看法,分别选用“伐”、“侵”、“袭”、“取”、“克”、“灭”、“歼”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即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秋笔法”。

2、互见法

《史记》中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司马迁往往将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主要特征写在本传里,而将次要经历和事件则分散写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或借他人之口道出,这样来反映人物的全貌。这就是所谓“互见法”。

3、苏海韩潮

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迈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文章波澜壮阔,纵横自如。

4、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指欧阳修散文中那种别具一格的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的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特色。5、古文

唐宋古文运动中广泛流行的“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究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近乎先秦两汉广泛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6、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7、骈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8、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韩愈的“明道”具有政治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反对分裂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文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丽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的浮文、空文。有文而无道,文章失去存在的意义;有道而无文,道则无法运行而远播。也就是说,思想内容和形式必须结合,而思想内容则是文章之本。

9、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

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承而且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认为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作用。10、气盛言宜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三十六体

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的诗歌由于风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三十六体”的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1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北宋作家苏轼在文学风格上的文学主张。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13、简而有法是北宋作家欧阳修在文学艺术技巧上的文学主张。“简而有法”

相关热词搜索:荀子 散文 《荀子》简介 荀子《劝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