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法指导探索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学法指导的雏形。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学会学习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彼得·圣吉为此警告世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有效学习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和核心。因此,近两年来,我工作室开展了高中生物学法指导的课题研究,希望借此展现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新课程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使其逐渐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一、确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梳理高中课改多年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更新,从提倡“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注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每一次新理念的出现,都伴随着一次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定位。为此,我们总结、凝练出当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四项基本教学原则,即:以学为本,关注学法;问题导学,关注思维;主动建构,关注能力;因材施教,关注发展(相关具体阐释,可扫文末二维码获取《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文深入了解)。四项原则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的“学本”教学主张,力求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度转型,从勤奋讲授型走向智慧导学型,使课堂教学成为以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和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习得过程、建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建立大数据时代下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两年来的探索中,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一种大数据时代下“以主题或专题为主线,以任务带问题,以分工来协作,以技术促研究,以收获给评价,以活动贯穿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具体地说,这种模式包含如下的结构要素(见图1):主题(课题)、任务、问题、假设、分工协作与验证、技术运用、交流讨论、收获提交、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其中,学生是主体。当学生全力以赴地探讨想要解决的疑难时,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提问或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来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大数据时代下,基于Internet的网络资源、新一代多媒体软件在这过程中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尤为重要。一旦学生从这种模式运作中获益时,其学习生活便显得生机勃勃,直通未来。

三、教会学生习得生物知识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有着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及探究方法,只有依据学科特点,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习得方法,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为此,围绕课堂,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学法指导。
  1.学会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序幕和前奏。我们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是:逐字读,画批注;有疑问,勤记录;试练习,找疑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走进教学课堂,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教师课前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新课有时就从预习中生发。
  2.学会上课。听课是学习的关键,听课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学生听课要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问题、听核心概念的呈现、听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听解决思路的递进、听思维瓶颈的突破。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定是在理解、吃透的前提下记忆,而不是“背生物”。
  3.学会笔记。学生的笔记是私人定制、记给自己看的,要记下弯道的思维拐点、突破的思维瓶颈、反思的错题成因、标注的易错点、易忽略的知识死角、整体的知识架构,用不同颜色注明更好。我们提倡学生一进入高一,就备好一本结实的厚厚的笔记本,连续使用到高三,成为学习生物学的宝贵文本。
  4.学会作业。做作业前,学生一定要把教师上课的内容全部消化之后才能开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我们让学生不仅着眼于解题的结果,更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经常尝试作业分层、小组讨论、“小老师”批改等,变传统的“你做我改”为“你做你改我引导”。
  5.学会考试。考试分为审题、解题、复查三步。审题:看清看准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特别是题眼;解题:要求选择题一次性正确,非选择题规范完整,不会做的先标注后回顾;复查:查之前未做的题,查答题要点是否齐全。考后,对卷面丢分一定要搞清是因为知识漏洞、思维定式、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还是心态问题造成,从而加以针对性改善。

四、优化高考复习的教与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绕不开的肯定是高考复习,将近二分之一的教學时间都是在复习。我们通常进行三轮高考复习,第一轮是拉网式的夯实基础,系统梳理,全面铺开;第二轮是攻城式的强化训练,建构体系,融会贯通;第三轮是探雷式的查漏补缺,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1.抓纲务本,有的放矢。要求教师对课标、对考纲、对教材、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了然于胸。最好的复习资料是课本,最好的练习题目是高考原题。教师只有自己走进题海,对习题进行精选、重编、优化,才能带领学生走出题海,将书由厚变薄。
  2.低起点、小台阶、快步走。高考复习要求是无法降低的,针对学生情况,我们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走”的策略,一旦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入了门,立即搭台阶,上梯度,快步走,读、讲、练、测、评、补,交错进行,来保障学生达到考纲要求的水准。如,遗传自由组合定律F1(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这是起点;简单的4个数字间16之和的加减变式,如9:6:1、15:1等,这是小台阶;非一看就能明了或非16之和的加减变式,如1:4:6:4:1、4:2:2:1或者6:3:2:1,则是快步走了。
  3.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利用分支法、辐射法、图表法、思维导图法等,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体全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体系(即模型),让学生在遇到综合性试题时容易找到做题的切入点。例如,建立人体血糖调节的模型(见图2),可清晰看出血糖调节中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使得认知对象更加简化、概括、直观。
  4.精选改编,化繁为简,关注思维拐点。一道大题,下设3~5个小问题,其实,也许学生真正需要越过的思维拐点或思维易卡壳处只有一两个,教师如果能够准确提炼出这一两个点,大题就能变为小题,小题就能变为选择题,选择题就能变为一句话对错判断题,对错判断题就能变为核心概念区别,实现内涵提升意义上的减负增效。例如,下面的一句话对错判断就涵盖了诸多核心概念的辨析和领悟:
  ①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
  ③基因是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④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
  5.提炼出带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用生物学科的物质性观点、结构功能相统一观点、整体性观点、对立统一观点、进化观点、变量控制方法、建模方法等去提炼出带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二轮复习时,我曾自编自导了一个课题“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运用”,用三个核心问题就将课堂组织了起来: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围绕着这三个核心问题深入探讨教材中各种实验问题。而这三个设问,应该是所有自然科学都要面对的、带有共性的实验方法论问题。
  以上只是我们的点滴收获和体会。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考试成绩。当然,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该探索相应的学法指导的策略体系、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在学方法、选方法、用方法的过程中,打开自主学习之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为此,我们将不懈探索,一路向前。
  (作者单位:深圳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

相关热词搜索:学法 探索 指导 高中生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