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苏州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写苏州的散文篇一:苏州园林美文
【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百度首页 | 登录 我的贴吧 我的俱乐部 我的空间 主页|空间装扮博客|写新文章相册|上传照片好友|找新朋友档案|留言板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散怀山水吧 > 浏览贴子 吧主:松弦青桐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贴吧投诉
桂林酒店在线预订最优惠桂林..
桂林山水旅游网是阳朔酒店价格最优惠的阳朔酒店在线预订网,提供五..
来百度推广散怀山水
共有14篇贴子
1 【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作者:曹林娣 来源:《苏州日报》
散文家曹聚仁先生曾说:“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瑰宝,创造了“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说的“东方智慧”,成为“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
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中国的“士”,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正导源于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苏州园林主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陶铸,他们自觉地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汲汲于修养,“吾日三省吾身”(网师园对联出句“曾三颜四”),有一套自律性的人生价值准则。
苏州园林将士人这种礼制观念物态化,住宅部分均取礼式建筑,建筑的大小、色彩、鸱吻的样式、门当户对、阀阅甚至门槛的高度等都严格按照帝制时代品级的规格。网师园砖刻家堂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神龛,反映了帝王专制时代的皇天合一观念。皇帝是人间的太阳,皇恩浩荡犹如阳光雨露(怡园“湛露堂”)。堪为人臣表率的文天祥,他的“正气凛然”碑竖立在狮子林,这个“正气”的核心却正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正气歌》)。帝王专制时代,只有臣错,断无君过,成为士人的思维定势和自觉背负的十字架,因而,臣
下唯有退思补过(退思园)。艺圃主人姜埰,因敢于直谏,遭崇祯皇帝廷杖,几死,但始终嗜枣明志,以示白皮红心,忠君不二。其子为纪念父亲的“永怀嗜枣志“,在园内特筑“思嗜轩”。
尚古尊经为士大夫思维特征,沧浪亭里的“五百名贤”,都能“周还中规,折还中矩”(“周规”、“折矩”门宕砖额),恪守儒家的礼仪法度,因而为万民之师(“作之师”大匾),赢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亭)之叹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士人崇高的追求。“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网师园对联),对父子相继为宰相的韦、平两家称颂不已。政治清明出仕受禄(环秀山庄“有谷堂”),以汉贾琮式的“清能吏”为奋斗目标(网师园大厅额“清能早达”)。文王求姜尚、唐尧得舜、郭子仪拜寿、薛仁贵荣归等成为门楼砖雕的不倦主题。
儒道互补是中国士大夫们的常规心理,“外王”理想被现实粉碎以后,便信守起“内圣”之道。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尝到过仕途蹭蹬的痛苦、政治失意的苦闷,经历过“守道”和“附势”的心灵搏斗,他们大多带着心灵的累累伤痕,从官场遁入“城市山林”,所以,苏州园林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士人既渴望山中空气,又要享受“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狮子林“怡颜”“悦话”砖额)的人间欢乐,精神欲求和物质需求的矛盾,在园林里得到了完美解决:园林高高的围墙“隔尘”(怡园砖刻)、“遯窟”(怡园砖额),迹与豺狼远。可以在“归田园居”(拙政园东部园额)里“灌园鬻蔬”,“荷锸抱瓮,业种艺以供朝夕”,从事“拙者之为政”(拙政园)。或“春风事南亩”(艺圃),“自锄明月种梅花”(怡园“梅花厅事”额)。或夫妇偕隐,“握月担风好耦耕”(耦园),感到自由和脱俗(耦园“无俗韵轩”)。或沧浪濯水(沧浪亭),江湖垂钓(网师园),在清流中洗却世俗尘缁(网师园“濯缨水阁”),到山水间醉饮,将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立于酒(耦园“山水间”)。
