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我国只有18家主要商业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数量很多,但多数的经营状况极差。相比之下,美国有7500家商业银行、886家存贷协会、400家互助储蓄银行和9900家信用社
在7月16日和23日的文章中,我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对全球失衡做出了一个解释,认为盈余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和赤字国的金融业比较优势是造成全球失衡的主要原因,并从金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今天我从金融业的角度谈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办法。
我的出发点有两个。第一,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它导致我们过多地依赖制造业的出口;
第二,我国每年新增大量的官方外汇储备,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体系既没有很好地把贸易盈余所积累的储蓄转化为国内投资和消费,也没有很好地辅助企业把资金投到海外去。
关于第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仅提供我和我的博士生徐建炜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作为佐证。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国的金融业相对于制造业的比较劣势(或反过来,制造业相对于金融业的比较优势)可以解释中国对美贸易盈余的40%-50%。在其他因素当中,除人口抚养比之外,都没有很高的解释力,如汇率的解释力不足2%。因此,要降低我国的贸易盈余,改善金融体系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点需要更多一些的解释。在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经常项目盈余(主要是贸易盈余和国外投资的资本收入),则这个国家必定有等量的资本账户赤字,即必定有等量的资本净流出;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经常项目赤字,则这个国家必定有等量的资本净流入。如果经常项目盈余大于资本账户赤字,则官方外汇储备增加。我国的情况非常特殊,既拥有经常项目盈余,也拥有资本账户盈余,两者都变成了官方外汇储备。
这和我们落后的金融体系有关。如果我国的金融体系很发达,则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就会变成银行发放的贷款或资本市场的融资,使得企业和居民可以购买国外产品,我们的贸易盈余就不会那么大。即使贸易盈余很大,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仍然可以把资金转化为国内或海外投资,使得经常项目或资本账户盈余下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则我们就不会积累那么多浪费性的官方外汇储备。
中国的金融体系落后的表现在哪里呢?除了低水平的服务质量而外,缺少中小型银行和地方性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表现。
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国有大银行似乎一枝独秀,仍然能够保持大量赢利,让国人好好地自豪了一把。殊不知,这样的表现的背后,是国有大银行的垄断以及中小银行的缺失。目前,我国只有18家主要商业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数量很多,但多数的经营状况极差。相比之下,美国有7500家商业银行、886家存贷协会、400家互助储蓄银行和9900家信用社。
中小银行之所以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经济失衡,首先是因为它们更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我国近年的储蓄率超过50%,而国内投资率只有42%左右,因此每年有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近 10%的储蓄没有得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的问题,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但在大银行主导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很难改善。大银行的资金雄厚,追逐大型企业发放大型贷款不仅可以为它们带来稳定的收入,而且可以降低它们的贷款成本。相比之下,中小银行资金少、运作灵活,因此更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因此,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国内投资就会增加,储蓄的利用率就会增加。
另外,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相同数量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比投到大企业更能增加就业。就业多了,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就会提高,这就将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提高国内消费,减少出口的目的。
缺少地方性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缺陷。我国每一个省的人口和地域都相当于一个中型到大型国家的规模,而资本市场却只有深沪两个股市,上市企业数量只有区区1500多家,即使加上近日开通的二板市场,规模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另外,我国基本上没有企业债券市场,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也很有限。
地方性资本市场缺失的一个后果是非法集资的频繁发生。非法集资扰乱金融市场,坑害百姓;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非法集资背后,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以及老百姓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对实现其价值的渴望。如果政府允许企业合法地发行企业债券,则非法集资就会减少,老百姓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实现资产的增值。
金融市场的作用不仅仅是扮演投资中介的角色,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它也是让普通百姓分享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的手段。在我国的GDP分配构成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而资本收入的比重在上升。改革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比重,而且可以通过鼓励居民投资提高资本收入中居民拥有的比重。
金融已经向外资开放,但却对国内民营资本设置了重重障碍,这是极不合理的。向民营资本开放当然会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但是,因噎废食更不可取。正确的选择是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199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地方性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期,但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地方因此出现了问题。起初,政府采取鸵鸟态度,假装没有看见,等到情况严重起来,就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把所有的地方性资本市场取缔了。
要解决目前的经济失衡状态,中国经济必须做出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希望政府不要重复1990年代的错误,错失完善金融体系的机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