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思路上的欠缺:自我规划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由于北方特别是黄淮海平原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势在必行。在国家的十五计划中,可能就要作出相应的安排。
实际上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规划思路以来,几十年过去了,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水电弃水损失严重和电网调峰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该可以和南水北调工程结合起来解决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反映到南水北调的规划思路中去,这恐怕不能说是一个好现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笔者试图通过一个与水利专家不同的角度,以一个业外人士的身份,从地质演变、行业利益交叉解决和国家经济战略转换的角度,就对中华民族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决策参考。
笔者以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水资源配置工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自然不匹配”的现实进行人工匹配。南水北调工程除了着眼于解决北方缺水的现实外,从比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还应该兼顾黄河泥沙和断流的解决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还必须和水电调峰和水电季节性调蓄结合起来考虑,否则中线的多年调蓄问题和西线的技术经济限制,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东线工程沿线的污染问题,需要以国家发展战略整体调整为前提,而且东线工程是否需要越过黄河,尤其值得慎重对待。
从减轻对水源调出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出发,中线调水应该以拦截汉江汛期洪水为主,不足部分应考虑从长江补水;
西线应调整为纯抽水工程,仅仅在长江主汛期抽水入黄河上游。经过这样的思路调整之后,西线和中线工程在可调水量大大增加的同时,对本流域的负面影响大大减小,同时还能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防洪作出贡献。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中西两条线路的可调水量,估计可以达到每年500-600亿立方米,其中西线工程就可以向黄河上游补水300-400亿立方米。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断流问题,并使黄河泥沙问题得到有利的解决方案。
中线工程应该优先对沿线城市供水,沿下游黄河两岸农业供水任务主要由西线所调水量来承担。海河流域农业供水在西线实现向黄河大量补水后,应该考虑逐步改从黄河引水,并通过此一方式把黄河泥沙的大部分留在海河平原上。东线工程视西线和中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东线工程沿线污染问题取得决定性进展后,再考虑其兴建规模和必要性。
在工程管理体制上,水利和水电要结合考虑。在水费政策上,工业和城市供水价格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厘定,并考虑供水和后处理成本;
而农业用水的管理成本大大高于供水成本,收费和计量的成本将远远超过供水成本,现实中搭车收费和各种名目的加成远远超过水费的本身,所以应该放弃以独立收费手段进行管理的想法,即使收费也应该考虑合并到税收中去。
一、对黄河多沙与北方缺水关系的认识
1、黄河的多沙特性与缺水的内在联系
目前海河流域的人均水量仅仅和以色列相当,考虑到以色列人口中农民的比例不到10%,中国的缺水现实就要严峻得多。对于之所以形成今天的缺水现实,笔者以为不能不与黄河的多沙特性联系起来考虑。
实际上今天我国北方缺水的现实,与地质历史时期黄河的多沙特性密切相关。在120万年以前,黄河切开三门峡东流入海,由于黄河多沙,在地质时期估计年输沙量接近10亿吨(注1),经过黄河泥沙上百万年淤积,原来的海湾终于形成黄淮海大平原。
华北平原的形成,依据地理学家的看法是:1)华北平原原属一个海湾,最初黄河的冲积扇向东发展,从山西高原流出来的永定河、罅沱河以及漳河等许多河流也在自己的出海口形成冲积扇;
2)当黄河改道向东南流入黄海时,黄河三角洲迅速向东南伸展,并渐次与东面的山东丘陵和南面的淮阳丘陵相接,淮河水系逐渐形成;
3)当黄河改道向东北注入渤海时,黄河三角洲又迅速向东北伸展,与漳河、永定河等冲积扇渐次相接,海河水系逐渐形成;
4)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了现在存在于华北平原上的、以黄河为分水岭的两大水系---海河水系河淮河水系(注2)。
进入人类历史时期,黄河下游还不是一条稳定的河流,而是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3000年间,黄河经过七次大的改道,从战国时期黄河北流经天津附近入海,到1938年花园口人工决口夺淮入海,黄河在华北大平原上扫过一个完整的扇形(注3)。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黄河在地质历史时期的造陆功能,在人类历史时期的顽强重现。