士大夫标举养拙寡欲,容膝自安(半园、曲园、残粒园),横木之下,可以栖迟(网师园“可以栖迟”门额)。唯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松竹为友。在风日清朗之时,升乎高以观气象,俯乎渊以窥泳游,熙熙攘攘,中有自得,培养云水风度、松柏精神(留园、拥翠山庄、环秀山庄、听枫园、畅园);或娱老怡亲、寄傲养志(怡老园、怡园);或作尘外之想(祇园、弇州园、壶隐园、壶园),壶天自春,“只看花开落,不管人是非”(絸园堂联)。彻悟了人生:“往日繁华,烟云忽过,趁兹美景良辰,且安排剪竹寻泉,看花索句”(怡园联),什么“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留园“五峰仙馆”联),留与后人说短长,如今只在春秋佳日,“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环秀山庄联)。
士人们向往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逍遥”和“无待”,效法梁简文帝的“濠濮间想”(留园?濠濮亭),追踪庄、惠问答(“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台),企羡农耕社会乌托邦桃花源(“缘溪行”)。“逃禅”既是文人无奈的选择,也不失为养生之法。在方丈石室揣摩无量佛法、拈花禅境(沧浪亭“印心石屋”),“禅依不二门”(留园“亦不二”亭),去寻觅禅宗“无住、无执”境界,心游空寂,无挂无碍,获得“大自在”(留园“自在处”),在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领悟禅悦(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苏州园林在内涵意蕴上都浸透着中华文人的主体情致,优游倘佯其间,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
穿行于桃源阡陌,能感受到骚韵、禅味、玄理,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慨隐忧。(曹林娣)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苍山烟云缀名园
作者:亚日 来源:《苏州日报》
苏州园林艺术以叠山理水的理念构造园林天地。在园林的亭台楼榭及厅堂馆阁中,典雅的陈设往往为园林建筑争辉不小。在园林的厅堂楼榭的墙壁和案几上,装设得最多的是大理石屏风,其中诸如有地屏、台屏及挂屏等等。浏览苏州各处园林,大理石的屏风应该说是比比皆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这些红木或黄花梨木镶嵌的石屏风画面或如苍岭叠翠,或如云岚飘渺,或如溪流潺湲,一种大自然开阔骋目的意境扑面而来。
在苏州留园,各类大理石的屏风古色古香,让人感受其园林厅堂楼榭内的典雅和具有书卷气息的氛围。进入留园东部的五峰仙馆,这里的厅堂陈设中有一座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石,即五峰仙馆的大理石屏、冠云峰和冠云楼鱼化石。
五峰仙馆的这座大理石地屏取材于云南点苍山中大理石中精品。提起大理石,它因花纹美观绮丽,能幻化世间无穷景物而令人神往。因大理石产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故名大理石或点苍石。早在唐代,大理石的观赏价值就已为人知。史称唐相李德裕素爱大理石,曾作诗赞曰:“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自此之后的历代文人雅士都视大理石为珍萃,誉之为“天然石画”。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是由较纯的石灰岩重结晶变质而成,由于富含多种有色矿物质,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呈条纹层、条带、团块排列,以致构成变幻莫测的图像。大理石的本色有白、灰、杂色三种,以洁白如雪为上;花纹则有黑(水墨花)、绿(春花)、褐黄(秋花)、灰、红赭色等,其中以水墨花最佳,春花次之、常见为秋花石。色以鲜润生动、浓淡相宜为上。最具观赏价值的是石中变化无穷的纹理。如花草禽兽之类,云树流泉之类以及层林叠翠的山峦等等。自然山水是最为常见的景致,也是大理石最具有特色的自然纹理。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北部西侧所置的一块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此地屏石面的天然纹理如山岭逶迤,群峰簇拥,色彩也是淡褐、淡绿、淡灰以及鹅黄等多种相互融渗,形成了大理石中最具变化多姿的丰富色泽。应该说此彩色地屏的大理石比之单一色彩的黄、绿或灰
