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项链散文篇一:春雨美文
1.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风吹佛,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
2.春雨仍在这么密密匝匝、不紧不慢地下着。这如针尖,似牛毛般的雨丝从空中飘落下来,仿佛给天地间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让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好像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里。
3.春天来了,春雨飘了下来。真是细如牛毛,飘在花园里花儿张开了笑脸。飘在池塘里,小青蛙笑呵呵地说:“春天到,春天到,我可以痛痛快快洗个澡。”小草弟弟也偷偷的露出了小脑袋,吮吸着甜甜的春雨。我们也蹦蹦跳跳地在草地上玩耍,春雨飘在我的小脸上,啊!好舒服啊!
4.雨,蓦地停了,我惊住了——雨人不见了,水花不见了,歌声与笑声不见了,什么都不见了,我回到了真实的世界,我还是我,一个有骨有肉的小女孩,不再是刚才那个晶莹的雨人了。刚才的一切,仿佛
是一场美妙的梦,意犹未尽。哦,雨虽然停了,但它还会再下!
5.春雨走过田野,看见麦子姑娘还在睡觉。于是,春雨姑娘轻轻地走过去用她那长长的辫子挠挠麦子姑娘的脖子,麦子姑娘就在笑声中醒来。
6.我在路上走着,感受着春雨妈妈奏出美丽的乐章。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轻轻跳动着,格外精神。春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了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跑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春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如丝如缕飘落到大地上。【描写春雨的好句好段优美段落】描写春雨的好句好段优美段落。哦,那是春妈妈湿润着肥沃的泥土,轻轻的唤醒那沉睡的草娃娃。草娃娃苏醒了,舒展着身子,大地绿了,绿的生机勃勃我回到家,一滴雨水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并没有生气,因为是调皮的雨弟弟在和我玩耍。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中漂浮的柳絮。
7.春雨来了,它如同明亮的珍珠,滑润的碎玉,零零散散,断断续续,无声无息,飘飘扬扬地挥洒着。它们似乎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滴滴答答的落在雨伞上,像是在伞上手足舞蹈。
8.春雨,沙沙沙??洒到了果园里,好像在朗诵着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桃花开了,粉的像霞;杏花开了,红的似火;梨花开了,白的如雪。
雨中各种花儿尽情地张开她们的笑脸,“咕咚咕咚”地喝着雨水,好像在说:“下吧,下吧,我要赶紧结果呢!”果园的主人望着雨中的果树,脸上满是喜悦,他们放佛看到树上结满了桃儿、杏儿、梨儿。
9.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钢筋水泥造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奏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激昂,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使人心中涌出不尽的情意
10.早晨,我还在睡觉,春雨就像调皮的小孩,来不及等春姑娘召唤他们,就哗啦啦地冲了下来,似乎在说,快点,快点,花儿们正等着我们给她们洗澡呢!不一会儿,他们就给大树、花儿、小草、小树,洗了个凉快澡,而且,还让大树喝了个饱。
11.春雨姑娘走过草地,看见小草宝宝们正在嬉戏。头上渗出一滴滴汗珠。【描写春雨的好句好段优美段落】文章描写春雨的好句好段优美段落出自/article/138269360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春雨姑娘赶忙下下春雨,就像花洒一样在给小草们洗了个热水澡。
12.春雨来得慢,走的也慢。不知过了多久,雨才有了停的痕迹。时间一点点过去,一只鸟儿划过天空,发出鸣叫声,我才知道雨停了。但,天空依旧灰蒙蒙的,空气还很潮湿而且比以前更加清新,大地还残留着它的游丝,你还能看到水滴从树叶上缓缓凝结,滴下的情景。
13.清晨,雨悄然的洒着,轻轻地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在这时,只要你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就会听到细细的“沙沙”声,那是春姑娘踩过树叶向我们走来发出的声音,雨点就是她送给大地的礼物。远处,房屋朦朦胧胧,近处,植物却在细雨的冲洗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这倒让我想起了“润物细无声”的景象,我独自享受着这静谧与幽深。
14.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断断续续直插在地里,又好像无数串珍珠从天撒下来。近处的青枝绿叶, 显得青翠欲滴,远处的房屋树木,在茫雨帘中,都似轻烟笼罩。大地荡漾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清爽宜 人。
15.雨,渐渐大了,我望着窗檐上哪断了线的“珍珠”,,情不自禁的打开了窗户,扑面而来的是徐徐春风,顿时让人就得清爽无比。几滴雨滴落在我的面颊上,凉凉的,很舒服,顺势带来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我瞬间被这天然的美酒所陶醉。
16.绵绵的春雨又下了起来。雨点像一根根绣花针,穿在每个角落里,
落到树叶上,像珠子一样乱转。这时,乡村沉浸在一片宁静,我的心也由此而平静下来。
17.“下雨了!”一位同学喊着。只见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演奏着一支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把校园轻轻地裹上了一层薄衣。雨如万条银丝似的从天而降,它轻轻地打开了窗户,为它挂上了晶莹的珠帘。【描写春雨的好句好段优美段落】素材库/article/sucaiku.htm。
18.雨下得淅淅沥沥,外面的世界朦朦胧胧,小雨点儿在空中打转着,好似翩翩起舞的舞者,表演着一支支优美的舞蹈。在空中舞完了,又啪嗒一声落到地上,像一曲无声的歌谣,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时断时续,悠扬悦耳,从远而近,从近而远??