可以说如果黄河是一条清江,北方的缺水情况将不会存在。因为在华北平原决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面积,也不会因为土地利用成本低廉导致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这两者才是形成今天北方缺水现实的根本原因。没有广袤的冲积平原,就不会有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工农业,也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资源性缺水。
2、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应该考虑黄河在自然历史时期的造陆功能
认识这一点,对黄河泥沙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意义。黄河水少沙多,而且从地质历史时期的输沙量看,人工治理能够收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效极为可疑。渤海总容量约14000亿立方米,若每年入海泥沙达到12亿吨,则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内,渤海将会被淤平。渤海淤平对于海河和辽河水系防洪将是灾难性的,洪水入海流程延长,河道平均比降下降,必然导致出水不畅,威胁到整个海河辽河平原行洪安全。
根据另外的专家研究结果,海平面每年上升3-4毫米,而渤海湾地区是地质沉降区,每年沉降4毫米,合计影响8毫米。天津市主平面海拔为3.3米,在400年左右的时间里,将会降到海平面以下。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结果,都要求黄河泥沙不能简单地排入渤海。最理想的结果是通过下游两岸的引黄灌溉,把泥沙相对均匀地留在海河平原上,保留黄河在历史时期的造陆功能。实际上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后,黄河下游的防洪就已经提高到千年一遇。若考虑到三门峡水库巨大的超蓄库容,黄河下游已经不存在真正的洪水威胁问题,这样黄河河床的“悬河”状态已经是有利无害了,是较为理想的灌溉输水渠道。
二、中线工程的调蓄能力问题
调蓄能力分多年调蓄能力问题和微观调蓄能力问题两个方面。微观调节能力据个别专家的要求而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城市用水的日变化问题,实际上这是把城市供水的调节能力问题,位移到中线的输水渠道上来。
1、多年调蓄问题
根据海河流域1927-1997年70年水文资料系列,有11年汉江枯水年与北方遭遇,无水或者可调水量很少,工程无法发挥效益,这一问题被称为多年调蓄能力问题。中线工程年调水量为130-150亿立方米,考虑到北方常常有连续枯水年(如黄河有曾经连续11年的枯水年),具备多年调蓄能力所需要的兴利库容,即使从低考虑也需要500亿立方米以上。
中线工程沿线除了三门峡地区以外,并没有合适的非平原水库库址,而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为了防止泥沙淤积,必须按照“蓄清排混”方式运用,不能与中线工程联合使用。唯一的选择只有兴建平原水库。在沿途的半干旱地区建设的平原水库,其兴利库容达到500亿立方米以上,这样大的水库其水量损失也必定极为可观(包括蒸发和渗漏),可能达到每年损失70-100亿立方米的数目甚至更多,这对于中线工程所调水量而言,损失比例高达50%以上,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实际上在水利部三条线路中,东线工程一样没有多年调蓄能力,虽然从地图上看,东线工程沿途经过几个大湖,南四湖和洪泽湖加高邮湖的湖面面积虽然有4200平方公里,但是容积合计仅为63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库容的1/5。东线所具有的调蓄能力是因为从长江抽水所带来的,因为长江径流量与调水量相比具有“多年调蓄能力”。只有西线工程因为经过黄河上游梯级大水库群的调节,能够具备多年调蓄能力。
从中线工程沿途的地理条件看,使用水库进行多年调节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没有现实的可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假问题”。
而中线如果要解决多年调节问题,保证中线工程在枯水年一样发挥作用,那么调水线路必须延伸到长江。三峡坝址多年径流量4384亿立方米(1951-1983年数据),相对中线调水量而言,也是具有“多年调蓄能力”的。
2、三峡电厂的弃水压力
三峡电厂要避免在以后的发电中被强制弃水,也必须解决主汛期的调峰问题,否则乌江渡水电站弃水调峰的局面一定会在三峡重演,估计三峡弃水损失电量需要达到100-200亿度以上,才能有效缓解电网的调峰压力。
目前葛洲坝电厂“大容量径流发电”,就已经给华中电网调峰带来很大的困难,三峡建成后在汛期满负荷发电一样将会给华中、华东、华北三大电网带来同样的困难,因为若考虑优先利用水能发电,三大电网中需要比现在多出3000万千瓦左右的火电机组,在电网低谷时段带50%负荷运转。由于三大电网都处在同一时区,在早上负荷快速增长时间相同,电网中火电机组爬坡慢,进口燃煤机组加减负荷速率小于2.5%/分,国产燃煤机组则小于3%/分,均无法适应负荷的快速增减。
作为一个选择结果,要么是电网拉闸甩负荷,要么是三峡少发电多弃水缓解调峰压力。在用户对电网供电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三峡弃水肯定是一个当然的选择。
