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虚构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虚构篇一:黄龙《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黄 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专升本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李建军

[摘 要]散文的真实是作者对所描述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情感的真实。散文作为特殊文学体裁,既要求"真实",又要对形象和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形象和对生活真实的概括离不开虚构。散文在整体上应该是真实的,散文不能仰仗虚构,只能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

[关键词]散文;真实;虚构

近年来,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对散文真实与虚构及其关系的理解,关乎到对散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散文创作和评论。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需要同时兼顾真实与虚构,在人物、事件、环境、情感真实的前提下适当虚构。系统、深入研究散文的真实与虚构,能更好地认识散文的艺术价值,丰富散文理论,指导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提高散文写作能力。

一、散文的真实性

散文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且属于非虚构文学的范畴,真实性是它的本质特征。散文真实,是指作者对所描写人物、事件、环境以及情感的真实。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孙犁先生在《致郑云云》中谈到:"我是老头脑,认为散文应该写得真实一些,即取材要真实,表现手法也要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散文时,要处处留"真"。

散文之所以要注重真实,首先,因为散文是描写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环境,这就需要真实的反映出所描写的方方面面。其次,源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灵魂,只有将清新自然,优美洗练的文字融入到真挚的情感当中,散文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因此,在创作中要表现出"真"。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物、事件的真实,即自己的真实体验。中国现当代作家周立波说:"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再提笔伸纸。散文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1](P32)因此,只有把真人真事的表现放在首位,同时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散文。二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描写真情实感是散文亘古不变的规律。如果一篇散文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么它就没有了意义,而是"纯属虚构",抒发虚假之情,而非对自己感情的真实反映。三是环境的真实。主要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条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真实。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要做到如实描述。综上所述,在散文写作中要表现出"真",需要把人和事、真实情感,环境真实认识明白,然后才能进行写作。由此可见,散文真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

1.写真人真事、真景实物

写出真实的人或事,以此为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作者没有亲身经历的最好不写,没有把握写真实的人和事的最好不去编,没有感同身受的故事不要去移植,这就需要作者把真实的人和事,做到周到、具体、细节化。

散文应该描写正在发生或曾经经历的人或事,且要有细致入微的思考和深刻的体验。例如,在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写出亲身经历,遣词造句也很真实贴切,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内心感受。诚然,散文是有别于其它几种文学体裁的,它更加注重真实体验。因为从反映生活角度、方法和途径来看,散文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更加接近,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所以写作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应从写真人真事入手。如《一些印象》、《荷塘月

色》和《东京某晚的事》中,人物,事件中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它们都是在特定生活下的真实体验与记录。又如《左传》,它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言论及天道、鬼神、占卜之事,情节紧凑、语言精炼,描写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抒情、写景和说理散文四类,针对不同的题材,散文也要尽可能的做到真实统一。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必须真实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又能表现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作者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交代清楚。鲁迅的《藤野先生》真实的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抒情散文,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记叙和描绘,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如《荷塘月色》,作者以真言写真景,以真言抒真情,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说理散文纵贯古今,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它用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真理,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因此,必须要在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反映真实的道理,理解生命的本义。例如,《庄子》所表现出的虚无玄妙的哲理,成为了先秦文学中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

2.抒发真情实感

散文写作要做到以真实的感情感染读者,就必须发自作者内心,反映主观情感。真情实感的表现,既要抒发自己真情,又要表露自己实意,无病呻吟的情感抒发与无情而生的假意都是创作中的大忌。我们说:"基于客观真实而萌发的写作主体情感则更需要以真情感人,这既有利于客观真实的再现又有利于与接受主体的情感共鸣"。[2](P18)因此,散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于文章主题,可以先从小角度切入,用小事件去表达。余秋雨《道士塔》中,作者通过对王道士的各种行为及语言描写,对于莫高窟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并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二是用小事情与小人物,也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去反映大的方面。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些描写通过朴素真切的外貌与动作描写,再现了"望父买橘"时的情境,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由此可见,散文创作必须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才能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散文的虚构

作家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对形象与生活进行概括,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且在情理之中的人生画面。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是在生活中已经发生,但描写不能使其完整还原,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概括,本质还是反映真实生活。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虚构,散文亦是。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感受。同时,虚构还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一般散文的写作,不应当像写小说那样对人物、环境、情节进行虚构,但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做某些加工,比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想象,某些细枝末节的改动等。但无论怎样,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

