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也扬:说“折腾”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折腾”,据说翻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洋文而作难。其实,“折腾”一词对国人来说是非常通俗的话语。它的首意在于使劲做功。你看,“折跟头”的“折”;
“翻腾”的“腾”,不是在做大运动量的功吗?做功就要付出人力、物力乃至鲜血、生命。可惜,“折腾”却是贬义,往往前面还要冠个“胡”字或“瞎”字,称为“胡折腾”、“瞎折腾”,就是说,这功做得无用,甚至有害。经历过30年前思想解放大潮的人们都记得,当年大家说“折腾”,是对以往那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亿万民众无辜伤害、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年代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胡总书记重提“不折腾”,笔者理解,其深意是要我们牢记历史教训、不蹈错误覆辙。

  的确,要做到“不折腾”,且永远“不折腾”,就必须把历史上折腾的教训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客观地讲,建国后之所以出现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折腾”现象,除了领导者个人的责任,主要是治国指导思想——阶级斗争理论的问题。阶级斗争理论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阶级消灭之前,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只有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社会矛盾才能够迎刃而解。因此,“八亿人口,不斗行吗?”“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文化大革命要“过七八年再来一次”。开启改革开放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阶级斗争为纲”及其理论体系,在当时没有进行深刻的检讨与批判。“不争论”,有一定道理,却毕竟是权宜之计。

  笔者多次论证,“阶级斗争为纲”不是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才形成的指导思想,它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必然表述。按照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很难放弃阶级斗争为纲,或谓只能表面放弃而不能表里如一。笔者还曾论证,“两类矛盾说”也是阶级斗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两类矛盾说”所谓“人民内部”的范畴,是阶级斗争中为了孤立和打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功争取了中间阶级而形成的。“人民内部,绝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因此,“人民内部矛盾包括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如果双方采取的态度和政策不适当的话。”不难理解,在社会生活里,由于“态度和政策不适当”(且是矛盾“双方”)的情况常常会发生,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便很容易被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这就是1957年夏季那场历史悲剧的症结所在。(参阅拙著《我们关心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直至今天,正是“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如果双方采取的态度和政策不适当的话”这样的观点,成了一些地方动辄用“对敌”斗争手段处理民间矛盾和民事纠纷的根据,瓮安事件便是恶果。

  上世纪70年代末有出戏剧叫做《噩梦醒来是早晨》,那时的人们用“折腾”这样的感性话语来诅咒噩梦般的过去。30年来,由感性到理性的思想过程还在艰难跋涉。歌德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然而,当生活之树已经硕果满枝的时候,理论就不应该总是灰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是永远告别“折腾”的根本保证。

  

  (此文载于《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折腾 王也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