如果不兴建与调水工程相配合的补水工程,并根据电网运行情况进行抽水调峰和反季节性水电调蓄,水电站弃水损失巨大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全水电行业的共同问题。因为中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降雨量集中,多数河流常年径流量的50%左右,集中在主汛期三个月内,所以水电站丰枯季节出力差大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主汛期往往满负荷发电还要弃水,而在枯水季节则只能部分开机。
根据《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第五卷》的资料,从1995-1997年水电站运行情况看,各条江河的水电站弃水损失均很大,最小的是长江葛洲坝弃水比例23%,其余大渡河龚嘴、沅水五强溪、乌江的乌江渡、澜沧江的漫湾各水电站弃水比例均在50-80%之间,最大的是红水河上的岩滩弃水比例高达91%,雅砻江二滩更是超过了100%。如果不把西线工程改成在汛期的纯抽水工程,在丰水期吸纳弃水生产的电量提水入黄,则囿于水电的季节性太强的特点,弃水问题始终没有圆满的解决方案。
3、中线工程和三峡的配合效益
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在支流香溪回水区建设提水梯级,把库水提高400到600米,在相应高程修建输水渠道,穿过神农架进入堵河。此种方式可以把调水和调峰填谷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补水丹江口实现江水北调,而且通过结合调峰填谷运行方式,可以实现部分三峡电量上网效益的倍增。
根据日本大河内抽水蓄能机组运行参数,在提水400米高程的情况下,装机4-7台,填谷容量为136-238万千瓦,在夜间电网用电低谷时段抽水10小时,年抽水量为51-90亿立方米;
根据浙江天荒坪机组运行参数匡算,在提水600米高程的情况下,装机7-10台,填谷容量为235-336万千瓦,在夜间抽10小时,年抽水量为54-77亿立方米。如果在汛期三个月里24小时运行抽水机组,则每年又可以多抽水30亿立方米左右。
这些水量在堵河的梯级水库中,储存到白天用电高峰时段放水发电,就能够实现电网调峰功能。所调水量相当于三峡水库活动库容的25%-40%,如果考虑把丰水期5个月排除在外,则仅仅相当于三峡水库活动库容的15%-25%。
在中线南水北调方案中,如果实施以上补水方法,在不加高丹江口大坝的情况之下,即可实现年调水130-150亿立方米的中方案,而且基本上能够摆脱汉江和北方枯水年重合的问题,大大提高工程水源的保证性。在非汛期也不减少丹江口水库的下泄水量,汉江整治目标就更容易实现,投资也能够节省许多,原来规划的“引江济汉”将不再需要。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建议,在实施分时电价下,高峰和低谷用电价格在现有基础上,各上浮和下浮50%,峰谷电价相差3倍。在竞价上网实现以后,上网电价也会按同一方式变动,考虑1/3的电量损失(普通抽水蓄能电厂损失1/4电量),三峡相应电量上网效益还可以提高一倍,估计最终增加三峡工程总效益5个百分点。
堵河流域水能可开发量为115万千瓦,目前堵河下游已经建有黄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尚有机组扩建计划。在规划中还有竹山县境内的潘口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123米,装机容量51万千瓦。
为配合三峡电量的填谷和调峰,黄龙滩水电站应考虑扩建规模达到50万千瓦,潘口水电站应建设成调峰电站,(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装机容量选择在150万千瓦左右。并在潘口上游合适地点建设几个调峰梯级,以充分利用水头,发挥三峡电力的上网效益。而堵河的各个梯级则全部改扩建成调峰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00-350万千瓦,成为华中电网的主力调峰电厂群。
该工程估计总投资在300亿元左右。
由于工程对中线南水北调水源保证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国家应该考虑从南水北调建设资金中拨付150亿元的资金,支持此一工程快速上马。这一部分资金不参加工程的直接收益分配,由南水北调的管理机构在用水方面取得适当补偿。
由于本工程对三峡工程投资的增效作用巨大,估计达到三峡产值的10-15%,所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应该投入部分资金,金额为1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三峡工程总投资的5%。三峡总公司参加梯级的管理和上网电量收入的分配,调水量所发电量的效益原则上由三峡公司享有,抽水电量也由三峡总公司无偿提供。
这种联合方式不仅可以使三峡在主汛期减少弃水压力,而且能够使三峡电厂在电网发挥支撑作用,可以常年保持700-1000万千瓦容量进行负荷跟踪、调频、调峰和调相,三峡水库库容巨大,作为电网的备用电源也极为理想。作为一个替代投资效果,在电网保持同等供电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少建10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节省投资300-350亿元。
4、中线工程分期建议
中线工程可以考虑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丹江口水库不加高,丹江口水库出口按8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建成主输水渠道,考虑后期扩建规模一次建成,并建设从长江三峡补水丹江口的调蓄工程(包括抽水站、输水渠道和堵河梯级电站)。第二期再考虑加高丹江口大坝。
