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的性别教育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将对青少年性别教育已提前到从幼儿园开始,我国近年来也在中小学由教师承担讲课开展性别教育,但往往由于教师仅有生理知识,缺乏明晰的医学知识,或对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在讲台上又羞于开口,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促进青少年性心理、性生理、性卫生的目的。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  性别特点;性别教育
  目前青少年的青春期已大大提前,但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一、小学生性别教育对的阶段
  儿童性别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别教育。以下着重分析儿童入学后的儿童期性别教育。
  儿童期性别教育从六岁起到十岁以前。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孩子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不愿意和异性同桌、同行,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自豪。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例如:以前我教的班级里一个女孩子叫宁宁,除了她的名字和身体是女儿身之外,她的一切情况都与男孩无异,她从不穿鲜艳的衣服,她没有一条裙子,她说话的声音,走路的姿态,喜爱的游戏都与男孩儿一模一样,肩部还会不停地抖动,说话粗声大气,甚至连五分钟都坐不住,分明就是一个假小子。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识别、接受自己的性别,并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只是衣着上,在日常的交流当中,对孩子行为方式的要求上,都贯穿着这种传输。
  二、小学生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一)5~7岁的孩子,在求知欲驱使下常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感到迷惑不解,会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此时父母应该根据自然现象,简单明了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二)7~14岁的孩子,这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别知识教育,可借助自然现象、童话、寓言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别教育内容穿插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就像种西瓜一样,爸爸在妈妈在肚子里也种了一粒种子,在妈妈的精心哺育下,这粒种子慢慢长大,十个月后就变成了一个小人,然后妈妈就把他摘下来,于是这个世界上就出现了活蹦乱跳的宝宝。家长还可以在看《动物世界》等节目时,用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比喻,和孩子谈蝴蝶的交配,金鱼或鸡、猫的繁殖等,以帮助孩子理解,可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性行为,避免给这个年龄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坚持自然、合适的原则,不能刻意为之,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三、小学女学生的教育开展
  自20世纪70年代性别理论提出后,其影响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在1995年以后,也开始广为传播与采用。女小学生教育发展表现为三个主要特点,即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完备培养目标和构建特色课程。
  (一)、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生理性别主要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而分为男女两性的,是生物学意义的区分。社会性别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养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与态度。树立全新的、科学的社会性别理念,是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和性别公平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地看待社会性别的形成与能动地进行合理转变,也是女性树立成功信念与成才信心的必要动力。在学校教育中,两者可结合进行。
  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目标,显得过于一般,没有体现性别特点。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征,循序渐进地培养女中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与素养,包括女性正视自身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抵制种种贬抑女性的社会现象和丑恶行为;增强女性学习与工作成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依赖男性的消极心理,自觉发挥本身优势,勇于表现和施展才干;锻炼养成女性的自立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和整体素质;培育自強不息的坚强意志和品格,提高文化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重视并肯于学习科学技术,强化创新意识,树立世界眼光,提高多文化的修养,积极参与学习竞赛和社会竞争,敢于并善于应付种种挑战,自觉锻炼适应变化的意志与能力等等。引导她们具备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女性成才的志向与品质。
  (二)、探索学生不同性别的特色课程体系
  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实施目标,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鼓励开发校本课程的政策,逐步开设一些有助发挥女学生优势的课程,如语言类、文艺类、体育类、信息类和家政类的课程。有的可结合或渗透在相关课程中,也可设计综合课或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总之,可灵活多样,突出持色。
  综合以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概括地讲,学生性别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妇女儿童发展方针,遵循女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来妇女发展与女性成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按照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统一性与性别差异性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统一的原则,使女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具有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初步修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嘉祺,赵燕;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2]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杨易;加强性别教育 形成健康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N];中国妇女报;2011年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 小学生 性别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