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美国人为什么欢迎中国人来美国买房子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一、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大
美国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刚刚公布,应该说还是符合预期的,目前有理由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进入恢复期了。现在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停止了号称70年来最深最长的一次衰退后,究竟能够有多少增长?停止衰退是停止了负增长,但是离正增长还有多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很乐观。
第一,我认为要看到西方主要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的情况有点不一样。因为日本经历了十几年的停滞现在只是有一些调整,而美国和欧洲受这次危机冲击比较大,很多问题现在还远远没有解决,如美国有些银行还在破产,坏账还没有动。那为什么现在好像银行爆出盈利了,这是因为它在制作财务报表时对有毒证券改变了会计核算方法。以前证券入账时,不管到期没有,只要市值低于当时购买市值的就要记入亏损。现在一下跌了很多,如果继续按照过去办法核算的话,它现在还是有很大的亏损。但是现在放到一边去了,只要证券不到期,就按成本放在那里,因此目前一些银行的有毒证券并没有清理,问题还是远远没有解决。
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还在提高,尽管提高的速度在放缓。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在大幅度下降,商业地产仍在出问题,信用卡也在出问题。有朋友告诉我,他说美国运通卡是银行自己的卡,它给持卡人写信说,付给你500美元,希望你停止用卡。因为消费者刷卡的话,它就得借钱,但它借不到钱,说明目前仍处在信贷萎缩过程中。运通卡反给你钱让你不刷卡,这对消费有什么影响可想而知;
此外,有的地方房价虽然停止下跌了,但楼市还远远没有恢复。我见到的所有美国人都开玩笑说你们中国人有钱,你们到美国来买房子,现在美国房子便宜。
美国要恢复高增长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情,现在为什么有将近3%的增长,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且这个季度和下个季度都会起作用。一个是库存调整。就是去年9月份以后,雷曼兄弟破产,大家都清理库存赶紧逃跑。现在金融稳定了,大家觉得要为今后做打算了,开始增加库存,增加了一部分需求,从而恢复生产。第二个因素就是财政刺激政策。这个政策在今年三、四季度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会对经济起到积极影响。
我现在接触到的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美国可能会出现第二次探底。我认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大,原因就是刚才那两个因素。存货调整结束了,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明年没有了,明年经济自然就衰减了。当然,财政刺激计划也不是说明年不执行了,明年会继续执行,但是就算保持同样的力度,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衰减了,因为基数不一样了。
简单的结论是,全球金融危机算是稳定了,世界经济衰退也已经基本停止了,但是主要经济体还会经历一个零增长、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有多长,现在说不好。但是从现在开始往后算,一到两年的零增长、低增长我想是比较现实的。其中的含义就是世界经济也不会很好,中国的出口也许会增长,但是要想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还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
二、明年我国经济会继续有8%左右的增长
要想理解目前的中国经济情况,首先要知道,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的大幅度下滑不仅仅是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中国经济自身也在进行调整。我国从2004、2005年就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那几年政策不是没起作用,只是被其他一些因素给抵消了。我们那几年有一个股市泡沫,还在一些大城市形成了楼市泡沫。此外,世界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当时是高峰。在那个时期,世界上钱多大家挣钱容易消费也就高了,进而促进了我国出口增长。尽管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出口,但那几年仍然是30%-40%的出口增长。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抵消了宏观政策的一些作用。
而到2007年四季度,刚才说的那几个因素都开始消失了:我们的股市从6000点往下拐,10月份开始泡沫破了;
中央政府在9月底采取了一揽子措施,以压制楼市泡沫,楼市开始出现拐点;
到了2007年四季度,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起作用了。所以金融风暴来之前,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在开始调整。当时我国经济在9月份之前已经是每个季度下降一个多百分点,三个季度下降四个百分点,从13%下降9%。到了9月份突然各方面都暴跌,经济也就一下子跌了三个百分点,到6%左右。这是中国经济自身调整和世界金融危机迭加在一起后才出现的一个从未有过的下滑。
至于我国经济为什么复苏比较快,第一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抑制住了大泡沫的形成。我们没有大泡沫当然也就没有大危机,复苏自然也就比较快。比如,2007年9月份,当时是几个大城市的房价正在带动全国二三线城市房价开始上涨,如果当时不采取措施,让这个趋势继续延续一年,2008年9月份全球金融风暴来了以后再突然暴跌,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二,就是我国政策力度比较大,比较果断,比较及时。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之前讨论的时候,一开始计划5000亿元财政赤字,觉得不够,后来决定为9500亿元,相当于3个百分点的GDP。这个力度足够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经济进一步下滑到5%,如果财政赤字占到GDP的3%,因为前年没有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为零,因此3%就相当于直接可以产生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这样就确保了中国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增长,避免下滑。