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时间:10月10日下午3:30-5:00

  地点:办公楼礼堂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现昆一中)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先生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先生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先生于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上明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

  

  讲座内容:

  今天下午,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来到未名湖畔的办公楼礼堂给北大学生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这次报告会原定的题目是《我的读书与教育经验》,但在报告中杨先生主要谈了他这次回到祖国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就同学们的提问作了精彩的回答。以下是此次报告会的内容:

  

  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礼堂和年轻的朋友们见面。我来北大已经很多次了,每一次见到的都是新鲜的面孔,这就说明中国有许多可造就的年轻人。1971年我第一次参观新中国,那时在中国呆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星期,以后我还回来过几次但时间都不长。这次回来时间比以前充裕得多,我现在已经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对我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对老师、学生甚至是餐厅里服务小姐的了解,我知道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我和太太每天都看电视,这也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内的情况,我知道现在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很严重;
在电视上我看到陕北农村兄弟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但因为交不起每年八千元的学费上不了学。我这次回国得到的印象是中国现在的问题多得不得了。在美国,电视剧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中国的电视剧却是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给我很深的感受。

  相隔三十年再次回到中国,我不可避免地把1971年的新中国和今天的新中国作对比,我认为中国又走过了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我想用一个新名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那就是“新新中国”。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仅是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变化,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接着,杨先生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谈起,回顾了20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取得的重大进展。)

  我先讲一下这两天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产生。今年有三个物理学家, 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分享了这一殊荣和一百万美金的奖金。他们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稀薄气体中实现碱金属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19世纪末统计力学是重要学科,美国的Gips出了一本小书至今是统计力学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怎样从分子结构了解到热力学,这划时代的贡献。1924年一位不知名的印度物理学家博斯写文章寄到英国发表,但是被退了回来。于是博斯就给爱因斯坦写信问是否可以把他篇文章翻译成德文之后在德国发表。当时博斯在物理学界是一个无名小卒,而爱因斯坦已经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师了。但是爱因斯坦还是把博斯的这篇文章译成德文然后以博斯一个人的名义发表了。爱因斯坦在文章的末尾加了一个小注,说他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以后他自己会写几篇相关的文章。文章发表之后,大家一致反对。爱因斯坦当时一个很好的朋友爱柔芬斯认为爱因斯坦的文章是错误的,就叫他的一个研究生写文章证明爱因斯坦的错误。现在证明爱因斯坦是完全对的,但是数学方法不够严谨。80年代因为激光的发展,很多奇妙的方法产生了。大家发现博斯- 爱因斯坦冷凝会变成现实。这个领域在以后十年二十年将是热门。

  我给大家讲物理学界这段发展史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这个“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很广的。念理工科的毫无疑问会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念文科的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在我今天所要讨论的范围里面。我想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他能把科学发展史用浅显的文字写出来,或者做成科普读物,这也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我在中学的时候最爱看的书是《中学生》,里面有一个专栏,作者用浅易的文字把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概念叙述出来。我第一次知道排列、组合就是在《中学生》里面看到的。大家知道排列、组合和对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称”这个观念在今天的科学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我这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也有着决定性的关系。所以我想北大是否应该设置这样一个专业,专门培养一些能写通俗科学史和科学知识的人才。现在世界上很多大学都已经有这样的专业了。

  “科”和“技”哪个方向更重要?我认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里“技”会走得更快,今天“技”与“科”的比重和五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是说“科”不重要,没有“科”的发展“技”是很难进步的。对科学发展有特别兴趣的年轻人应该继续努力,为民族振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我不知道大家想了解什么,所以请大家自己提问,让我们之间有一个自由的交流。

  以下是同学的提问:

  1、问:请问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您是否认为中国的学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束缚太深?

  答: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一点点认识,对列宁的思想就毫无认识了。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提出那样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想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所做出的评价。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我对此很赞同。报纸上还提出“与时俱进”的说法,在我看来“与时俱进”对得不得了。我猜测一定是改革遇到了某些阻碍所以才提出这个思想的,因为如果不是有阻碍是不用强调这种真理性思想的。我认为“三个代表”、“与时俱进”这些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及时的,我举双手赞成。中国所面临的困难虽多,但是总体上讲,最近几年是胜利的。我这次刚到中国时经历了申奥成功的狂欢,前几天又刚庆祝了中国足球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极端困难的境地。我是1926年出生的,我在小的时候是由丫头背着出去玩的。我家怎么会有这个丫头的呢?旧社会的中国动不动就会发生几百万人的灾荒,好多穷人家的父母没有办法就把儿女卖了,我外祖母当时就买了丫头,后来我母亲出嫁她就陪嫁到杨家。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瞪大了眼睛瘦得皮包骨头的非洲儿童,我就想:什么时候非洲能像20世纪的中华民族那样把这种饥饿、灾荒悲剧取消掉呢?如果一个年轻人对20世纪中国所取得的胜利没有足够的认识的话,那就是他对以前发生的一切不够了解。