虚构也是对下笔阶段的思考,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形象的虚构。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是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

的一种特殊形象,是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散文虚构)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概括。散文素材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写作中不能还原每一个真实细节,因此,就必须对生活中的真实进行高度概括。可见,散文的虚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构:

1.形象的虚构

《辞海?文学分册》对"虚构"的定义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所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在塑造形象时,不是简单地描写社会中存在的人和事,而是对生活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并运用丰富的想象,补充人物、事件的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或对分散的生活素材、以构成情节,塑造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对此的理解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虚构的现实主义表现了武陵渔人在桃花源的大同生活,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使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文中作者从主体的人物想象入手到环境的微妙变化,都加入了虚构的变化,若是严格遵循真实性的构思材料与加工处理,就不会有千百年来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从文学形象的角度来建构散文虚构的合理因素就在于此。

2.来源于对生活的概括

散文的虚构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概括。首先,对真实的具体描写由于受到文章篇幅、作者态度、情感的影响,不能完全还原生活真实、情感真实以及环境真实。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对"真实"进行高度化的概括,而概括的思维与过程具有虚构的特性。其次,作家在创作思想中把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抽取出来,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因此,"散文的'真实性'虽然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期待,但是对于实际散文写作来说,它也只是一个愿望和期待而已。对于发展和变化了的当代散文而言,虚构对于散文事实上是一种宿命,是不可避免的"。[3](P13)在实际中想要做到完全真实也是不可能的。

三、真实与虚构的辩证统一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中认为:"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通过与客观现实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使用纪实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如果在真实与虚构这一组矛盾面前,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散文便可以在更为广阔与深刻的层次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4](P121)我们认为:散文既然属于文学范畴,那么就不可能没有虚构的成分。虚构要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作者情感与真实环境发生强烈共鸣。《长城》中,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再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真实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但是散文整体上是应该真实的,至于散文能否虚构,我认为:散文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必然少不了一定的虚构,需在形象的运用上和概括生活的技巧上进行适当的虚构。但是对形象的运用和生活的概括不完全等于虚构,而是建立在"虚构"上的"真实"。

真实性制约着虚构性。文学真实只是对现实形象的描写,而不是现实中物质的本身,是现实生活中"物"的虚构统一。因此,散文应当把真实功能放在首位,但是虚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生活更深入的认识,反映现实和认识真理。

散文具有多义性,包含真实与虚构,虚构的情节及人物,即形象。利用虚构的形象会让我们有充分的创作自由,使作品异彩纷呈。但虚构必须遵循生活真实这个大前提。例如,四

十五度本是一个几何术语或是某种物体的状态,但在《四十五度倾斜》中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它把梦幻年纪难以捉摸索和把握的思想情感物化和具体化,或者将某一具体明晰的物象抽象化寓意化,通过合理虚构过渡到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

"散文真实是典型化的。小说、戏剧是虚构性的艺术,它们以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时代特征为目的,因此往往就某一生活原型凭空虚构未曾有过的故事情节"。[5](P3)但文学的真实不应该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不应该成为对现实中人物和事件的刻板的提取和模拟,要对现象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提炼。这些说明了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文,要注意提纯和精淬。《裸》如果只是描写自己在政治年代受屈时的某一次"裸"的行为,那只能当作一次大胆暴露,甚至有自现其"丑"之嫌。但作者把自己的"裸"与大卫的"裸",把自己的"明裸"与社会上一些丑恶之人的"暗裸"相结合,就把"裸"的意义典型化,把困顿之中的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向往公正,美好的思想表现出来,不仅不"丑"反而大"美"。当然,文学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虚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我们认为凡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加工提炼、变形想象等手法创作出来,具有审美效应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就是文学真实。散文虚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因此,当散文反映现实生活时,就有可能进行虚构。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且与诗相近,这是是对生活的纯化、美化和净化。然而就文章来说,只有先吸引了人们的视听,然后才能触及其灵魂。因此,散文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四、合理建构散文的虚构

