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哪三个人教育坏了中国的企业家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从牟其中到黄光裕,一代代富豪们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从神坛到牢狱的大转变,其起起落落的频率和速度令人不胜讶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出现了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一度成功的民营企业的“昙花一现”,种种违法犯罪行为被揭露而崩盘。基本上,中国目前的企业形势可以概括为:垄断的企业坐享渔利;
私人的企业举步维艰;
想发展的发展不起来,囿于政策;
应该发展的不发展,囿于能力;
因此,才造成中国的富豪们加起来的总身家还比不上4名的印度富豪财富总和(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7年福布斯富豪榜数据),事实赫赫,难以置信。

  前两天,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指出,目前85%到90%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蠢才打工”的就业怪现象。那么,这些老板们是如何成为“蠢材”的呢?哪些人应该为这些老板们的“蠢”负责呢?翻开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摞书籍,看看书目,就一清二楚了。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应该负第一责任。众所周知,毛主席平生最喜欢的就是搞阶级斗争。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造反无罪造反有理”、“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等,毛主席的一生就是一部“斗争”的经典。这群从小就接受毛泽东思想灌溉的企业家们,自然对毛主席思想精髓的领悟极深,运用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大多对待同行对待竞争对手,除了鱼死网破别无其它方式去解决,你挡我发财路我就让你不好过,明里暗里争斗不止,头破血流两败俱伤。这正是犯了企业经营的大忌,做生意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以和为贵,力求双赢。企业家们只想独霸一方,互相排挤,又如何能成大器呢?

  第二个要负责的是杂文小说家——鲁迅。鲁迅的作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呐喊》、《彷徨》、《祝福》、《孔乙己》,这些著名作品每每让人产生一种对旧社会的怨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怨妇的味道,好像对社会的事情都看不开、死了心似的。这种“怨妇情结”,也带领我们的思想层面“升华”到“怨恨社会”的高度。而“怨恨”,也恰恰是企业家们的忌讳。做生意求财富求和气求合作求发展,你天天像怨妇似的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感觉诸事不顺,问题想不开,有人侵犯了就记仇一辈子,那企业能够发展吗?企业需要的就是要开放要和谐,对事对人都应该豁达,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甚至对手的钦佩和信任。上帝都可以饶恕所有人的罪过,何况有着经济上的利益可图,何必怨恨?

  第三个要负责任的是武侠小说家金庸。金庸的小说里,最荼毒人心的是每部作品几乎都隐藏一个道理:你只要找到一本秘笈(例如葵花宝典、九阴真经之类的)或遇见一位高人(例如令狐冲遇见任我行、张无忌巧遇白猿等)或觅到一把绝世宝刀(例如屠龙刀、金蛇剑等),你就可以忽然之间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这种典型的“走捷径”心里,影响着众多企业家们的价值观。其实目前像这样的怪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书店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厚黑学》、《经营秘诀》等,这些貌似宝典的书籍,被广泛传播。然而,至今仍未见到哪位大企业家是靠这些“独门秘诀”发家的。可见,商业上最讲究的就是诚信经营,企业管理是门高深的学问,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学到的,更不是可以复制粘贴般简单的,它需要用心去营运,需要合理的规划和计算,需要结合实际做出合适的决策。

  普莱姆基曾说:“商业道德是一种资产,而非负债。它可能会增加交易时间,但却减少了交易成本。”普莱姆基对商业道德如此清醒地认识实在让中国相当多的富豪汗颜。中国富豪们之所以没有办法获得更大的发展,除了国情和政策之外,还在于企业家们缺乏最基本的商业道德,缺乏最基本的企业文化,一味地讲斗争、记怨恨、走捷径,长此以往,企业怎么可能壮大?怎么可能走出国门呢?

  试想一下都觉得滑稽:一帮企业家带着你死我亡的决心,和一股怨恨的情绪,拿着一本武林秘笈或者一把钢刀。这是企业家吗?关公吧?

相关热词搜索:三个人 中国 企业家 教育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