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和谐、幸福、持续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提出,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看待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的新社会主义,至今仍分歧很大,没有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其实,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目标,而强调手段,就可能本末倒置,离开目标越来越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对旧式社会主义提出的质疑,从而开启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探索和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

  

  社会核心价值观,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具体来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国家的、社会的、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
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
必然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是社会主义特有的,而区别于资本主义。比如富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正、正义、效率,等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包含,而决不排斥资本主义创造的普世价值观。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

  “以人为本”原先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用以对抗欧洲中世纪宗教倡导的“以神为本”。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的大旗,呼喊尊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幸福,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现世的快乐代替来世的幸福、以享乐主义取代禁欲主义。这就开启了西方工业文明。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践结果是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追求“物”,人从“神”的奴隶变成了“物”的奴隶,“以人为本”就异化为“以物为本”。二十世纪掀起的人本主义思潮,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对人的压抑、束缚、扼杀的反叛,追求不受上帝、不受道德约束的人的绝对自由。今天我们所提出“以人为本”,既是将人从“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区别于反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自我扩张,而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大体上有三种核心价值观:

  第一种是以精神为本位。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以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中国的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人的爱即“仁”作为价值追求。中世纪的欧洲在宗教统治下,以信仰作为价值追求。

  第二种是以物质为本位。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将物的占有、物的消费、物的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的时代。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即经济增长成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国民生产总值成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核心指标。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现代化,无不以物本位的西方文明为蓝本。中国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向西方学习,也走上了物本位的发展道路。

  第三种是以人为本位。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即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
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要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还应关怀人的精神健康;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应该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持续为原则,即人的持续、生命的持续、人类社会的持续成为最高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破坏生态、破坏环境。

  现在对“以人为本”的解释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或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从来都是说代表人民利益的。这样解释在理论上没有新认识,也就引伸不出新的理念和国策。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对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区别,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轻视“物”,而是使“物”的生产、消费、分配走上科学、合理、公平的轨道,即实行清洁生产,不破坏环境;
适度消费,不浪费资源;
公平分配,不两极分化。以“人”为中心,更在于既重视人对物的需要,又重视人对精神的追求,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搞清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非科学发展观。其实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是“以物为本”。

  “以物为本” 的非科学发展观就是:

  (一)经济增长高于一切

  (二)GDP成为衡量国民经济的硬指标

  (三)鼓励消费,不顾国情

  (四)招商引资,不择手段

  (五)盲目出口,不计后果

  (六)文化、教育、卫生以效益为中心

  (七)全社会盛行拜金主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就是:

  (一)重视发展经济

  (二)重视保护环境

  (三)重视节约资源

  (四)重视社会进步

  (五)重视精神文明

  (六)重视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与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区别还在于,前者是“个体价值观”,强调对每一个个体负责,不允许打着国家、集体或者革命、人民的旗号侵犯个体的权利;
而后者是“群体价值观”,把国家、集体、人民、革命看作是神圣的,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往往以“国家”的名义、“集体”的名义,“人民”的名义、“革命”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剥夺个人的自由,甚至残害个人的生命。忽视个人、蔑视个人,是导致我国服务水平低下、道德要求缺位、法治精神缺乏的重要原因。“以人为本”提出,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宪法加进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和谐这个词,中国古代早就提出过。但将和谐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创造。

  目前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对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缺乏认识,把什么好话都往和谐社会装,而恰恰没有认识和谐作为社会核心理念的作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西方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效益,效益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核心。政府讲效益、企业讲效益、百姓讲效益。政治为效益、经济为效益、社会为效益、文化为效益。以物质占有作为目标、作为时尚、作为荣耀。国家是如此,以经济为首位;
民众也如此,以金钱为第一。积极的方面,是经济发展、财富增加;
必然的后果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而“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和谐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核心。和谐是目标。追求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二是没有认识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新的社会形态,将和谐社会等同于社会和谐,看作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进步并列的社会层面的和谐,只提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忽略了人与自我的和谐。以往的人类社会曾以精神性的信仰、或以权力性的等级、或以物质性的财富作为社会价值目标,还从来没有以和谐作为社会价值目标。因此,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人类新文明,自然包含、吸收、承继现代文明,同时又将超越现代文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创造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概念,侧重个人权利的保障,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今天我们提出的“和谐”,既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又解决了人类社会必须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使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

  “和谐”是一种动态中的协调、前进中的平衡、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对立中的统一。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只有在“和谐”中实现。世界上的强权国家首先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和谐”的政策,这个世界才能太平。同样,人类只有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才能持续。“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