综上所述,散文是可以进行合理虚构的,但必须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散文能否进入文学殿堂,在于散文的文学性,而非实用性。现代人对散文的理解,无论是'广义'的,或是'狭义的',总是包含着很强的实用性因素"。[6](P32)散文情节完全真实就会使文章缺乏艺术性,让人感觉枯燥与乏味。散文要有可读性,就不能只是刻板的记录一个过程,而是要有灵活多变的写作笔法。情节上可以有适当拓展与延伸。当然虚构不能过分,否则不称其为虚构,则是虚假,就会影响整篇散文艺术效果。作为艺术真实的散文真实,是文字彰显出来的情感真实。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文字所要寄托的感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合乎人性本质的,散文要用心灵说话才动人。因此,散文虚构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大真实,小虚构

散文不排斥虚构,但却不能仰仗虚构;散文允许虚构,但主体要基本真实。尽管它主要是以"非虚构"为其特征,但事实上从心灵的触动,构思,再到进入写作的实际创作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虚构的成分。因此,散文要做到在主题内容真实的情况下,部分内容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虚构是由真实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现代作家吴伯萧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景,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个样子。"鲁迅先生的《朝花西拾》写的全是忆旧的散文,百草园、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长妈妈等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写的真真切切。当然,单纯记录一件实事或摹写一个实物,并不能称之为文学散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追忆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怀念、歌颂之情,感人至深。真实的境遇与生活真实的感受,是散文艺术的表现核心,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剖析。

散文虚构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制约着真实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主题地位,可以虚构,但必须以主体真实为基础。

2.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

虚构广泛存在于众多文学体裁当中,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对于散文而言,生活真实是创作的基石,不能脱离。尽管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各有不同,有描写自然景物、人文特色、抒情等等,但不管它们彼此怎样不同,归根到

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生活真实是文学的"源"。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加工和处理,要承认生活真实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7](P32)作者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给读者带来了一幅瑰丽的画面,与读者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没有生活真实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当然,生活真实虽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能动反映过程,作家必须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的取舍、改造、提炼、虚构等创造性加工,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合理虚构,才能使生活真实变为文学作品。

虚构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因为不能照抄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而是必须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集中、概括,创造出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典型形象,这个过程就必须借助于虚构。正是通过虚构,将自己的"第一自然"幻化为"第二自然",将现实中的生活假象幻化为生活真象,将原始状态下的非本质的偶然现象幻化为集中体现出本质的必然现象,从而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真实,更有普遍性的典型。由此决定了虚构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必须受生活逻辑的制约。虚构不能同艺术真实相背离,而是必须以真实为目的,通过虚构所得到的,不是远离真实,而是比生活更加真实的艺术真实。在散文写作中,虚构总是与真实辩证统一的。真实就是在虚构形式中以现象形态表现出来的本质。要想写出典型形象,既不能没有真实,也不能没有虚构。虚构而不真实,或真实而没有虚构,都要不得。不真实的虚构是对本质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是虚假的艺术。没有虚构的真实是自然主义的真实,是缺乏典型化的低级真实,是把真实降低为生活事实。要想做到虚构与真实的完美融合,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

散文短小优美,生动有趣,表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风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文学性的散文来讲,"真实"与"虚构"不是矛盾的选择,而是相互渗透的。散文写作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获得散文真实的内蕴与本质,以虚构为手段,创造出形同而质异、貌似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散文境界(艺术真实),有真、有善、但更有美。

[参考文献]

[1]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于为仓.论散文的抒情艺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陈剑晖.散文的真实﹑虚构与想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4]童庆炳.文艺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褚春元.关于散文写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3).[6]杜园明.台湾名家散文选评[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7]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Discussion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fiction about prose

Huang Long

(Grade 2010, Class 1,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Li Jian-jun

Abstract: The authenticity in proses refers to the one that the author describes in figures, events and emotions. As a special literary gee, proses require not only the authenticity but also the generalization of real images and life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fiction. Prose should be authentic as a whole and they can not merely count on fiction but get fictitious fractio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true life.