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明年会怎么样?明年会不会下滑?明年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双探底,或者叫W型?我个人比较乐观,认为2010年仍然会有8%左右的增长,原因是我们到2010年有一些新的因素可以发挥作用。一个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今年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上半年是历史上最低的,据说9月份已经上升到20%左右了,我估计全年房地产增长速度大概在15%左右。过去这十几年都是26%-28%的增长,如果恢复到那个水平,房地产通常会占到GDP投资总量的20%-30%左右,对经济增长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第二,因为我们比较早的开始复苏,一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到了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就将部分消化,届时企业将开始考虑新的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或许今年企业投资是最低的。明年我相信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恢复,这样就可以再替代一部分政府投资的作用。之所以乐观,前提之一是因为我们过去采取了一些措施,我们的生产过剩还不算太大。
第三个因素就是我国出口现在还有15%的下降,而明年就会在比较低的基础上有10%左右的增长。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出口这几个月按照环比计算,已经是5%-7%的增长。第二,世界经济稳定后明年人们开始要买东西了,初期会比较关注成本和价格,性价比的竞争力就会凸显出来。而我国的产品都是性价比较高的,我们的竞争力会有明显反馈,会出现过去说的土豆效应。即总量尽管下跌了20%,但是我们在各主要市场上的贸易份额还在增长,比重还在增加。当然贸易摩擦也随之更多了,但总的来讲,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竞争力能够比较明显的发挥出来。
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房地产投资、企业投资和出口增长,包括贸易顺差也会有所增长,我相信能够替代政府投资作用衰减。而同时政府并没有停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是同等规模的财政赤字,但是它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会有所衰减。
有机构说,明年我国经济能增长9%、10%。我没有那么乐观。中国经济的恢复,过剩生产能力的消化,加上政府投资支撑力度的自然衰减等等因素加在一起,我觉得能够有8%的增长率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而且也不希望再很快进入过热阶段。如果明年继续有8%的增长,到后年就会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了,即8%-9%。今明两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投资,而到后年政府就可以逐步退出,淡化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后危机时代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从需求角度,国际市场比起危机之前会有很大的萎缩,市场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原因首先是美国居民消费会有所下降,美国消费市场占80%,占美国GDP80%的消费等于中国加上印度的GDP再乘以2,所以美国消费降一个点对国际市场是一个大的变化。现在美国居民消费降了10个点,现在这个感觉还不是很清晰,因为现在是美国政府的赤字在大大增长,政府在替居民消费。而这又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体系一定会改革,美国居民像过去那样容易借钱是不可能了,居民部门一定要储蓄了,一定不会像过去那么消费了。第二个方面是过去这些年,特别是最近这十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之所以这么低,消费率之所以这么高,对市场的需求量之所以这么大,是这些年来一个大泡沫在支撑着。现在这个泡沫破了,跟危机前十年比可能差不太大。美国人分析,过去是4.5%的失业率,今后6%可能是一个基点了,而6%是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第二个从供给角度,危机后各国都在回归实业。金融业过去这些年由于泡沫做得太大了,太盲目了,非理性了,这次泡沫破灭给人们的教训就是金融业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业发展,两者之间有均衡关系。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实业,包括制造业的发展,包括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然我国也要发展高端产业,我们金融业还是落后的,但是不能唱衰其它行业,这是对我们的启发。另外是一个挑战,发达国家向我们转移实业的进度可能会放缓。各国现在会采取措施鼓励它们的实业更多的留在本国而且会大力发展,它们的创新能力比我们强,它们的经验比我们多,因此我们面对发达国家实业的竞争会加剧。
第三,低碳经济可能带来商机,低碳经济确实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四,新兴市场国家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占世界GDP的比重是40%左右。今后几年美国欧洲可能是零增长、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像我们将回到正常的8%-9%的增长,阿根廷说明年会有3%的增长,因此用不了多长时间,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占世界GDP50%以上的经济体。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机遇,一方面是挑战。机遇就是我们要更加重视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挑战就是竞争会更加激烈。(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第31届季度高级研讨会暨2009湘财证券资本市场趋势论坛主题报告”发言材料整理)(来源:上海证券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