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信慧眼识曹操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当明珠埋于尘埃、英雄匿于风尘,最先识货的人最是难能可贵。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能识货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曹操,看好他的人有太尉桥玄、许邵。虽然桥玄说过曹操日后必成大器,自己愿意以妻子儿女相托,但是桥玄和曹操的老爸都是汉朝高级官僚,互相照顾提携对方的子孙是当时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虽然许邵给曹操打了广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这种个人宣传很有可能是量身定做的收费广告。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看好曹操、无条件地认为他能成大事的人叫鲍信,他也是可以为曹操去死的铁杆支持者。
鲍信是山东人,出生于儒生世家。不过,他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不仅能亲自上阵打仗,还熟读经史,堪称战略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他没有用自己的智谋来争权夺利,而是忧国忧民,力图挽救危亡的江山。
之前,大将军何进要求各地诸侯进京,鲍信看出董卓有野心,怕他闹出大乱子,加之自己深受何进器重,得令之后赶紧往京城赶,希望能劝谏何进。可是没等他到达京城,何进就被政敌所杀。鲍信便寄希望于实力雄厚的袁绍,劝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起兵攻杀之。可袁绍这个公子哥儿哪有这个胆量,历史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袁绍不采纳鲍信的建议,鲍信就挥别京城,回到家乡继续招兵买马,以待时机。因为他自己生活简朴、家无余财而厚待将士,所以将士归心,身边聚集了很多好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终于,曹操首倡义兵,在他的号召下,天下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刻到来了。鲍信眼睛一亮,便跟着曹操一起加入了反抗董卓的同盟队伍。
既然组建了同盟,自然要选出一位盟主。大部分人都推举袁绍,因为袁绍是“四世三公”,势力最大,家世背景最雄厚。可是,通过董卓那件事,鲍信并不看好袁绍,认为袁绍根本成不了大器。他看好的是曹操,可惜他人微言轻,根本没有人理会他的推荐。鲍信只好私下里对曹操说:“你才是能够拯救黎民苍生的人才呀,袁绍那种人迟早要玩完!”这话,曹操记下了。
当时曹操的势力那么弱小,别人都支持袁绍,鲍信却孤独而倔强地支持曹操。他不仅是嘴上说说而已,还带着弟弟一起和曹操真刀真枪地战斗。袁绍果然不能成事,之前在京城时不敢攻打董卓,如今身为盟主、手握重兵,他还是不敢攻打董卓,畏葸不前,贻误军机。曹操看不下去了,带着鲍信兄弟单挑董卓。由于实力悬殊,曹操大败而归。他和鲍信都挂了彩,鲍信的弟弟不幸战死。为支持曹操,鲍信牺牲了弟弟,但他没有后悔—如果曹操能终结这个乱世,他献出自己的生命又何妨?
同盟很快土崩瓦解,大家又拉起队伍,各自抢夺地盘了。袁绍把冀州划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吞并其他诸侯。鲍信洞若观火,又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已经大乱,诸侯纷争,董卓刚死,袁绍很快就要变成下一个董卓了。我们既不能跟袁绍同流合污,又打不过他,怎么办?只好退居黄河以南,养精蓄锐,静观时变。曹操采纳了这个战略构思,自己当上了东郡太守,又命鲍信作为济北相退守黄河以南地区。
公元192年,一股黄巾军攻打山东,当时的兖州刺史是个血性之人,立刻就要迎战。鲍信为他分析说,现在敌人来势汹汹,我们这边百姓都很惊恐,军队则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不如我们先固守阵地,以逸待勞,然后攻其不备,或可取胜。兖州刺史像当年的袁绍一样有眼不识金镶玉,根本不听鲍信的建议,带着队伍硬冲,结果为国捐躯了。
他死之后,兖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了,谁来填补这个空缺呢?鲍信想到了曹操,就积极运作、迎接曹操入主兖州。
曹操当上兖州刺史后,第一个工作还是要抵抗黄巾军。曹操认为,黄巾军刚打死原兖州刺史,士气必然骄横,骄兵必败,这个时候应该主动出击。布置妥当之后,他和鲍信身先士卒到达前线,可惜后面的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孤军奋战,曹操陷入了重围。生死关头,鲍信杀入重围,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利剑。曹操得救了,41岁的鲍信却再也没有了呼吸。
鲍信是第一个看好曹操的人,也是第一个全力支持曹操的人,还是第一个为救曹操而战死的人。虽然他临死前并没有像曹操手下悍将曹洪那样喊出“天下可无(曹)洪,不可无公”这样的豪言壮语,但他肯定是抱着这样欣慰的心情牺牲的。
鲍信死后,曹操痛心疾首。等到援军到来杀退黄巾军,曹操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寻找鲍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惜在乱军之中,鲍信的尸体最终没有找到。曹操只好用木头刻成鲍信的模样,和众人一起痛哭祭拜,以告慰他的在天英灵。同年冬天,经过力战,曹操招降黄巾军三十余万人,彻底荡定了山东境内的黄巾军势力,从降卒中整编出的数万名精锐成为曹操的嫡系部队。
20年后,即公元212年,曹操获得“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终于功成名就,位极人臣。此时的他没有忘记故人。鲍信一共有两个儿子,曹操对他们非常照顾,封一子为新都亭侯,令另一子担任丞相掾,这大概是曹操对自己头号支持者的最好报答。
选自《传奇故事》2017.12.2
相关热词搜索:慧眼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