19.成千上万的雨点儿好似调皮的小娃娃,一会儿落在花儿姐姐的肩膀上,逗得花儿姐姐笑弯了腰;一会儿,又落在树叶哥哥的身上,弄得树叶哥哥身上滑溜溜的。大地妈妈把这调皮的小娃娃涌入怀抱,爱抚地抱着她,小雨点儿也乖乖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中。
20.春雨姑娘飞上高山,看见高山上的树木们都焦渴难耐。春雨姑娘急忙下起雨来,可以滋润滋润那些干渴的树木们。好让她们打起精神,
项链散文篇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
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
(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写出了雾的轻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叠词的运用。表现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叠词的使用能令文句的准确性大大增强,勾勒事物不遗余力,并能丰富语句的内涵,使文章生色添彩。而在《春》中,先生用“悄悄”、“软绵绵、表现出早春时节春风的和畅之美;“软绵绵”给人轻柔温暖的质感;读起来悦耳动听,韵味无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读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令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中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更上一层楼。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试问一下,没有朱自清先生妙笔生花的神来之笔,又怎能把一组组叠词运用得此般巧妙,此般恰如其分呢?
(二)比喻:它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先生在《山野掇拾》中说:观察
的仔细,目的在于要从对象身上辨别出“新异的滋味”,从而取得“独得的秘密”;又说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平常身历之境,也有惊异之感”。因此,先生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当我读到此句时,自己心中那种长期对荷叶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痛苦豁然冰释。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另外,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二、景语为情语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化景语为情语很高的艺术境界。应该说好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抒情散文尤其如此。所谓“诗”,在散文中当指真挚浓郁的情感及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所谓“画”,在散文中即指作家精心结构、精心设色、精心描绘出来的生动景观。“诗”与“画”的和谐统一,集中表现在缘情作文,“文中有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在长期的追求中,先生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情景交融,真实而得体。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他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风景化比喻丰美,想超拔取胜,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三、朴素又创新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中孕育了深厚的父子情深,多少年了,无人超越,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人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
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1]”。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早春晨曦,如夏日凉风,如晚秋山泉,如寒冬骄阳,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先生喜欢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四 、口语化程度高
与一般的作家不同,先生是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记述口语体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又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基于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先生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2]”,虽说仍系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他高出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他在好多散文中也采用外来句法,如某些复句,也选用古典词语,如某些叠词,但都以符合口语为准则,从中采取有效的表现形式。朱自清主张文章语言要象“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曾说:“文章如果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地,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这种谈话式的抒情方式,也正是他自己散文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位著名散文评论家曾经说: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就在于全写口语。试读他《给亡妇》里的一段文字: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功夫你就完了。
这一段文字,全写的是口语,“谈的是家常话,倾诉、安慰,好象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雨。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文字老老实实,自自然然,绝无一点矫揉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同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写口语却是他创作的基本追求。即使他比较注重修辞,被人们认为“不怎么自然”的文字,如《匆匆》、《荷塘月色》、《春》等等,在优美中也含有朴素的风味,而无过分雕琢、涂饰之感,恰恰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各种语言冶于一炉的文字,似乎更别有韵味;朴素常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足以沁人心脾,这就是他“不自然”的文章却深受读者青睐的原因。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又说“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最大的缺陷是对于文学所用的语言缺乏研究和努力”,但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先生的“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的艺术语言的建树方面,这是其散文创作的一种
