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皇帝崇拜与奴才意识

发布时间:2020-06-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1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把当代中国电视剧已经形成的“帝王颂”大合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没有连续看,隔三差五,但感觉已经足够:明显的皇帝崇拜倾向和奴才意识。

  对皇帝的颂扬早已成为影视剧创作的主旋律。不知为什么,在许多影视剧作品都因为有关部门的严格把关而难以上演的时候,对各式各样的“皇帝颂”却大开绿灯,让其纷纷出笼,形成了一浪又一浪的大合唱。各方面努力炒作,必至红红火火,家喻户晓。晚上只要打开电视,大概总能看到若干电视台同时播出那些皇帝和他们的奴才的连续剧。皇帝们一个个威风十足,神采奕奕,而奴才们一个个低眉顺眼,善解上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民族对皇帝与奴才都如此情深,难以割舍?

  这一切都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名义之下兴起的。但我不明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难道真的除了皇帝和奴才,就真的找不出一丁点儿可以弘扬的东西吗?

  在过去的作品中,还没有一部片子像《雍正王朝》这样露骨。

  电视剧主题歌唱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身后骂名滚滚来”,是“终不悔九死落尘埃”。雍正皇帝一身正气,万丈豪情,为救国救民而登大宝,忧国忧民,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对乱臣贼子亦仁至义尽,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即使蓝在作纸,大海为墨,也写不完他的功绩。多么好的皇帝呵,为了“我们”,活活地累死了,“读书人”却不理解他,还要骂他,真是罪该万死了!

  显然,电视剧所要实现的,就是这样的目的。

  有人说,那是艺术,不要从思想上过高要求;
有人说,艺术没有太大的力量,没必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我承认这一点,因此对《戏说乾隆》之类绝不苛责。尽管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你只要用真名实姓,就应该为历史负责,不能随意戏说。若要戏说,就应该从人物到背景都完全虚构。如《三国演义》那样写历史,是一个民族及其艺术的堕落。但是,对于“戏说”,却从未批评。因为来自港台的这类“戏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完全失真,通过现代变形而使剧中的一切都“不象”,皇帝不象皇帝,大臣不象大臣,使任何人都不会信以为真,因此,便很难“以文乱史”。但是,《雍正王朝》却似乎是历史正剧,一切都板着脸,非常严肃,尽管到处都是对历史的篡改,却板着脸,装得一本正经。

  这样的电视剧,毫无疑问是有害的。为什么这种作品会在当下走红?是因为歌颂改革吗?到底是哪能儿跟哪儿?这是可以比附吗?

  

  2

  

  真让人弄不清这是什么时代!

  《雍正王朝》的编导、演员都亮相了,他们所做的真的不是娱乐片,而是要严肃地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要对观众进行教育和引导的。

  2月9日《南方周末》和2月1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他们的见解:

  “雍正在位13年,千余万言的政务朱批,康熙、唐太宗,甚至上溯到秦始皇这些勤政的君主,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他的荒淫印象土崩瓦解了。”

  “康熙去世,国库内只有白银700万两,雍正继位13年,国库内留给乾隆的白银有5000多万两,雍正容易吗?!”

  “雍正得罪的官僚、缙绅、地主和读书人太多了,因此活着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口碑,留下的资料多是挨整的人写的,何况他抄了曹雪芹的家,惹翻了古代和现代一些爱曹的知识人,这样,肯于并能给他说几句公道话的也就寥寥。”

  “现在,我就是要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坚忍不拔的雍正皇帝所走过的一条困难重重的改革之路。”

  “法国人谈到拿破仑,美国人谈起华盛顿,十分骄傲,中国呢?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特别是雍正,大胆新政革新,因此才把前清历史推向了前进。我想为中国人塑造一个或几个伟大人物。”

  ……

  不需要更多地抄录了。电视剧的确是为雍正鸣不平,为他说句“公道话”,也就是要为雍正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还他英雄本色和“好皇帝”的“本来面目”。而且,要让他与拿破仑、华盛顿并列于多极的世界。