在北方缺水情况进一步发展和长江上游大水库群建成后,再考虑扩建补水工程规模,使调水量提高到200亿立方米以上。
三、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技术和经济限制
1、西线工程的三大限制
西线工程在取水口附近的取水比例过高,虽然当地人烟稀少具有可行性,但是对自然水系终究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长江源头的生态,有急剧恶化的趋势,在做决策时也应该考虑这一新情况。
西线工程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施工,本来就具有困难。加上雅砻江隧道长达131公里,向通天河延伸的取水隧道更长达158公里,技术上目前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即使西线将来技术成熟可以实施,其投资经济性也非常差。估计需要投资超过3000亿元,最大调水量仅仅195亿立方米,而且又远离用水中心,属于一个向黄河补水的工程,其效益实现和中线相比,也有额外的困难。
2、西线工程规划思路必须调整
要克服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只要一个办法,就是配合水电的季节性调蓄,把西线改成纯抽水工程。在长江的主汛期从大渡河和雅砻江抽水入黄河,估计抽水量在300-400亿立方米之间;
同时在三峡电厂和金沙江梯级电厂外送实现全国大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在汛期吸纳2000亿度左右的水电能量用于提水;
在黄河上游拉加峡修建库容488亿立方米的调节水库,储蓄所提水量,在枯水期水电出力下降时放水发电,实现水电的反季节调蓄。
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考虑沿大渡河提水150亿立方米左右,依照原来西线工程大渡河线路的设计方案,开挖29公里隧道输水入黄河。第二期工程考虑沿雅砻江提水150-200亿立方米左右,比西线原来设计路线更高的高程上选择入黄路线,避开131公里长的隧道。
3、新西线方案对本流域发电的影响
西线调水以后和原来的规划相比,雅砻江和大渡河的各个梯级电站的发电量有增有减,一般上游梯级会有所减少,越到源头减少越多;
到下游各梯级就受影响越小,最后持平;
对长江干流梯级而言,则有正面意义。西线实施汛期抽水400亿立方米方案以后,总体而言,对长江流域各电站的出力影响有正有负,估计大体能够持平,或者有轻微不利影响,与西线调水量在黄河梯级的发电量相比,只相当于一个比较小的比例。而且黄河由于具有容量巨大的调节水库而且又没有航运问题,可以安排各梯级在电网高峰时段发电上网,其经济效益远非长江流域的汛期发电上网可比。
以大渡河年抽水量150亿立方米为例,大渡河梯级电站以龚嘴为界,龚嘴以上梯级发电量有所减少,龚嘴电站大致持平(1995-1997年,龚嘴电站弃水量在126-157亿立方米之间),龚嘴以下各个梯级发电会有相应增加。若大渡河汛期减少150亿立方米流量下泄,三峡水库防洪任务相应减轻,可以把防洪限制水位提高5-7米,每年汛期就可多发电35-65亿度。由于在主汛期长江流量平均超过30000立方米/秒,而葛洲坝电站发电引用流量只有17995立方米/秒,超过部分必须泄洪,流量大了葛洲坝下游水位会相应上升,机组出力受阻发电量反而会相应减少。三峡上游规划的小南海、朱杨溪和石硼,龚嘴下游的铜街子,都和葛洲坝电站同理,在西线调水后会相应增加发电量。
从目前情况看,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河段已建梯级合计可以利用落差609米,在建公伯峡利用落差103米。大渡河上只有龚嘴和铜街子两个梯级,下游长江干流上只有一个葛洲坝是低水头电站,即使三峡建成发电,能够利用的落差也仍然不足黄河上游的1/3。考虑到在向上游两岸供水之余,仍然有相当部分水量将通过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落差利用方面的差距就更大。
由于北方电网内水电比例低,电网对水电站投产的需求殷切,估计黄河流域水电的开发速度,还将进一步领先大渡河和长江干流,所以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西线大调水都是有利于增加上网水电总量的。而且在黄河梯级电站的水电上网效益,远高于在长江流域梯级电站在主汛期“大容量径流发电”上网的经济效益。考虑到其中相当一部分电量是弃水利用,在效益方面的差距就更加可观。
4、新西线工程的工程投资
新西线工程的投资比较浩大,估计在5000-6000亿元之间(不包含正常的梯级电站建设部分,仅指新增部分)。但是效益更加可观,仅仅是吸纳南方各条河流水电站的汛期弃水所生产的电量,用于提水入黄,最终就可以在黄河各个梯级上增加1500亿度以上的上网电量。就新西线工程的直接效益而言,应该不低于三峡投资的直接收益。此外,平衡南方水电的丰枯出力差和增加北方电网内的水电比例,对整个电网运行效益的提高的重要意义也不可低估;
再考虑到对水资源重新配置方面和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方面的巨大效益,工程的间接效益也决不会比三峡差。
从投资替代效果看,西线改成纯抽水工程后,可以吸纳相当部分汛期水电站高峰出力,四川水电外送规模就不必按照水电站最大出力建设,估计可以减少四川水电外送的建设规模4000万千瓦左右,比照三峡外送投资(总共592亿元)匡算,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省投资2300亿元左右。
新西线工程建议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实施大渡河抽水入黄工程,抽水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左右(其中一部分根据梯级发电安排为双向机组),吸纳汛期电量400亿度以上,抽水150亿立方米以上,投资估计在1500亿元左右。第二期实施雅砻江抽水工程,抽水量200亿立方米左右。
