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网创始人:是谁打败了开心网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8年,我和几位新浪的同事创办开心网(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到2016年我离开,一共8年。
2009年,很多人都认为开心网有机会成为一家超级互联网公司,但是令我愧对投资人与员工的是,开心网却从2010年开始用户活跃度下滑,最后转型成为一家手机游戏公司,不再是一家平台公司。
2015年,开心人公司利润有大几千万,这是开心人聪明和奋斗的结晶,但确实离2009年看到的“最好的可能”相去甚远。
为什么?
是谁打败了开心网
我创业前没有全面统管过一条業务线,主要从事产品和技术管理工作,对于销售、市场、投融资、公司战略、公司治理、财务、法律等没有实际经验,有媒体评论说我“不够商务”。
我没有重点管理过非产品技术类人员,比如销售、市场、业务拓展,这些人员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完全不同,对我来讲有一个学习过程。
我喜欢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我属于典型的工程师完美主义者天性,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条件不确定的事情偏保守。我本性情商很低,也不喜欢合作,更喜欢完全掌控地完成一件事,不喜欢谈判,不喜欢参加各种会议,也许我是轻度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从业务方面思考,“假开心网”打败了真开心网吗?
当然不。虽然我们遭受了很大损失,几千万本来应属于我们的用户被劫持,这件事的处理凸显了我在刚创办公司时商业意识不成熟。如果此事能够避免,我们应该能够有更多资源和时间,会对公司运营带来很大帮助。尽管如此,我们的主流用户群仍然用真正的开心网。在2011年我们终于迎来法庭最终判决,假开心网关闭。
是微博、微信打败了开心网吗?不是。微博、微信的用户群和我们的用户群很相近,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用户活跃度下滑,是产品自身的特性和生命周期导致。微博、微信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但不是根本原因。
有朋友认为开心网推出开放平台比较晚而且开放也不够,并认为这是开心网用户活跃度下滑的主因。批评得很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根本原因。身处互联时代,我们应开放做企业,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持开放心态,如果开心网的开放平台建设好,对于开心网毫无疑问会有很大帮助。我们当年这方面动作确实慢了,但是开放平台对于留住用户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我认为,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偷菜停车也有生命周期。社交游戏和传统游戏看起来有很大不同,乐趣的核心点在“社交”,其实应该称作“游戏社交”可能更合适。其用户遍及男女老幼,因为是横空出世地完全创新,用户一开始得到全新的体验,乐趣极强、黏性极强、传播极快,但是终究也会有生命周期。
最重要的是,这种社交游戏不像传统游戏。传统游戏可以换新题材、新玩法,一直不停地做下去,而社交游戏的乐趣在于人和人的一种新形式的交互乐趣——善意的玩笑。这种善意的玩笑经历了几次改良创新,从朋友买卖到争车位到偷菜,这种玩笑的笑感被用尽了。用户不是对一款社交游戏失去兴趣,是对所有社交游戏失去兴趣。2011年之后,市场上基本没有纯粹的社交游戏了,有的只是传统游戏加上社交元素。
这是开心网第一个“命门”。之前也有不少人提到,大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你应该专心做社交”。这就要说下一个产品上的命门,这一个命门,我没有听别人讲过,是我自己的分析,对错与否,看官自己品鉴。
熟人社交不是刚需,无法成为支撑一个产品的最大支柱。除了我们自己一路运营的体会,还包括中国市场的客观状况。事实上,除了我们,还有很多家公司致力于“熟人社交”,但是现在基本都已经不是主流产品。
我知道你要说微信,但微信的核心黏性是通讯,通讯毫无疑问是最刚的刚需。微信是在通讯这个刚需的支撑下,附属了朋友圈,也许用户花了很多时间在朋友圈,但是朋友圈不是核心黏性。微博也不是“熟人社交”,也许上面有熟人互粉,但那不是主流。
最后你要说facebook,对不起,我不生活在美国,对于美国的社交产品我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中美两国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两个国家的互联网产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
试举一例:中国市场的农场游戏,社交因素体现在“偷菜”,这也是重要的核心乐趣,但是美国facebook上最火的农场游戏,社交体现在“帮忙和分享”。我们后来又推出了一系列社交游戏,体现这种“帮忙和分享”,用户的热度远不及“买朋友做奴隶”、“贴条”,和“偷菜”。
成功者的错误
事实上,开心网刚发布的时候是一个熟人社交网站,我们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好玩”的网站,有一些好玩的小应用,但是没有社交游戏。
我找了新浪很多同事来,大家一开始对这种体验很享受,但是一段时间后,活跃度开始下降,感觉是“大家没得聊了”。
在各种探索中我们注意到,我们开发的一些好玩的小应用,比如“动TA一下”“朋友印象”等,用户相对更喜欢。我们就越发沿着这种“好玩”的思路做,直到“朋友买卖”。这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社交游戏,用户立刻蜂拥而上。
我们知道“这回对了”,于是全力开发这种好玩互动的社交游戏,后来表现最好的有“争车位”、“偷菜”,但是其实我们做的远不止这几个。
在2009年偷菜热潮中,我们也担心社交游戏的生命周期问题,所以我们一只手做新的社交游戏,另一只手想引导用户去社交。虽然有很多用户是为偷菜而来,但是北京,特别是上海的很多核心用户有明显的社交行为,我们开发的非游戏应用“转贴”也成功吸引了很多原本只偷菜的用户。
随着偷菜等游戏的活跃度下滑,用户社交的活跃度也开始下滑。用户上开心网主要目的是偷菜,上来后,因为我们在feed流里面强推社交信息(照片、日记等),用户也被朋友的照片日记吸引,去参与评论。
当用户已经不想去偷菜的时候,一个人的熟人朋友数目有限,产生的内容和互动数量也越来越少。当时主要还是电脑上网,用户开始缺乏动力去频繁打开开心网查看是否有朋友的新消息。更加剧这一情况的因素是,老朋友在网上刚见到的惊喜也已经过去,不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朋友缺乏持久的话题,同事和上司的存在又有一种无形的限制。这可能就是开心网的另一个“命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