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雷雨》人物形象中的人格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雷雨》作为一部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在创作时,深入剖视剧中人物的灵魂,突出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剧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萍的悲剧都是特定生存环境下人格发展失衡的产物。其中周朴园悲剧源于人格面具的膨胀,周萍的悲剧根源于多重人格的冲突。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人格形象可有助于感悟人性世界的复杂性、体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性,并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对当今人格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雷雨》 人格面具 教育意义 周朴园 周萍
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个“人”并不是指整个人类的“人”,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这些人物具有典型性,在他们的周围集结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概括出那一时代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性格世界就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社会内容的反映。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1}。曹禺在创作《雷雨》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次修改剧本。他说:“《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2}正是因为每个人物在生活中都有真实的影子,所以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试以周萍与周朴园为个例,分析人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以寻求其对当今人格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人格面具下人的生存
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面具描述為:“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3}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格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个体自身具有局限性,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对于周朴园与周萍这样的上层社会人物,人格面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他们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婚姻家庭、工作、人际关系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了个体的心理问题。
(一)面具下的人格膨胀——周朴园
周朴园出生于地主家庭,虽然他曾留学德国,但他始终摆脱不了家族的“教养”。因为家族的遗传和后天残酷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自觉地戴上人格面具——道德君子。他忘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了教育出健全、不让他人说一点闲话的子弟。对于他来说,每时每刻都要戴上人格面具,其外在个性与真实个性相去甚远,最终导致人格的过度膨胀,不仅造成个体的悲剧,还给周围人带来精神灾难。
家庭里,周朴园扮演着好儿子的角色。他同祖辈的周家人一样,外面假装一副道德面孔,背地里却做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并移祸在他人身上。在这样唯利是图的家庭里,祖辈绝不允许继承者任意妄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驯服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个人生存与家庭生存联系在一起时,周朴园选择牺牲侍萍,做一个“好儿子”。周朴园还扮演着“好父亲”“好丈夫”的角色,做事专制果断。他无法得到一段美满的姻缘,宁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积累财富中。他把记忆封存在侍萍的“遗物”中,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只为了让自己的看着舒服。当他成为一家之主后,认识到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整个家族的发展。他先后娶了两任妻子,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富家小姐抑郁而死,蘩漪也被他压抑出一副病态。他与孩子之间仅仅是血缘的维系,父子间的交谈也不忘伪饰自己的道德。他对家人的要求是绝对服从,不服从的人都被判定为有病,逼蘩漪吃药也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服从的榜样。
事业上,周朴园戴着慈善家这张面具,背地里做出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为了发财,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叫警察开枪打死三十名工人;为了让工人复工,他收买工人代表。这些由鲁大海列出的罪状仅仅是周朴园所做的一部分坏事。
人际交往上,他自认为是体面人,却做出许多不体面的事。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多年以来,连他自己都相信对侍萍还有感情,留那些“遗物”陪着他,保留原有侍萍“关窗”的习惯,甚至准备住在存放旧物的屋子里。在这个家里因为他的专制与冷漠,他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拿起照片,回忆往事。可戏剧性的是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不认识。与侍萍相认是他的精神灾难,他更多的是怕自己的面具被撕下,怕世人看到那丑恶的一面。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中,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习惯了用钱解决来问题,在他的思维里没有可信的人,所有人都是恶的,他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他与鲁大海的冲突体现了他的冷漠无情,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并没有手下留情,一心为自己的利益,把鲁大海逼上了绝路。他身上所体现的决绝正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结果,为了维护家庭的体面,他可以六亲不认,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面具下的人格膨胀给周朴园带来的不仅是孤独感,更多的是悲剧感。他宁愿在深夜缅怀照片里的侍萍,也不与其相认,将自己封闭,精神上饱受折磨。他不放过自己,苦行僧似的工作只是为了排解孤独感,但其专制与一意孤行必然走向悲剧。最后当蘩漪让周萍去给侍萍这个“妈”叩头时,周朴园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揭露了事情的真相,这个情节具有戏剧性,推动整个戏剧走向高潮。结尾处也告诉读者,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死亡、疯癫、痴呆,而是痛苦地活着。
(二)面具下的多重人格——周萍
荣格在谈到人格面具时解释道,个体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成熟,必须拥有一个灵活多变,富于弹性的人格面具,这样它才能与自我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太过虚假,或者太过僵硬的人格面具可能会产生易怒暴躁,或者抑郁低迷等心理疾病。{4}正如作者曹禺所说,周萍是最难演,且最不易博得同情,性格很复杂的人。对待这样的人物,不能只观察表象,简单地同情他“不得已的苦衷”;也不能只窥探其心理,一味地责骂他,而是要将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从他的生存环境、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方面,研读其在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产生的多重人格。
周萍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他骨子里透着自卑,怕人窥探出他的无能;胆小怕事、怯懦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时常展现在他灰暗的眼神里;遇事爱逃避,内心总是充满悔恨。但对于一个受过“五四精神”影响的年轻人,他有一股蛮劲,敢于抗争,不屈服,在生活的巨大旋涡里不停地挣扎,寻找出路;他向往自由,为了逃脱那噩梦似的地方,与心爱的人相守,愿意放弃一切。多种人格交织共存于一个人体内,使他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没有张弛有度地控制好人格面具,长时间陷入矛盾紧张的生活状态,注定是悲剧人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