白等等类的大理石要稀有得多,这种五彩石质称之为大理石中的绝品。另外,此地屏的石面不仅硕大,而且其自然的纹理和色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雨霁图”。令人称奇的是左上方有一朦胧石晕,如云层中的月亮透散着淡淡的晕色。右上方有题,曰:“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天然水墨图画。康节先生有句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此石仿佛得之。平梁居士。”这座地屏将明月、清风与山水集中于一块石面,使人于观赏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明月清风的山岭中,一处云遮月掩的峰峦间,其无穷的意境令人遐思悠悠。(亚日)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白石词意水文章
作者:曹林娣 来源:《苏州日报》
“水贴亭林泊醉乡”,退思园在造景上做足水文章,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追求宁心养神的意境,韵味隽永。在园内,相对集中地将宋代词人姜夔的一首《念奴娇》词的意境融合进三处景点,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三处是:
水芗榭,额取姜词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意。此榭悬挑水面,既可俯视水中倒影,又可下看游鱼。特别是在夏日,绿荫荷香,水波澄碧,水动风凉,令人尘襟一洗,邈然有出世之想。
菰雨生凉轩,取姜词“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句意。此轩背临荷池,早先时候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种芭蕉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这时已经有“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了,更何况阵雨突至或细雨淅淅之时,那荷叶、芦苇、芭蕉、棕榈都成了奏乐的琴键,充满了天籁之音。
闹红一舸,取姜词“闹红一舸,记来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荷花盛开的时候,几只鸳鸯在荷叶间嬉戏,美玉般的花朵,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此石舫似船非船,几块太湖石又似船边浪花,碧波半浸,列坐船中,清风徐来,耳闻水声潺潺,确有“意象幽闲,不类人境”之感。
为什么园主对姜夔的词特别青睐呢?我想这与姜夔词的情调有关。姜夔生活在南宋后期,一生未曾做官,过着清客游士生活,才华极高,却终身困顿,直至穷死江湖。死时“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生活给他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加上整个南宋后期,是个多重“伤痕”的时代。而任兰生为官一时,被弹劾,贬退回乡,心灵同样遭受伤害,心理也极不平衡,需要精神抚慰,“幽韵冷香”的姜词也可作为疗伤的一味良药。再说,
姜词善于将他心灵的“伤痕”通过“骚韵”“清空”的笔调出之,他精于审音度曲,继承周邦彦的传统,严格格律声韵,讲求锤字炼句,形式优美又不流于浮艳,词境浸染着一种寒冷的气氛,好用“冷色”字面,如“冷香”等,园主显然十分喜爱这种风格和韵味。所以用同一首词来命名三个景点。 (曹林娣)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补园扇情
作者:张岫云 来源:《苏州日报》
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县盐商张履谦以银价6500两购得东北街拙政园西部当时属汪硕甫的宅园,请名家设计,大加修葺,补残全缺,取名“补园”。1879年全家搬入,15年以后又请著名曲家、书法家俞粟庐书“补园记”,镌石安放在拜文揖沈之斋内。补园现和拙政园东、西部合成一体,仍名拙政园,习惯上把这一部分称为西部。
补园内山涧南假山上有圆形小亭名“笠亭”,山东南方临水有一扇状小轩名“与谁同坐轩”,分开看,没有什么特别,实际上,这是张履谦造园时精心策划、刻意安排的景观。
从波形廊南端观望笠亭和与谁同坐轩,可以发觉,笠亭的顶部恰好可以嵌入与谁同坐轩的屋顶,笠亭的锥形屋顶瓦楞好似一道道扇骨,宝顶形成柄端,与谁同坐轩的屋顶展开成扇面,两侧脊瓦为侧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倒悬的大折扇图形。当观察位置有变动时,它们又各自成为一把团扇、一把折扇的形状。
那么,张履谦为什么要对扇子情有独钟呢,这就要从张家的祖上说起。
张履谦的祖父原籍山东济南,是一个平民,工手艺、善制扇,还擅长书画,曾在济南城山东巡抚衙门附近摆扇摊为生。有一天,在做生意的时候受到衙役的欺凌,正好被巡抚的亲戚某公(一说即巡抚本人),从衙门里出来,路见不平,查问情由,呵退恶奴,也可能是早已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制扇人。见到他出售的扇面书画很有水平,大加赞赏竟然慷慨解囊,出银二百两资助。由此,张履谦的祖父开出一家扇店,因为得到官方人士支持,风雅之士连袂而来,再经辗转介绍,一时门庭若市,产业逐渐发展。几十年后,张氏不断扩大生意范围,业务涉及百货、钱庄信汇、盐场等行业,广拥商店,成为一方大贾。张氏店名“有容堂”,据说,就是清末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第14回里所说的那个“有容堂”。