以大渡河流域为例,工程增加投资包括三大部分:
1)大渡河梯级大坝加高和黄河大水库兴建:原有规划梯级需要相互衔接,考虑约1000公里输水流程,需要40米落差;
考虑4个月利用时间,最大过水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过水断面最大为1500平方米;
输水深度8-10米,各个梯级衔接深度需要因此提高5米左右蓄水位,合计各个梯级总坝高需要平均加高8-10米左右。因此增加投资约500亿元左右。
2)输水隧道开挖和其他河道整治工程:29公里隧道,考虑利用时间8-10个月输水时间,并留有余地,比降1/1400左右,水流速度达到3-4米/秒,流量800立方米/秒,过水断面选择在250平方米,直径15-18米之间。估计投资300亿元。
3)在大渡河各个梯级加装抽水机组和配套输电线路:总容量2000万千瓦左右,在主汛期三个月内吸纳水电400-450亿度,抽水150亿立方米。投资估计在600亿人民币。
以上投资中不包含大渡河梯级水库的正常开发投资。
四、东线污染问题的战略内涵和解决难度
1、污染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在毛泽东时代的赶超战略,其发展道路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邓小平调整了这一发展思路,形成了“新赶超战略”,这一战略的发展思路是以工业国和四小龙发展道路为蓝本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新赶超战略”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标必须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让路,所以在工业和城市进步的同时,环境和资源紧张问题也同样突出。
珠江三角洲几乎没有一条干净的小河,但却是全国发展的榜样。环境被忽视被看作必须付出的代价的思路,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在“新赶超战略”中,局部利益比整体利益优先,短期利益在长远利益前面的思路也相当普遍,因为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力的压力太大,否则经济主体---企业和地区在买方市场上不容易赢得生存权和发展权。
2、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东线污染问题的难度与成本
东线的运营成本跟中线相比,倒是不成为一个问题;
实际上在中线调水量达到150亿立方米以后,丹江口水库损失的发电量已经接近40亿度,与东线的提水用电量相当。考虑到丹江口水库具有季节调蓄能力,发电可以在高峰时段上网,而东线可以尽量安排夜间电网低谷时段提水,则中线的经济损失至少要高出东线一倍。
但是东线的污染问题解决的成本和运营费用,要远远高出提水本身的费用数倍之多。沿途几十个城市和县城需要建立污水处理工厂,处理比例要达到100%,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在全国实现同等管理措施之前,东线沿途的工业和城市成本必定急剧上升竞争力必定下降,这对于地区发展前景而言,恐怕不是一般的难以操作。恐怕需要等待国家彻底放弃“新赶超战略”以后,东线沿途的治污问题才会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前景。
对于替代措施,大概只有把调水线路和自然水系隔离开来,这样的话相当于建设三条平行的大运河,中间的一条用于输水,两侧的渠道用于替代大运河的自然水系功能。其投资总额和对土地的浪费,大大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
五、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水利工程管理问题
1、新的灌溉技术推广问题
在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社会里,由于生产效率低下,财富积累困难,农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低成本运营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风险需要绝对避免,新的技术探索、采用和推广困难,否则足以产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的风险。
公有制能够在人均收入和生产率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通过增强共同财富的数量,提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快地突破“低成本运营方式”的限制,迅速推广新技术。七十年代农村曾经发生过比较有成效的新的耕作方式和新品种推广运动,成效比较显著,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当时公有制在农村占主导地位。
在农村实施“包产到户”以后,基本经济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这样的农业经济主体结构对推行新技术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种植粮食是唯一的选择,毕竟中国市场容量和需求也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必须为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劳动,只要大约10%的土地和城市郊区农民有幸为市场而生产。
