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在就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仪式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5年4月5日,王缉思正式出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以下是他在就职仪式上的发言:
吴志攀副校长、岳素兰副书记、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国际关系学院新一届行政班子讲话,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在养育我的北京大学校园里,找到事业和生活上的归宿,是我多年来深藏于心的愿望。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在此,我衷心感谢校领导和全院老师对我的信任。我深知自己的水平、能力、精力、经验有限,同大家对我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同时,我会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同党政班子的其他同志团结一致,同全院教职工一起,在未来的四年里,努力把我院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想借此机会,代表新一届行政班子,对钱其琛院长对我院的关怀和指导,对上一届院行政班子,特别是潘国华老师、李玉老师卓有成效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敬意。在过去几年里,我院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事改革逐渐深入,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学术交流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明显上升,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我院办学条件、科研条件、教职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特别是在“硬件”方面的改善,更是有目共睹。
过去几年的工作成绩,为我们新一届行政班子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要继续向名誉院长钱其琛同志请教,向院里的其他老领导、老同志请教。潘老师和李老师虽然离开了一线领导岗位,但我们希望分享他们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让他们在返聘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下面,我代表新一届行政班子,对今后院里的工作提出几点设想。
衡量一所院校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是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而学生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学质量。我院已经拥有国务院学科目录中有关国际政治的所有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包括与政府管理学院共同申报的“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博士点。我们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列入相关的学科目录,成为博士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和学生层次都比较齐全的情况下,今后教学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编写更多更好的教材。
袁明教授的《近代国际关系史》已经获准成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我们要把若干比较成熟的课程作为重点,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被评为国家级、市级或校级的精品课程。评为各级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出版了所申报课程的教材。北大对于教材建设十分重视,并提供比较优厚的经费支持。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尽快补齐主干基础课和其他课程中尚未出版的教材。还要严格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督导组的督促作用。博士论文尤其需要严格把关,保证高质量。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院要继续搞好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办学,提高师生出访、海外学者来访的质量,提高留学生的教学水平,并争取同国际著名学术单位建立更多的合作研究项目。
3月21日,许智宏校长在会见外宾之前同袁明老师、贾庆国老师和我交谈时特别提到,希望我院能够邀请更多的国际名人、学者来讲学交流。我们要认真研究落实这一指示。有计划地经常安排国内外政要、外交官、知名专家学者来本院讲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国际形势变化,提高对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的感性认识,促进教学科研更加面向实际,都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及时向有关决策部门反映动态信息,提供政策咨询,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
今年我院要举办和参与的国际会议很多。其中要演好的“重头戏”是11月份的“北京论坛”。我院将在这次论坛上主持主题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分会。此外,我们还要促进同海内外媒体的互动,办好我院网站,使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产生更大更好的社会效应。
在北大“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我院担任着牵头建设“全球化与区域国际关系创新基地”的光荣任务。未来几年,全院的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这一重大项目为中心,全面推动。在这一过程中,争取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由于这一项目既有紧迫感,又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更需要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作用。由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与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共同申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项目已获批准,正在抓紧实施。
能否顺利完成以上重大项目,以及我院在“211工程”中承担的任务,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和其它重要课题,是衡量我院学科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否上一个新台阶的主要指标。我们的科研组织工作要充分尊重教师、科研人员的个人专长和个人选择,在现阶段完成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则更要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攻关。
院刊《国际政治研究》集中反映了我院的科研成果,也刊登国内外高水平的论文。要争取院刊尽早成为国家级核心刊物。在院刊编辑部改组之后,相信刊物的质量会更上一层楼。
我院行政部门担负着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的后勤工作。今后,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财务工作,开源节流,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改进对本院大楼的管理。
新一届行政班子要同院党委密切配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北大党委的安排,在下半年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落实中央在民主决策、规范决策方面的有关规定,抓紧同院党委一起制订我院的有关制度,坚持在重大事项中,党委和行政班子集体决策。
新一届班子的大体分工是:许振洲老师分管教学工作,袁明老师分管科研工作,贾庆国老师分管海外学术交流工作,关贵海老师分管行政工作,我负责协调全面工作。
新一届班子要把握方向,开拓创新,精诚团结,克己奉公,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完善院、系(所)两级管理体系,注意调动各系(所)的积极性和教职工个人的积极性。要尊重和关心离退休的老同志,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及返聘教师的作用。
我在这次讲话之前,学习了许智宏校长和闵维方书记在2005年春季全校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征求了院党委和新老班子成员的意见。但是由于对北大和院里的工作还不熟悉,上面谈到的工作设想不够具体,不够全面,也没有很强的开拓性,不能完全代表新一届班子其他同志的意见。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之后,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会逐渐充实完善起来。衷心欢迎全院教职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帮助和监督。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在国内同类学院中处于更加领先的地位,在国际同类学院中跻身于先进行列,从而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当然,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一点点贡献。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校领导,谢谢大家!
王缉思,男,1948年11月生于广州。2005年3月起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其他兼职有中华美国学会会长、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解放军国防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等。
1968年高中毕业于北大附中。1968年至1975年为内蒙古东乌旗下乡知识青年,1975年为河南陕县下乡知识青年。1976至1978年在河南三门峡水电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1991年9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93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所长、研究员。
王缉思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1982-8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1984-85)、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系(1990-91)任访问学者。2001年8-12月任美国加州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亚洲事务访问教授。2002年1-2月任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拉贾拉南客座教授。现在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亚洲协会、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安全项目、加州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等单位担任顾问。
王缉思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发表的著述有:《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主编)、《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论文)、《美国霸权的逻辑》(论文)、《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崛起道路》(论文)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