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玉米乌米,是世界性重要的玉米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达到70%~80%。使玉米产量受到很大影响。
  1 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
  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2 病菌来源
  玉米丝黑穗是由丝轴团散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或更长时间。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的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用病穗喂牛、猪,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仍能引起田间发病。种子带菌虽不如土壤带菌重要,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新区发病重要传播来源。
  3 病菌侵染与发病条件
  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随植株的生长向上侵染,最终形成黑穗。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侵染玉米幼苗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2厘米时。幼芽出土期间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连年重茬连作造成土壤菌源量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
  3.1 气候条件有利。一是近年冬季我省呈暖冬气候,非常有利于病原菌越冬。二是播种期低温,土壤干旱,种子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玉米出苗慢,造成病原侵染机会增多,加之近年我省5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降水稀少,有利于病菌发育侵入,使得发病较重。
  3.2 长期连作,使病害加重。玉米是我省的主栽作物,倒茬困难,病原菌连年积累,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就导致发病。在调查中发现,同一品种,同一时间播种的玉米前茬为大豆,发病率为1%,而前茬为玉米,发病率达12%。
  3.3 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调查中发现,不同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存在明显差异。
  3.4 忽视药剂拌种。由于农民不掌握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不做种子处理,白籽下地,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有拌种药剂不对路,多是防治地下害虫、苗期病害的药剂,对丝黑穗病菌防治效果较差,导致发病。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
  4.2 加强栽培管理 轮作,根據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提高播种质量,选用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优良种子,提高抗病性。土壤要深翻、耙压连续作业,贮水保墒提高地温。播种要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采取一切措施快出苗、出好苗,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禁用带病秸秆或“乌米”喂牲畜和积肥。施用含有病植株残体的厩肥或堆肥要充分腐熟。
  4.3 拔除病株 减少菌量,根据苗期的发病症状,结合定苗和田间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在植株病症显现后,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或病穗,并携出田外集中掩埋。切忌让病菌散落于田间增加田间菌量,造成第二年病害严重发生。
  4.4 药剂处理 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常用药剂有: 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毫升加水8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公斤,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2%立克秀粉剂2克加水1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公斤,风干后播种。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药害。
  采用种衣剂处理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目前市场上的种衣剂种类繁多,有的名不副实。选择种衣剂应看其是否含有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成分,对于不含有防治该病药剂的种衣剂,应用后不但起不到防病效果,而且增加成本。
  (作者单位: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忠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黑穗病 玉米 防治 生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