Key Words: Prose; Authenticity; Fiction

散文虚构篇二:试论散文创作的实构与虚构

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1

试论散文创作的实构与虚构

学生:王 玲

指导老师:刘学慧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

摘 要:文和诗是中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两种体裁,也是从古以来没有中断过的文学体裁。所谓的“文”具体的说是指诗歌、词曲、小说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主要指散文。现代散文

以文艺性散文为主,散文的创作不断发展,“真实”与“虚构”一直是散文家争论的中心问

题。能否虚构,是否遵循真实原则,作家学者都在不断进行尝试。

关键词:散文;构思;实构;虚构;相辅相成

Try to talk about the real structure and prose fiction Student: wang ling Teacher: LiuXueHui

Huainan normal college: Chinese and media department

Abstract: wen and the poems in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first appeared two gee, and also from the ancient has not broken literary gee. The so-called \"wen\" specific declared that poetry, songwriter, novel of the accident of other gees, mainly refers to the prose. Modern essays in

WenYiXing prose is given priority to, essay creation development, \"real\" and \"fiction\" has been the center of the debate is essayist. Whether fiction, i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ality principle, writer scholars are constantly to try.

Key words: prose; Idea; Solid structure; Fiction; Supplement each other

前言

散文构思无论实构还是虚构都是艺术表现手法,为散文的创作而服务,散文最主要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这是建立在散文真实的基础上

的,真实才能引起读者共鸣。散文的真实性问题,一向被视为散文的基石。因此

关于真实与虚构问题的讨论,更加贴近散文的本体;或者说,它对于散文的创作和

研究更加重要,更为关键。

试论散文的实构与虚构 2

一 散文的发展概况和分类

(一)散文的发展概况

散文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卜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有着不同的含义。古代根据有无“韵”这个标准,将诗、词、曲、赋之外,不 押韵,不讲究对仗的散文文章统称为散文。如论说、史传、奏启、碑文、书记等。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

书》。先秦时期的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命意谋篇,后来春秋战国时期

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产生了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交是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

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左传》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

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战国策》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

造极为生动。《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中多半是简

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主要表现在作者

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

趣味。《墨子》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

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

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吕

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

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

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汉初文人承战国策士遗风,又值立国伊始,多政论散文。西汉后期至东汉,

散文像骈偶化发展。《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汉书》具有比较明显的正统

色彩,记事详瞻。

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风尚,内容虽相对贫乏你,但对唐代近体诗的成熟与定型,做了充足的铺垫。

唐代初期是提倡散文尚简古,切实用的时期,主要成就不多。到了中唐韩愈,柳宗元以复古理论为支柱,以内容空虚的骈文作为争斗目标,致力于恢复散文的指导地位,领到了一场其实质为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或者声讨藩镇割据,或者攻讦佛老猖獗,或者支持官宦擅权,感情真切,语言出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完美,成熟。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韩愈的《原毁》、《师说》等议论透辟,气势纵横,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柳宗元的《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等皆取材于生活比起韩愈较少有正统色彩,比较有民主精神。杜牧著的《阿房宫赋》清新灵动,首开文赋风气。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量。《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唱三叹,情见乎词。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观点鲜明,言辞犀利。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自由挥洒,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明清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宋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都具有现实意义。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主张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竟陵派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桐城派的方苞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

随着文学的发展演变,“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才把散文看做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五四”时期,是一个“广义散文的时代”。散文的范围大为收缩,尽管这样,散文的种类还是太庞杂。随感、杂感、短评、通讯、报告、游记都包括在内,最具影响力的是“随感录”。20年代是“散文小品时代”,

试论散文的实构与虚构 4 叙事、抒情小品蔚为大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谢冰心等名家辈出,群星灿烂。30年代和40年代杂文和报告文学成为了散文界的领袖。可以称之为“杂文、报告文学时代”,杂文以鲁迅为旗帜,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沙汀的《记贺龙》、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华山的《英雄十月》等,则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新中国建立后,散文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创作队伍壮大,题材领域拓展,散文园地老树新花欣欣向荣、五彩缤纷争奇斗妍,杨朔、刘白羽、秦牧、曹靖华、吴伯箫、巴金、冰心、孙犁、魏巍、徐迟、郭风等各领风骚。记事散文、写人散文、绘景散文、状物散文、抒情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掌故散文,一应俱全;小品、随笔、札记、书简、杂文、随感、序跋、传记应有尽有;家史、村史、部队史、地方志、革命回忆录,为散文家族增添了异彩。进入新时期以后,散文的范围更进一步收缩,人们此时把散文看作是一种在选材上丰富多样,写法上灵活多变,能鲜明地展示作者的个性且短小精悍的真实性文章,散文泛指为传记、游记、回忆录、报告文学、通讯等文体。现代散文体现积累的成功经验,厚重的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较高的个人修养;很强的文学综合能力;极其能想象,生气贯通,纹理严密。近十年散文作家代表:史铁生《我与地坛》,柯灵《回看血泪相加流》,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宗璞《铁萧人》,黄裳《春夜随笔》、《榆下说书》,韦君宜《思痛录》等等。