  

  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幸福

  什么是人性?人与动物一样,首先要生存,这是人的动物性。人又与动物不同,还要追求幸福。所以,人不仅有物质性需求,还有精神性追求。“以物为本”的现代文明把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人异化为“经济人”和“单向度的人”。人失去了精神、灵魂、情感、友爱、道德、真诚、信任。人最终表现为不幸福。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4.5亿人有精神障碍。欧洲自杀人数比车祸还多。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抑郁症成为世界第4大疾病,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病。中国取得了现代化的初步成功,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却趋于恶化。有严重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2分钟自杀9人,其中8人未遂。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以物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驱使人们追逐财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带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不和谐,人不快乐、不愉悦、不幸福。有的为得不到物质利益而沮丧,有的为得到物质利益而疲惫,有的得到了物质利益而空虚。穷人精神有障碍,富人精神障碍更严重,富裕地区、富裕国家自杀率恰恰高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

  符合人性的制度就是好制度,符合人性的社会就是理想社会。一种制度战胜另一种制度,一个社会取代另一个社会,最终原因是人性的力量。前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要求改变人趋利的本性,通过“斗私批修”,使人性符合制度。资本主义的成功,是创造的制度符合人趋利的本性。但资本主义把人趋利本性夸大化、绝对化,忽视了人的精神性需求,使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走入歧途。国际一些研究机构纷纷推出幸福指数,也正是反映了这种纠错的企图。新社会主义就是要吸取教训,全面按人对幸福的要求,建立人性化的制度和社会。

  满足物质需求、享受精神自由、得到人间真情是人拥有幸福的基本条件。这就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的目标。

  

  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

  “以物为本”的现代文明把物的占有、物的消费,误认为是人的幸福、人的成功,使人对物的需求超出了人性的要求,既扭曲人性,又违背自然。

  所谓现代化就是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就要剌激需求,刺激需求就是要鼓励消费,即“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换掉和扔掉。”哪个国家要现代化,哪个国家就不仅要容忍,而且还要鼓励挥霍、浪费、奢侈等种种过度的、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必须接受的、推崇的、仿效的。全球现代化就是美国化。美国在前面走,中国、印度在后面追。

  目前,全世界总人口64亿,发达国家人口仅14亿,还有25亿人没有接触现代的能源设施,24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备。在绝大多数人没有达到基本生活水准的情况下,现在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已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25%。世界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0亿,到2050年要达到110亿。现在一个地球已不够用,如果64亿人都向发达国家看齐,将来80亿、110亿人都要像发达国家人那样生活,那要增加20个地球。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
当着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这是一个悖论: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

  今天13亿、将来16亿人口的中国也不能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6个地球提供资源和排泄废物。眼下的中国也仅仅少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而绝大多数人、尤其是8亿农民还离现代化相当遥远,却已出现了生态危机和资源瓶颈。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中国必须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其本质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有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新的社会模式,走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具有五大本质特征:一是经济殷实;
二是资源低耗;
三是环境清洁;
四是社会和谐;
五是精神愉悦。全面小康与西方现代化比较,全面小康物质富裕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相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将优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而言,除物质水平不如发达国家外,其它相同于或优于发达国家,全面小康的这一弱项,正是换来与地球生态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全人类都能实现,不像西方现代化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这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全面小康可取代西方现代化,不仅作为中国,而且可成为地球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七

  

  人本、和谐、幸福、持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它全面体现了人性的要求。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都没有达到,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带领人类去实现这个理想社会。所以真共产党、还是假共产党,是真社会主义、还是假社会主义,是真马克思主义、还是假马克思主义,就看是否按此说,更在于是否按此做?

  

  八

  

  人本、和谐、幸福、持续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理念,在行动上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对于落后、封闭的中国来说,存在补课与超越的双重任务,即既要融入、建设现代文明,吸收、学习、借鉴、引进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超越现代文明,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不认识、不承认现代文明的进步性,而只看到现代文明的弊端,而否认中国融入、建设现代文明的必要性,要求倒退回旧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不过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指责、不满、揭露、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启发思考的积极作用。不认识、不承认现代文明的弊端和中国的现实,而照抄照搬现代文明,否认中国超越现代文明的必要性,这同样是错误的。不过他们对现代文明在观念层面的普及、操作层面的推动,是发挥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解释上必须清晰,容不得含糊;
实践过程则表现为阶段性、现实性、操作性。既需要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又需要政治的魄力和艺术。

  

  (2007.3.4)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 持续 和谐 核心价值观 幸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