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质对制作紫砂器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宜兴素有“陶都”美称,而宜兴的紫砂更有“紫玉会砂”之称。从明朝中后期紫砂逐渐兴起,至清朝兴盛。统观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历史极为悠久,从造取材方面更是广博,借鉴丰富,其色泽深沉古朴。
  关键词:泥料;性能;紫砂器
  紫砂艺人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复的方法,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另一种是对比的方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所谓重复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同类体形成长短不一的同类线条来设计造型,如掇球壶的壶体、壶盖和壶钮分别为三个圆球体,上双线竹古壶是由性质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线组成,并配以竹节堆雕装饰,既统一又有变化。
  所谓对比的方法,就是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称为对比,利用线条的曲直、长短,体形的大小,壶面的宽窄,空间的虚实,泥色的明暗等对比手法,使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生动活泼。
  紫砂壶更有着独特的成型工艺,制壶艺人巧用双手,匠心独运,以紫砂泥的可塑性,线条多变、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制壶工具,制作出千般巧,万般化的壶艺,形成了如今人们推崇的紫砂文化,成为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品。
  目前大家所能看到的紫砂,就其颜色、粗细和质地等,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其实紫砂泥就是由石英、赤铁矿、云母、粘土等各种矿物组成的混合结构。
  紫砂泥料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紫泥类、红泥类和段泥类。
  1.紫泥类:紫泥是所有紫少矿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泥种。色泽呈浅红棕,紫红到深紫一系。此类泥大多可塑性极高,收缩比例小,成品率高,泡养效果变化明显,手感细腻温润,色泽沉稳大度,极具大家风范。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有关清水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清水泥在过去严格来说是特指一种炼泥工艺,就是把单一的紫砂泥矿独炼成泥,不配以任何其他泥料的炼泥工艺。而现在,人们把红棕偏紫的紫泥矿料就归称为清水泥。
  2.红泥类:红泥是紫砂矿中泥质较嫩更多一类泥料。由于泥质嫩,成泥中细粉偏多,粘性较大,也就是业内谓之‘‘浆性高”。其收缩比例相对比紫泥要高,含铁量高于紫泥,烧成温度较低,烧成后结晶度和密度均高于其他两类泥料。红泥泥色呈浅红、桔红到深红一系。红泥中比较突出,或者说比较高端的泥料就是朱泥,而朱泥尤以小煤窑为最,著名的“大红袍”即出于此。小煤窑朱泥成品呈桔红色,颗粒细腻层次丰富,质感温润,泡养久之更是如玉般滋润,红艳可人。可谓:其声如罄,其润如玉!但此种朱泥烧成收缩极大,其收缩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故制作难度大,成品率极低,以前只有用装饰土,并不用以制壶。随着紫砂制作工艺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成壶,但成品率任然及其低下。小煤窑朱泥的炼制过程及其简单,过程如下:原矿晾硒一泡水成浆一筛除杂物一控出水分一捶打成泥。
  3.段泥类:段泥在紫砂矿中因含铁较低,成为较特殊的一个类别。因其出土之矿大多呈青绿色,所以,俗称“绿泥”。色泽按烧成温度和泥质不一,呈浅黄、青黄到青灰一系。其成品颗粒明显,层次丰富,泡养后的效果黄者活泼依人,青者古朴深沉,颇具雅韵。段泥的泥质为沙性,故可塑性相对较差,烧成易开裂。而又因段泥成分中含钛较高,故相对紫泥和红泥来说,烧成温度也高。段泥壶在烧制中往往会受烧成温度所限,经常出珊“吐黑”现象,这是由于壶体烧结不到位,泡养过程中吸附茶色之故。段泥中名声最劲的当属“本山绿泥”,这种料烧成后呈青黄,而且很少黑点,非常纯净。但“本山绿泥”,亦属砂性,可塑性极差,而且烧成温度非常高,所以,宜兴紫砂一厂从未有过用纯“本山绿泥”做成的壶,一般都是用来做化妆土。
  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丰富多姿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对制作技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手工成型达到了高度的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精巧的手法,越群的技艺,促成了紫砂壶造型的丰富多采的特色。这就是泥料成色造型三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紫砂 重要性 制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