(二) 散文的分类

散文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主要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作者通过对个人或他人经历,语言行为以及事情起始发展的叙述与描摹,从而传情达意。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是一篇着重写人的散文。通过几个片断,反映了学生热爱老师的感情,也表现了老师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和蔡老师的几件往事,表现了老师的温柔、热情、公正、酷爱学生的动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着重写人的记叙散文,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表现人物时常通过几个片断突出人物的精神、情操;并运用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来表现,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并常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灵活地综合运用到创作中。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5

是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着重记事的散文主要写事件的片断,作者借助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记事散文,回忆了童年生活。

2.抒情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感情的.即借助写景状物来表

《春》、杨朔的《荔枝蜜》都属此类散文。

《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性散文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来寓意抒情。作者细腻地描写了顽强不屈的白杨树的高尚品格.从而赞美了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荔枝蜜》这篇抒情性散文的特点更为突出。作者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甜香与蜜蜂的辛勤酿造.热情地讴歌了广大农民的辛勤创造,赞美了小蜜蜂的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品格。抒情性散文,多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上述两篇文章都有这些特点。

多杂文都是带有议论批判的散文,像一把匕首插入敌人的心脏。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近年来,随着当代散文的繁荣发展,人们根据散文的题材和散文写作者的个性,讨论过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讨论过以叶梦、唐敏、斯妤等作家为代表的“女性散文”

;讨论过以张中行、赵姗鑫等作家为代表找中华文化的灵魂,在长期钻研书籍后离开书斋辞职远行,

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山水风物来表达文化启示和文化感悟,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揭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散文虚构篇三:也谈当下散文

(1)“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是一种境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好好说话的,有的人不懂得怎样好好说话,有些人懂得的,却偏偏不好好说话,而喜欢故意搬弄。

(2)“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能力。要知道自己的本。”说的对的,可是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有的时候自己已经水平很高了,却不敢于突破,有的人自己明明是半瓶子醋,却高举着大旗做虎皮。所以,人的生命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人贵有自知之明,说起来容易,作到很难的。

(3)“昨天翻《论语》,看到一句曾子的话,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在哪里呢?我的认识就是“元”,具体对于散文而论,就是元散文。

(4)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好,还是不好,现在恐怕不好定论的,题目有的时候是散文的眼睛,有时候是一个摆设,看一个散文不能仅仅看题目,关键是看内容,看文本在哪些方面有突破,给我们提供的了新的审美的经验。

(5)散文应该比诗歌沉的住,比小说沉的住,当然更应该比政治口号更加沉的住,可是中国的散文,正如政治口号,总是乱糟糟的,秋雨先生写了文化散文,一堆人总是在模仿.......这是民族的个性,大家宁愿去模仿“成功”的东西,而不愿意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是民族性格的悲哀。

(6)互联网给人和人之间提供的严重的不真实,小说化的人生,游戏化的人生遍及中国,不能正视个人和民族的历史在中国是有广阔的市场的,是民族的性格的延伸。散文可以虚构,本来是技巧的事情,让一些评论家认为可以成为散文的主流,因此散文中出现了矫情,就自然了。散文没有生活在人间烟火之外,有了腐败是必然的,散文家却应该在出世和隐世之间,可惜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7)同意您的观点,乡土散文正在形成一种散文“腐败”,乡土散文和怀旧已经高度理想化的乡土成为了同一词汇,这是缺乏文化创新的表现,而且经过了工业化改造的乡村不能以一个面目出现,工业化也不能成为罪恶的同一的词汇。

相关热词搜索:虚构 散文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