在现有市场条件下,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低下,不仅缺乏投资能力,甚至没有运行和维护节水灌溉系统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大推广的前景不容乐观。今天国内许多专家热心于节水种植技术,枉顾市场是否具有接纳种植品种转换的容量,不考虑中国具体的市场条件和农村所有制条件,不考虑基本经济单位的技术接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至少是误导了舆论,也有可能最终误导国家决策。
2、水利工程投资评价和管理问题
许多人在谈到水利工程时,往往言必称“市场经济规律”、“良性循环”这样的词汇,实际上大谬不然。
实际上在工商业投资中,是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投资偿还能力”的,但是对于防汛和抗旱工程来说,贸然援引这样的条条框框是适得其反。对于社会上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的管理,其根本管理原则是大不相同的。
积极效益是指依投资而产生的收益,其特点是与投资的依存关系明确,而且收益集中易于管理,收益稳定管理成本也低,这种积极效益可以与投资挂钩。典型的工商企业投资就是这一类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其管理原则是以“效率中心”为第一原则的,微观机构的管理多数采用这一原则。
消极效益是指若不加管理就会产生损失的类型,避免损失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收益。这种消极效益的特点在于:不是明确和稳定发生的,而是具有概率发生特质;
并且利益分散,管理困难而且管理成本高昂,收益很难与投资挂钩。典型的如防洪和抗旱工程投资,其管理原则是以利益输送和成本分摊为特点,宏观和战略管理原则与此接近。
一般而言,消极效益多依自然状态变化而产生,在生存空间广阔或者市场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放弃和回避特定自然不利条件的方式,变消极效益管理为积极效益管理,若无回旋余地则必须加以管理。
对于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不能使用同一原则管理。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央输水工程在建成以后,试图以积极效益的管理原则进行管理,要求工程具有经济自持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结果导致工程输水能力长期大部分闲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就是这样一个反面范例。而以色列的输水工程成效显著,是因为以色列农业人口不到10%,而且接近欧洲市场,农业可以放弃低效率的粮食种植,而改成出口花卉和蔬菜为主要品种,单位面积的产值大幅度提高以后,对输水成本(目前以色列每公顷水费支出为360-840美元)的承受能力大幅提高,实质上是已经化消极效益为积极效益,所以其输水系统反而具有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此同理,我国对工业和城市供水,应该是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的。
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其受益范围广泛,分散在千家万户,对这样的效益实现管理和集中,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管理成本太高不能忍受。轻率地援用这样规律并试图建立起什么“良性循环”,已经为我国的现实所反证是不能成功的。改革后对水利工程进行“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不仅未能导致良性循环,而且使得水利管理机关精力分散,不能完成正常的管理职责。并且由于收费成本居高不下,收费不仅没有导致工程效益上升,反而使得水利维护管理机构和人员也大量被裁减和转移岗位,导致工程普遍出现年久失修失去工程设计能力。2000年的大旱使得湖北农业损失惨重,就是改革以后水利工程大量失修的结果。笔者老家是白莲河水库的受益区,自从水利部门开始以效率为中心的改革后,逐渐地就没有渠道来水帮助抗旱了。
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2155年间,据记载中国共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1970年代,我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000万亩,到90年代增加到36500万亩,翻了一番多。除了近20年来,我国气候呈现明显的“南涝北旱”,水旱灾害进一步加重的自然因素之外;
恐怕也有不少是因为八十年代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后,水利设施失修和缺乏有效管理,不能发挥正常效益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客观上要求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关来管理和推动水利事业,以应付严重的水旱灾害。看一看我们的水利部门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巨大”成就,是不能说为此是尽了全力的。水利部门的人员配置和精力,可以说是主要没有放在水利事业上的,下面给出的一组数据,来自《水利辉煌五十年》一书,很能够说明水利部门的目标,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认识的不协调之处。