张履谦的父亲张肇培经营扇行和苏北盐场,其夫人原籍常州,故后来在常州、苏州定居。
写苏州的散文篇二:散文评论:陆文夫《苏州菜艺》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等。小说《美食家》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陆文夫对吃喝之道是十分在行的,他既非苏州人,也不是膏粱子弟,却成为苏州的美食家,真能算是个异数了。正如他在《吃喝之道》中所说的那样:“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所以对于苏州美食,正如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展现的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其实是对苏州文人生活的一种展现,充分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饮食文化的积累。明清文人的诗文,出于性灵,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趣。这种生活情趣不仅是琴棋书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充分展现姑苏文化特色的散文。虽然名为“姑苏菜艺”,表面上看是在介绍苏州菜,但实际上却把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充满了民间市井的色彩,读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本文开门见山,开篇就说到苏州菜,每个人的评判当然不一样,并因此得出结论:“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把话题引向了和苏州菜相关的环境、习性等等。所以,作者就介绍了苏州菜的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而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于是,本文就进入了苏州的天、地、人中进行叙述了。“苏州菜中有一只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的程度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从这样的菜中可见苏州菜的精细之处了,而这又源于苏州人的性格;苏州向来是鱼米之乡,苏州菜的新鲜就有了保证,苏州人对新鲜食物是嗜之如命的;而头刀(或二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这四时八节的时菜对于苏州人来说更是不容或缺的。但苏州菜的真正精华却是“所谓的苏州家常菜”,苏州菜艺的根源是在民间的。苏州人日常饮食和饭店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苏州家常菜。家常菜虽然比较简朴,可是并不马虎。虽然经济实惠,但都是精心制作,而又朴素近乎自然的,如炒头刀韭菜,清炒蚕豆,荠菜炒肉丝,酱麻油拌香干马兰头等等,都是苏州的家常菜,很少有人不欢喜吃的。去饭店只不过是去“尝尝味道”,末了还是要回家吃青菜的。这是苏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苏州文人生活中的饮食品味。所以在作者看来,名贵的菜不一定都是鲜美的,只是因其有名或价钱贵而已,烹调艺术切忌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就如雪里蕻烧桂鱼汤,虽然不如松鼠桂鱼那么名贵讲究,但也充满田园和民间的风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苏州菜馆益发兴旺了,但却已失却了原有的风韵和味道。吃
喝的境界,本来就是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组合而成的。但现在灯火辉煌的宴会,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服务小姐匆匆分食,盘子端上换下,一条松鼠黄鱼不见头尾,也不知色香,更别提其味如何了。往日的饮食情趣尽失,宴罢出门,记得的都是些盘子杯子,也不知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变化又是必须的,所以作者建议不妨把家常菜搬进大饭店,毕竟民间菜艺才是烹饪艺术的源泉和基础,更何况苏州的民间食品是那么的丰富多采,新鲜精细。此处不仅表现了本文民间市井气息,而且也融入了作者对艺术的真正思考:一切艺术源于民间。
本文语言朴实平淡,自有一股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对民间饮食文化的记载和思考,颇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毕竟,人间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开饮食这样的“俗事”。
