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孟二冬教授

发布时间:2020-05-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大红的毛衣,深灰的暖帽,舒展的面庞,和蔼的笑容,闪烁的星眸,这就是记者见到的身患食管恶性肿瘤,一年中做了开胸、开颅等三个大手术的孟二冬教授。

  黑色的钢琴,一幅题为“春意浓”的国画,画中粉红的春桃,三只缠绵飞绕的蜜蜂,显露出无限生机。这就是记者走进的孟二冬教授的家。

  

  为学之德

  

  孟二冬教授家温馨、简朴、洁净、素雅。最让人过目难忘的,还是满满两面墙的书柜。

  孟二冬教授是2003年才搬进这个90多平方米的新居的。此前十几年,他们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座“筒子楼”里。“他舍不得离开那儿,说那儿离北大图书馆近,查资料方便。”妻子耿琴的话语中充满了疼爱。

  就是在那间“筒子楼”宿舍里,孟二冬教授完成了上中下三册100多万字的《登科纪考补正》,转眼就是7年。这部专著最终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力作。

  这7年里,只要没有课,孟二冬教授准时早上八点拎个水杯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他成了图书馆的固定读者,每天与馆员一起上下班。

  就在孟二冬坚持在图书馆坐冷板凳、翻故纸堆时,社会上名和利诱惑的浪潮不断向大学校园袭来。有的忙于捞外快,有的攒畅销书,一年出十几本。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的稿费却只有3万元。就是这3万元,他还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为师之德

  

  2004年3月1日,按照北京大学对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安排,身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支教。

  3月8日是孟二冬到新疆讲课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还常伴着剧烈咳嗽。同学们发现,课堂上,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不得不用起麦克风。尽管这样,孟二冬没有休息一天,一丝不苟地完成了8周共80学时的教学任务。

  4月26日上午,中文系《唐代文学》课教室里座无虚席,这是孟二冬在新疆的最后一课。这一课是如此漫长,他的发声越来越艰难,呼吸越来越沉重。这一课又是如此短暂,孟二冬以渊博的知识讲解着唐诗之美,学生们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下课的铃响了,孟二冬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走回房间,吐出了压抑已久的鲜血。

  孟二冬被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出来了:已患食管恶性肿瘤。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几乎填满了他的食管,并严重挤压着他的气管。

  一年来,他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无法再上课了,但是他依然关心着自己带的博士、硕士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发现2004级博士生刘占召结婚后生活困难,便将自己节省的钱送给他用;在学术上不放松要求,学生论文中一些细微错处,他都认真地批改过来;注重培养为人的品格,2005级硕士生蔡丹君去医院看望他,他在病床上语重心长地给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课,从治学到做人,从生活到理想,娓娓道来,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而第二天他就要做开颅手术。

  病情历经了几次反复后,孟二冬一心琢磨着要把剩下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利用起来。于是,他向系里提出借用一间校内单身宿舍,以便与同学们随时交流。“多活一天,就要多和学生待一天。”

  

  为人之德

  

  月光照进孟二冬教授家的窗户,掠过一株茂盛的绿萝,绿叶顶端一大簇淡紫色的碎花在阳光下裹上了一层柔柔的光晕。“那是我女儿后放上去的绢花。”孟二冬教授嘶哑的声音中透着几分得意。

  孟二冬教授有一个正上大四的女儿。他生病后,女儿每天都要从学校回家来看爸爸。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吻爸爸。

  前两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女儿从外面回家,忘了带钥匙。走到门口,突然想起这正是爸爸午休时间,怎么忍心打扰他休息呢!乖巧的女儿在门口静静站了许久,只怕惊扰了爸爸的梦乡。

  第二次手术之后,为尽快恢复体力,孟二冬教授坚持锻炼,每隔一周就由妻子陪同爬山。“他还踢足球呢!”妻子耿琴忍不住“曝料”。

  孟二冬教授家中,摆放在书柜显眼的照片是他父母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父母远在安徽阜阳,年事已高。因为怕老人家担心,孟二冬教授夫妇至今没有把病情告诉父母。孟二冬教授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父母的身体。

  

  为志之德

  

  孟教授生病之后,就练起了书法,最爱习练的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竟”八个字。练的是字,磨的是心。而这份心,不仅是对病后自己的鼓励,更是他要坚定自己一贯与时间赛跑的意志。

  “多年了,他每天晚上11点半睡觉,早上4点起床,写东西,读书,用的都是早晚赶出来的这点时间。”耿琴又是佩服,又是心疼地对记者说。

  孟教授的志还不止于此。一年中,他做了三次大手术,切食管,切气管,开颅,放疗又化疗,但他从不戚戚哀哀,说起他的病,他受的苦,他只一句话带过,但要说起手术后去学车,并拿下了车本,说起他术后还参加了中文系的教职工运动会,说起他术后上场踢足球为两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举办告别赛,他眼神明亮,满面神采。

  他是乐观的,这乐观不是装出来的。这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的信念,来自于他做人的境界,来自于他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知识分子的追求!那摆满了客厅四壁的书架里的书代表主人表达着这种乐观,《中国通史》、《外国历史名人传》、《邓小平文选》、《西游记考论》、《古今碑帖集成》……书也告诉人们,文化是如何将人熏陶,又是如何将人锤炼!

  文化对他的熏陶和锤炼是全面的,也是细致的。他练字,从习正楷起步,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和现在许多人的浮躁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些东西是那么的执着,又对一些东西,是那样的淡泊。

  孟教授家中,总是在不经意的地方点缀着花草,即便在阳台的顶棚上,也悬挂着一盏南瓜装饰的灯。南瓜金黄而饱满,成熟丰硕,展示着主人在事业、家庭与人生上的丰收,而这份丰收中,凝聚的是主人的为学之德,为师之德,为人之德,为志之德。

  

  人物小传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80年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烟台大学任教后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登科纪考>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2004年3月至4月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仍坚持为中文系的学生和教师授课。经诊断,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日前,教育部党组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活动,北京大学党委决定授予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师标兵”称号,并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他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走近 教授 孟二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