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水平既影响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质量,更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观察和访谈法,对贵州省30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指导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游戏指导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投放不足;游戏内容、材料和玩具由教师决定;过于强调游戏规则和纪律;教师介入游戏的频率较低,指导方法随意;偏重对游戏结果和幼儿表现的评价等。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2-0016-05
一、问题提出
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当下,贵州省的重点是建设农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关键。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应该渗透并贯穿游戏的始终”,〔2〕“适宜的教师介入是提升幼兒园游戏质量,实现游戏发展价值的重要条件”。〔3〕
据笔者观察,目前,贵州省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游戏主要以户外体育游戏为主,幼儿的游戏时间较充裕,他们或在操场上自由追逐,或玩玩具和运动器械,或玩民间传统游戏。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好像更多的是随心所欲、自娱自乐,教师则像是个“局外人”,投放完游戏材料和玩具后,就无所事事了,只有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是出现危险时,教师才会介入游戏。然而,观察发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大多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难以实现游戏的发展价值。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指导亟需改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贵州省遵义、毕节、黔南、黔西南地区随机抽取3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的8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半结构式观察和访谈。基于幼儿园游戏指导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编制了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内容聚焦于教师的游戏指导观、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三方面。尔后,研究者对观察、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从中归纳出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对游戏指导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访谈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指导,游戏就是幼儿的随意玩耍,幼儿有玩具、玩伴就足够了。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受“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因为持这种观念的教师都认为,游戏是教学之外的事情,教师只需关注如何教幼儿“学习”的问题,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事情。部分教师也赞同教师要指导幼儿的游戏,但认为教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和玩具;在游戏时“监管”幼儿,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幼儿如何玩游戏,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教幼儿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好好玩耍,不打人骂人等。可见,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指导的价值,以为游戏指导就是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对于如何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实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等核心问题几乎都缺乏正确认识。
2.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投放不足
由于受物质条件所限,很多农村幼儿园虽在户外、区角中投放了一些游戏材料和玩具,但数量较少,幼儿需要搭伴玩,或轮流交换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但幼儿常常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得到玩具,而不是享受游戏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很多教师也抱怨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太少,经常会出现无材料可投放,幼儿争抢玩具的情况。为此,有些教师也费尽心思地制作游戏材料和玩具,并为“老玩具”创编新玩法,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维持幼儿的游戏兴趣。
3.游戏内容、材料和玩具由教师决定
访谈得知,教师一般是根据幼儿园教材、教学计划,提前预设游戏内容的,并据此发给幼儿相应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偶尔也会让幼儿自主玩民间传统游戏,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玩具玩区角游戏,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由教师决定游戏内容及材料和玩具的投放的。幼儿要完全服从教师的游戏安排,甚至有些教师还会把选择游戏材料、玩具作为管理幼儿的一种手段,让“表现好”的幼儿优先选择,让“表现不好”的幼儿没有玩具可玩,或是直接被教师惩罚而不能玩。显然,这种做法违背幼儿游戏的宗旨。在这种教师高控下的游戏中,我们看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迫切需要,看不到幼儿生命本能的释放,看不到生命激情的绽放,这样的游戏实际已失去了它的内在精神,空有了游戏的形式,而无游戏的实质。〔4〕
4.过于强调游戏规则和纪律
访谈发现,很多教师会要求幼儿在游戏中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特别是在具有显性规则的游戏中。在玩新游戏时,教师通常会先讲解规则,并让幼儿复述规则,然后再亲自示范或让已经明白规则的幼儿示范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教师还会不断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并让幼儿之间相互监督。对于“不守规则”的幼儿,会不准其再玩游戏。在玩游戏时,幼儿如果吵闹,教师就会不停地用“不许吵”“小声点”等纪律口令来“控制”游戏场面。此外,教师还会用口头表扬、发小贴纸等方法来奖励遵守纪律的幼儿。总之,教师会用游戏规则和纪律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控制,从而导致幼儿游戏自主性、创造性的逐渐消失。
5.教师介入游戏的频率较低,指导方法随意
访谈得知,从介入游戏的时间长短来看,教师一般在组织幼儿开展新游戏时,参与的时间较多些,基本不参与幼儿开展的民间传统游戏、区角游戏以及自由活动。从介入游戏的时机来看,教师通常会在幼儿玩新游戏时介入,主要是讲解游戏规则并组织开展游戏;在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会介入;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时教师会介入。访谈发现,教师较少考虑自己的介入是否会“破坏”幼儿游戏,很少反思自己介入游戏的时机及效果。他们认定自己的介入都是正确的,自己要主导幼儿的游戏。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