  2、问:请问杨先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多大困难?我们北大物理系学生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答: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四个:一是人才,中国在这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中国有数不清的人才。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你们大家都知道钱三强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父亲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据说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应钱玄同之邀而写的。钱玄同当时要求废除汉字,据此你能想象他当时对中华民族有多么绝望!中国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也找回来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再加上新中国五十年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具有吃苦、耐劳、肯努力的特点。你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也许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突出,到美国去你就会知道中国人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我在美国教书时发现,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整天在游荡,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也不愿去做什么。第三个条件是要会下决心,做出了决定就要向某个方向走。除此之外还要有经济的支持。

  我对你所提出来的问题持乐观的态度,我还可以大胆的讲,如果你问我中国大地上最容易取得世界第一流成绩的学科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数学!这是因为数学不需要太多的经济支持,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并且知道问题的所在就可以进行研究了。物理学需要做试验,而试验是要靠工业、经济等做支撑的。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好几位科学家屡屡被提名了,不出十年肯定会有结果。很多人说当初胰岛素的发明是应该拿诺贝尔奖的,可是因为当时中国政策的问题没有实现。我想中国走到世界第一流生物学的前沿也是20年内就要发生的事情。

  3、问:现在大学里学生出国的现象很普遍,中国的学生成批成批地出去,但最后回来的人却屈指可数,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问学生是否应该出国,出去之后是否应该回来?

   答:是否应该鼓励年轻人出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问不同的老师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中国大学的教育像北大、清华、交大这样的学校并不比国外一流的学校差,甚至比它们更好。至于国内的试验、科学研究等比国外一流的学校要差但比第二流的学校要好。如果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拿到了斯坦福的奖学金,你问我是不是鼓励他出国,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出去之后会成为一个人才,你可以说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损失,但是毕竟我们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人才。况且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把这些人才吸引回来的能力越来越大。从长远地看,能让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去有一流的发展是好的。

  至于是否回国,我想这要根据他个人具体的情况,像家庭背景、专业以及个人意愿等等。四十年代中国有两位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他们俩就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华罗庚回国培养了两名出色的学生,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陈省身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建树,他把微分几何引到整体微分几何,使之成为数学中最热门的一个领域。陈省身现在已经90多岁,他也回国了,在南开大学搞了一个数学所。

  我想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因此对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回答。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有所建树。

  4、问:请您比较一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

  答: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与美国不一样,中国的教育哲学和美国的教育哲学正好处在两极上,欧洲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离美国近一些;
日本和韩国也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它们离中国近一些。美国极端重视启发,中国则重视按部就班地学习。1946年初我进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两周之后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中国教育地好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根基比较稳。美国学生浮在知识表面的情况很严重,他们漏洞很多,一堂小考下来中国学生的成绩比美国学生棒得多。这是否说明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最好的呢?不尽然。中国学生胆子小,习惯于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不大敢跳跃。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讲,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对一般的学生来讲,中国的方式比较好;
对非常突出的学生,美国的方式更有优势。他们的漏洞很快就可以弥补。美国也有些学生在小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但进了大学校之后就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优势了,很多学生因此退学或者神志不清。

  几十年前,外国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中国学生适合搞理论而不适合做实验。但是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知道美国学生会动手是有传统的,他们从小就自己修理摩托、汽车。中国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动手机会。中国学生是不是天生就动手能力差?有些人确实是不会动手,比如我,我是知难而退。但很多人不会动手是因为缺少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说中国学生不会动手的观念是一个错觉。有一个在国内搞理论物理的年轻人出国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进了实验室,刚开始他还对自己能不能动手表示怀疑,但没过多久就发现,他比谁都做得好。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旦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人不仅会动手而且比别的种族的人更会动手。

  5、问:众所周知数学在物理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我想问为什么纯理论的数学会对物理有这么重要的影响?

   答:数学的基本方向与目的都是和实际相脱离的。有个科学家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因为上帝是个数学家。”当然这等于没有回答。十九、二十世纪数学中有许多和实际现象没有任何关系的发现跑到物理中去。我想这是宇宙的奥秘,永远也解释不清。虽然美妙的数学屡屡出现在物理中,但比例也不到百分之十。有人说要想在物理学中取得成果就拿数学去试,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要用数学去试,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当物理学在扩大的同时,同时数学也在扩大,所以比例仍在百分之几。

   宇宙最神秘的结构为什么是数学,这是永远的不解之谜。

  6、问:请问东方哲学和现代物理学有什么关系?

   答:我猜测你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一本书《物理之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佛、道、儒的一些思想按他的理解与近代物理的一些现象糅在一起。要是你对此书感兴趣,我劝你扔掉它。这本书的作者既不懂东方哲学也不懂物理。这本书在社会上很畅销,但是畅销不一定就是对的。

  中国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对科学是不利的。欧几里德的的精神之一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中庸之道与这种精神是相背的。科学的研究是要彻底、不松懈。在这点上,中国哲学不是向近代科技发展方向走。但是也不是说中国哲学对科技发展不利,比如说中国教育哲学孕育出来的学生吃苦、耐劳,这都是对科学有利的。

  我记得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记者打电话采访我,他问我我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没有什么关系?我说没有什么关系。我说我搞的是理论物理,基本上是自己想问题。他就问我什么时候想问题,我说早上刷牙的时候想。后来就有一家牙刷公司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做广告。

  我想中国哲学对科学发展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

  (完)

相关热词搜索:报告会 杨振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