写苏州的散文篇三:影响人一生的文章-不可不读的美文_苏州赋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凝,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入画。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匠心真情,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苏州已经建城2500年。它已老态龙钟。无怪乎七年前初次造访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笑。
失修的名胜与失修的城市,以及市民的失修的心灵似科都在怀疑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苏州终于起步,苏州终于腾飞。为外乡小儿也熟知的江苏四大名旦香雪海冰箱、春花吸尘器、孔雀电视机、长城电风扇全都来自苏州。人们曾经担心工业的浪潮会把苏州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情趣淹没。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苏州人民的关注。还不知道有哪个城市近几年修复了复原了这么多古建筑古园林。在庆祝苏州建城2500年的生日的时候,1986年,苏州迎来了再生的青春。1500年前的盘门修复了,是全国唯一的精美完整的水陆城门。环秀山庄后面盖起的“革文化之命”的楼房拆除了,秀美的山庄复原,应令她的建造者的在天之灵欣慰,更令今天的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刺绣博物馆::纷纷建成。寒山寺的钟声悠扬,虎丘塔的雄姿牢固,唐伯虎的新坟落成,苏州又回来了!苏州更加苏州。
当我看到观前街、太监巷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辉煌的彩灯装饰的得月楼、松鹤楼的姿影,看到那些办喜事的新人和他们的亲友,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闻到闻名海内外的苏州佳肴的清香的时候,不禁为她的太平盛景而万分感动。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冲撞、紧迫、危机与危机的意识,然而今天的苏州,得来是容易的吗?会有人甘心再失去吗?
不,我不能再在苏州停留。她的小巷使我神往,这样的小巷不应该出现在我的脚下而只能出现在陆文夫的小说里,梦里,弹词开篇的歌声里。弹词、苏昆、苏剧、吴语吴歌的珠圆玉润使我迷失,我真怕听这些听久了便不能再听懂别的方言与别的旋律。也许会因此不再喜欢不再会讲已经法定了推广了许多年的普通话——国语。那迷人的庭园,每一棵树与它身后的墙都使我倾倒,使我怀疑苏州人究竟是生活在亚洲、中越来越陌生。而大言欺世、大闹盗名,大轰趋时的“反苏州”
却又太多了。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与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的无声的反抗。虽然,恶也是一种时髦,而破坏又常常披上革命的或忽而又披上现代意识的虎皮。我真高兴,七年以后,我有缘再访苏州。我们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保护苏州,复原苏州,欣赏苏州,爱恋苏州了。我们终于能珍重苏州的美,开始懂得不应该去做那些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汹涌大潮当中,在一个又一个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之中,在不断时髦转眼更替的巨轮与浪头之中,苏州保留下来了,苏州复原了,苏州在发展。
苏州是永远的。比许多雷霆万钧的炮声更永远。
作品赏析:《苏州赋》仿照古代赋体的形式,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古城苏州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作者对美丽苏州的赞慕之情。作者借用赋体,放纵思绪,放纵笔墨,肆意挥洒,对苏州作全面描摹。园林、寺塔、河桥、假山,盘门、山庄、大街、小巷,弹词、苏昆、苏剧、吴歌,冰箱、吸尘器、电视机、风扇,苏绣、佳肴、美点::一一落入作者的笔下,联缀成一幅犹如《清明上河图》似的壮丽的苏州长轴画,将“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风光勾画得淋漓尽致、声色俱佳。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工整对仗的骈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以及一气呵成的长句、散句,使文章的语言富于张力,呈现一种骤起骤落、抑扬多变的(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写苏州的散文)节奏和韵律。阅读此文,有一种身临其境神游古城的感觉,浮想联翩,愉悦无限。
相关热词搜索:苏州 散文 写苏州的优美散文 写苏州园林秋色的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