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宁:谈谈“既得利益集团”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几年,“既得利益集团”这个概念渐渐地耳熟能详起来,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之中,出现在报章杂志中,人们不论知不知道这个概念,都已经在熟练地使用了,因为它的矛头所向,正是人们心中所要宣泄的对象。
今日的“既得利益集团”究竟指得是谁呢?它并非是指某个特定的个人或个别的团体,而是专指靠非正常手段获取利益的那个群体。在中国,主要为三类人:首先是那些通过行政垄断获得超额利润的部门和行业,其成员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和在职消费;
其次是通过营私舞弊,偷税漏税、制假害假、走私贩私等非法手段攫取社会财富的那些群体;
最后是利用资源分配权进行权钱交易,获得不合理收入的国家公职人员。所有这些群体和个人,他们不可能代表公共利益和国际惯例,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只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因此,他们成为今天人们愤恨的对象。
既得利益集团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细分析,它彰显了中国的四大不公:首先,是资源配置不公,许多行业、民营经济进不去,只有国企长期获得垄断利润,其职工获得超额报酬;
其次,是行政垄断。金融、电信、电力、自来水、铁路等行业,政府操控资源,通过行政手段获取垄断利润,然后将利润转换为个人收入;
再次,是政府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入股煤矿及药品审批等环节,某些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政府的特许、配额、许可证等,为其带来高收入;
最后,这些非正常手段暴富的人,既不做慈善事业,鄙视穷人,又使财富不合理使用,如在赌场一掷万金,引起人们极大反感。据统计: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和烟草行业的职工有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工资及工资外收入总额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又有数据显示,工行、建行、招行和浦发银行的员工成本占营业费用的比重超过50%。这些依靠垄断获得的高额收入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更不要说还有些公职人员通过贪腐攫取的黑钱了。
在今日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产生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竞争经济。企业的发展不是靠竞争,而是靠垄断和权势,少数人通过企业资本运营和国有资产转让的权利,通过MBO,使国资流入自己的腰包,迅速积累起大量资本。今天,既得利益集团不仅获得巨大社会财富,而是还掌握了部分社会主宰权,控制价格,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例如房地产商,通过收买媒体、做广告、肆无忌惮地从消费者手中揽钱。当人们普遍呼吁应降低房价时,他们又团结一心,坚持到底,做“猪坚强”。
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初衷决非是让这样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先富。正是产生了这样一个群体,才使许多人对改革发生了动摇,解决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对于今天至关重要。虽然这个群体暴发于经济改革时,却是根植于中国三十年来未能解决的政治体制之中。所以,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仅在经济上用劲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在日益团结起来对抗各种改革,使改革事业功亏一篑。
在将要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核心的问题是对政府无所不能的权利的制约,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的改革,例如设立人民基金,对高利润的国家垄断企业,不仅要征税,而且要有社会分红,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内涵。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不然既得利益集团很有可能会成为引发中国下一次人民革命的导火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