自觉的审美追求,也是他对现代散文美学的又一贡献。
五、富于变化的长短句、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六、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先生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了强烈的自尊意识,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他用中国知识分了的传统气节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洁和自尊。因此,强烈的自尊意义也就充溢流贯于他的一些散文之中。先生的自尊,常常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描画“思想感情中的争斗”,所以真实、诚恳,毫无矫作与伪饰。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和否定,先生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这些,在他的文章当中都有体现。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次,先生在强化自尊意识的同时,也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自尊是爱自己,博爱是爱他人。这些先生都盘托出自己一颗多棱的灵魂。
朱自清先生在创建我国民族风格的全新的白话文学中,以其开阔的想象和非凡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所创建的“绘画的美”,对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作风也正影响着当代并将影响着未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去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先生的句子永远这么意味深长。是啊,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也会再开,而聪明的我们也应该,并且一定会对先生的文章继续探究,并且发扬光大。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等对于创新文章无疑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引文:
[1]李广田:《〈朱自清选集〉序》[A]第2页,开明书店,1951。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第267页,《中学生》,1948(9)。
参考文献:
陈孝全 : 《朱自清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3月一版。
廷敬理、徐行 编写 :《朱自清散文》(上、中、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1994年8月一版。
佘树森 : 《散文艺术创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6年8月一版。
刘锡庆、张继缅编写:《写作文鉴》,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一版。
王光明 :《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 花城出版社 , 1990年12月一版。
项链散文篇三:关于主题文章
关于主题
作者:宋明磊 来源:宋明磊 博客 时间:2007年5月22日
主题部分
一、主题含义
文章是表达出来的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旨意、见解、主张。所以,文章主题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通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见解、意图、主张。在论述文章中,文章主题不是论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主题是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的意见和中心思想。
二、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1、主题是文章的统率。
主题统率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设置,语言的遣用,表达方法的使用和标题的设立。古人云:“常谓情志所托”,主题是“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范晔《后汉书》)
2、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文章价值的大与小,质量的高与低,生命力的强与弱,不在于主题是否正确与深刻。古人云:“山不在高,不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篇文章的主题正确与深刻才有意义,否则就默然失色。
三、主题的形成
主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人头脑所固有的,而是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反复认识、理解、感受而产生出来的。所以,条件如下:
1、充分占有材料是形成主题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感觉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的;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不应该是主观想像,一时热情,或死书本得出结论。我们反对“坐在屋里锤点子,跑到下边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主题先行”的作法。写文章不是我想写什么而是应当写什么。
2、深刻地领悟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本。
主题的形成在人头脑是有一个过程的,当作者体味生活和研究事实材料时,最初在人脑里是一种朦胧的状态,这叫做“过电影”过程,感情成分居多,但当作者进一步进入“角色”,深究问题本质时,某些事件、人物、问题、事例逐渐渗透作者思维,使其受到震动,得到启发,于是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思想光辉,问题的症结,事例的本质在作者的头脑里陡然显现,这里作者头脑豁然开朗,从朦胧到觉醒再到心领神会,一篇文章主题就这样萌芽了。即朦胧→觉醒→升华。
3、主题形成的偶然性——灵感。
灵感是对事物的顿悟,是作者在感受、认识、理解生活时,由于某种触媒的刺激,通过联想而徒然产生出来的既合乎客观规律又异于寻常的发人深思的富有哲理的具有见解的思想和主张。(战争,是孤儿和寡妇),所以灵感需三个条件:
(1)灵感的客观因素。想产生灵感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所以灵感是植身于生活中的。一个有头脑,聪明而无丰富经验、知识,灵感不会光顾他的头脑。
(2)灵感的产生要有主观因素。主观因素要有悟性,感情丰富,知识要渊博,并且善于由此及彼地对问题联想、幻想、想像。
(3)灵感产生依靠媒介,即契机。一人、一事、一物、一种氛围、一个警句、甚至一个梦,能激起作者的想像和联想。 练习:青春顿悟