  演员、编导、清史专家、皇室后裔一齐来说雍正皇帝。为他摆功,为他鸣不平,为他辩护,主要内容与剧作一致。其重点有二:一是雍正励精图治,功绩卓著;
二是雍正蒙怨受屈,忍辱负重;
三是“当家难”。他勤于朝政,批了那么多奏折,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以国库里的5000万两为证)。王公大臣和全国的读书人都与他为敌,明枪暗箭,造谣中伤,试图置他于死地,而他却宽厚仁慈,仁至义尽,终使曾静之流感激涕零。作为皇帝,他有很多无奈,为了国家富强,他当然要得罪地主豪绅,为了社会稳定,他当然要杀“乱臣贼子”,而这一切都要被人说三道四。只会清谈的“读书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实在可恶。

  可是,编导和演员们似乎忘了,皇帝勤政与否,那是他们自家的事,库存银子多少也是他们自家的事,似乎无须我们操心,也无须为他们会过日子还是不会过日子而犯愁或击节赞赏。而且,管事太多的君主不一定是好君主,无为而治的君主也不一定就是坏君主。国库钱多往往意味着老百姓被刮的程度更严重。因为国家是从来不会生钱的,一切都是百姓的血汗。编导和演员们似乎有意回避了一些内容,比如雍正的荒淫和残暴,大概不是都能翻案的。执政十几年间的文字狱,读书人实在忘不了。当然,如果编导和演员们认定那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文字狱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成功的经验和光荣的传统,那么,一切反对者都无须开口。至于“当家难”,似乎也是这样,首先应该清楚那是谁的“家”,又是谁请他“当家”的。如果真的难,他们还愿意你死我活地争夺吗?还愿意征战杀伐争夺和保卫这份“当家权”吗?自作多情,可怜皇上,若非移情,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3

  

  只要写历史,就是写皇帝。只要写皇帝,就要写他的臣子、妃子和太监――也就是皇帝的奴才。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年清宫戏特别火。而清宫戏在这一方面特别突出,即使是辅国大臣、封疆大吏,也是开口一个“主子”,闭口一个“奴才”,而且动不动就是一个“喳!”

  想来也不奇怪,中国两千年的专制皇帝统治,主奴关系是基本格局。所以,这种关系已经深入人心,化入骨血,不容易改变。尽管有过辛亥革命,赶走皇帝已经八十多年。但似乎老百姓并不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变化,因而一些人即使不称奴才,主子和奴才也一样存在。

  当然,也许真如一些人所说的,辛亥革命赶走皇帝,这是很不应该的。君主专制是中国的传统,民主不适应中国国情。国家这么大,问题这么多,没人当家,没人做主,那老百姓不成了没娘孩子吗?可是,看着银幕上的奴才相,听着一声声的“奴才该死!”,却总觉得不对劲。当然只有反省自己,回答是肯定的,自己的思想不合国情。

  仔细想来,奴才并不容易当,它是学问,也是艺术,而且首先需要资格。有的是疆场拼杀,九死一生,才换得在皇帝面前说一声“奴才该死”的资格;
有的是苦读寒窗,连中三元,才获得到皇帝面前三叩九拜的荣耀;
有的是天生丽质,又经修养训练,才得以入选皇宫,让皇帝临幸。所以,别看是奴才,却是伟大的奴才,光荣的奴才,武艺超群的奴才,美貌倾国的奴才……

  所以,这奴才实在值得自豪。

  如果有人对奴才以及奴才意识有所非议,奴才们当然会说:“你还不配。”所以,我在对电视剧表示反感的时候,早已似乎听到四面八方、漫山遍野的唾声:“呸!呸!你还不配!你不配!!你不配!!!……”

  尽管知道自己是真的不配,却仍以为奴才可怜。因为他只知摇尾乞怜,却不知道站起来做人。因为时代已经使他们完全可以不跪,而习惯却使他们总是要不自觉地跪下。当下中国能够形成这样一场“皇帝颂”的大合唱,足以看出中国文坛的奴才意识是多么强烈。

  这种奴才意识不只表现在表面的层次上。剧中人物奴才意识十足,并不意味着编者导者有奴才意识。只要写清宫戏,故事中无法排除奴才。重要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表现这一切。可惜的是,作者与那些奴才站到了同一立场上,同样跪在皇帝面前,同样享受奴才的光荣与幸福感。你看,能够为皇帝监幸,是多么幸运!即使是“游龙戏凤”,只要能让皇上在自己身上播下种子,那是多么荣幸的事!

相关热词搜索:奴才 崇拜 皇帝 意识 李新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