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良:科学发展观同斯大林模式发展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个月,邓小平就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国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1],要重新思考体制问题。在苏联解体前夕,邓小平又说:“我国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2]邓小平在这里把斯大林模式、苏联体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完全点明了。因此,斯大林模式不是“假命题”。这里只从发展观、发展战略上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同苏联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也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八重八轻”:重政治轻经济、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工轻民用、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计划轻市场、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苏联形成这种发展观念和战略,有其客观的复杂原因。苏联是一个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长期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斯大林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此,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建设,并通过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用国家行政的力量,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在短期内赶上和超过西方强国。在这种思路之下,“八重八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里说的“重”与“轻”自然是相对的,比如,重政治轻经济,并非说斯大林不搞经济,而是说,夸大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甚至在对待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的关系上本末倒置,常常把巩固政治权力当作搞社会主义的基本和中心任务。这种发展观念和战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我们熟悉的重要的历史作用。问题在于“重”的过度了,绝对化,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发展未能很好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使民生的改善受到影响和限制;
重政治轻经济又造成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受到破坏和限制;
因而这种发展难以持续。这也是导致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

  第二,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苏联经验,吸取其教训,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解放初期,我国在发展观念和战略方面不少是学习苏联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戒”,并先后提出了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以农业为基础;
国民经济发展要综合平衡;
国家、集体、个人等各种关系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方针、方法和“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发展观念和战略的重大转变。主要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和发展动力都作了有别于苏联发展观念的回答;
通过允许农民进城打工、办乡镇企业等途径,逐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开始触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同世界经济接轨。但此时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干部腐败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此背景下,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同斯大林模式发展观的比较。这两种发展观都是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大国中,为了强国富民而形成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实践经验不同以及经济文化基础的差别,两种发展观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其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并起保证作用的。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观念和战略,也重视经济建设,但在斯大林的阶级斗争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性力量”[3]等理论影响下,实际上把搞阶级斗争、强化无产阶级专政作为统帅一切行动的纲领。

  其二,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国计和民生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建设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观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这并不错,但它忽视了个人的利益;
优先发展重工、军工而牺牲农民的利益,忽视了轻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
过高的积累率限制了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其三,在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苏联发展观念和战略实行赶超战略,而赶超战略主要是指产品数量和生产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实行粗放经营的方针,走的是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率的增长道路。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效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国民经济由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四,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上,斯大林模式发展观常常只顾重点这一头,而忽视兼顾其它。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统筹兼顾一系列重大关系,是有重点论,不惟重点论。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求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集中全国人才物力干大事。

  其五,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方面,斯大林模式发展观也讲应用客观规律,但常常过高估计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至犯唯意志论的错误,急躁冒进,超越发展阶段,结果造成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科学发展观的最突出意义就在于把遵循客观规律同发挥人的能动性结合起来,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结合起来。

  其六,最重要的区别是苏联在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上,基本上是封闭半封闭的,实行的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而科学发展观和战略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中国加入WTO而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来源:探索与争鸣

相关热词搜索:斯大林 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 模式 黄宗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