1、春天来了
2、过大年
3、吃饺子
4、看电视
5、返校
四、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一)确立。要正确,其前提是:
1、要考虑社会需要和体现时代精神,我们在确立主题时是要考虑两为方针,即“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任何时代和任何好作品都再现和反映真、善、美。真、善、美,是作品永恒的主题,但它和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是不矛盾的。
2、作者要完善自我,要使自己有的思想境界。鲁迅说:“活的伟大才能写的伟大。”说明世界观是作品的决定因素。应当具有童心和赤子之心。作者有的思想境界。把真、善、美还给人间。
什么是正确的主题?前提是在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帮助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提示真善美的主题。具体表现:记叙文中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的审美价值;在议论文中它体现某种经得起考验的客观真理;说明文和科学论文体现为能提供某种科学信息和规律。
练习:
1、从大学老师买馅饼想到的……
2、你走在街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伸出手……
3、我去买菜时,“大爷,上这儿来买。”一个真诚、不满十岁的孩子。
4、93年深秋,奈曼大水,水库冲开,公路冲毁,望水兴叹,木桥,交钱,20元,黄昏,少女,10元,回来没钱,淹死……
(二)主题的提炼:要求开掘得深,角度要新。
1、深。
提炼主题不是生活表面的图解,也更不是对问题人一支半解的浅显的认识,而是发现事物的内涵,发掘事物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说的是由外部联系探寻事物内部联系;由表及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是抓典型事例,抓代表性事例;去伪存真,是慧眼识珠,不被表象迷惑。
在写作实践中,具体表现写人文章要着力于思想开掘,要渴于寻求支配为类一切的言行举止,也就是寻求那令人探求的言行,就是塑造典型人物;写事文章,要着力于事件意义的探求;议论文要着力于矛盾的剖析,说理透彻,具有辩证精神,议论中肯,言之成理,持之有物。
2、新。
就是要把握新颖的角度,不是人云亦云,能够开掘出“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角度。同样一个事物出现不同角度,角度变而本质不变,“人皆说他,我偏他说”,要有逆向思维。
练习:
1、可爱的师院。
2、帝羿
羿氏舛射
典出《太平御览?卷八二》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左目,误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终身不忘。”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卷四十一》:“赞曰:?羿氏舛射,东野败驾。虽有俊才,谬则多谢。?”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为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善於射。是时夏王启之子太康耽於游乐田猎,不理政事,为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而实权则操於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相亦为羿所逐,自立为王。一日,后羿与吴贺游于北地。见一雀飞,贺求羿射之。羿问曰:“欲生雀或死雀?”贺素闻羿箭法娴熟,心欲试之,故曰:“仅射其左目耳。”羿援弓而射,却误中右目。羿觉汗颜,俯首不语,自以为耻,终身难忘。
“羿氏舛射”。原指后羿误射,后喻高才亦有失误之时,常用此语。
3、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耕地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仍然挥动锄头,与看到瓦石没有什么两样,华歆则把金子拾起来然后扔掉。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此时有乘轩车穿冕服的达官贵人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五、主题的确立、形成、提炼的连续性——作者的悟性。主题的确立、形成、提炼是有机结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悟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等)的领悟能力,属于思维科学范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悟性与灵感联姻,所以悟性具有非逻辑性、跳跃性和偶然性。
1、悟性与其他开始不同,一般靠概念、判断、推理所进行的逻辑思维,而悟性则是知觉信息,进行非逻辑的推理。
2、跳跃性。悟性思维的任务与其他思维任务相同,都是认识未知,但在认识未知条件还不充分或者在逻辑思维中断情况下,悟性便起了作用,能跳跃地实现对未知的认识。作者要通过相似、相近、相反的事物进行跳跃。
3、偶然性,即灵感。悟性的偶然性就是灵感、顿悟。悟性的偶然必、非逻辑性、跳跃性等都具有创造性,彼此之间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影响、制约、促进作用。
六、主题的表现。
要求:鲜明、集中、内化。说的是如何表现主题,也说的是主题在文章中的形象怎样。
1、鲜明:指的是在文章中表达的清晰、明白、不含混,不模
棱两可。但小说、散文主题具有不确立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这就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储蓄性;非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十分明确,万里高悬。2、集中;说的是主题应该贯穿其中,是整乱之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一篇短文只能有一个主题。
3、内化:是主题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到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灵中去(多指文学 作品而言),要多形象,不要少宣言。
要想主题做到内化,应做到如下几点:
(1)要树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抛弃唯心主义的鲜艳论。
(2)弄清主题和材料的联系。
七、主题与标题关系
1、标题:文章的题目.在文章中起先声夺人、画龙点睛的作用。
2、形式:单行、多行;大标题、小标题。散文是单行,新闻是多行,报告文学有小标题。
3、种类:
(1)点示主题的标题。与主题有关。
①点明主题。《扬眉剑出鞘》《她的中国心》。
②暗示主题。《前面就是柏林》《生命在他手中》。
③帮助作者理解主题。《盼》《谁是最可爱的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2)提示文章内容。《铁道游击队》《平原之战》《小二黑结婚》。
(3)人名、地名作标题。《简?爱》《静静的顿河》。
(4)无题。有多种理解时。
4、制作手段:
引用:成语、诗词、颜语、名言作标题。
录言:名人语录。
修辞:《风狂的君子兰》《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借题:《悲惨的世界》。
5、标题的要求:
(1)准确:文体相对。
(2)形象:利用各种艺术手法,使标题具有主体感,具有丰富的内涵。《闪光的项链》。
(3)新巧:不落俗套的标题。《长城捧起太阳》《骏马破山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