自1992年起历时5年对全国水利系统进行了清产核资,全国共有水利资产3173亿元,净值2673亿元。其中:水库资产754亿元,灌区资产442亿元,堤防闸坝466亿元,排灌站110亿元,水电站386亿元,土地估价98亿元,其他917亿元。在资产比例分布上,由于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与我国的水旱灾害严重局面还算是相称的。但是在水利部门的人为努力方面,恐怕就不能这么说了。1997年,水利经济总收入1233.3亿元,实现利润91.9亿元,缴纳税金62亿元;
其中供水收入仅仅115.5亿元。1998年,31000个地方工程管理单位和乡镇水利站共组织收入192.6亿元,其中供水68亿元,多种经营98.1亿元,地方600余个水利企事业单位经营收入364亿元。在管理上,收费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而在工程管理方面所下的工夫明显不够。
3、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意义认识
目前,我国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川东川北山地、云贵高原至湛江一线,是五个最容易受旱的地区,每年大约70%的农田受旱面积集中在上述地区。其中松辽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旱情,与天然雨水补给不足而人口和工农业密集有关,是资源性缺水,必须从外流域调水来解决。而山地和云贵高原缺水,与雨水补给的季节性有关,而山地进行工程拦蓄困难,是工程性缺水。而黄土高原的缺水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即使大西线兴建,恐怕也会由于地形地貌方面的不利条件,导致综合治理和利用的成本过高而放弃,比较可能的方法是退耕配合泥沙拦蓄加上地表治理。
在目前每年农业受旱面积中,大约一半的面积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历史曾经延续近800年的南粮北运,就主要是因为黄淮海平原的农业条件恶化所致。在毛泽东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条件,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运局面。这对中华民族抵御饥荒的能力提高和增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考虑到中国仍然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温饱水平线上,如果中国再遭遇1959-1962年那样的大旱灾,粮食减产30%的话,相当于减少粮食产量15000吨,即使穷尽一切救济手段,仍然可能有3-5亿人口面临生存威胁。而且从目前世界粮食市场的储备量贸易量来看,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实质帮助的,1995年中国比前一年多进口了1000万吨粮食,就导致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飞涨,而1996年,世界粮食丰收,总生产量大于消费量也仅仅2700万吨。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益区,就是我国农业受旱面积最集中的区域,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以后,在特大旱灾年,所调水量可以多向农业分配,以增加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如果不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又将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没有任何回旋和选择余地。
最近二十年来,我国气候呈现明显的“南涝北旱”,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因为自然的循环,还是另一次不可逆转的气候变迁。最近2000年的历史上,曾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南宋末年,出现过两次气候“变干变冷”事件,淮河一线的凤阳就是在第二次气候变迁后成为“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区。而且由于北方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挤占了农业灌溉用水,所以粮食安全问题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粮食是多了的乐观情绪,具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1958年的粮食大丰收就滋长过同样的乐观情绪,而自然灾害的到来,每一次都是突如其来,从来不预先给人们打招呼。但愿2000年的大旱,能够让人们从乐观的迷梦中猛醒,为了未来和我们子孙后代不再有“三年困难时期”,提前作出适当安排。正是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南水北调的供水保证性也有着额外的“高要求”,中线工程应该而且必须延伸到长江三峡水库取水。
注1:《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283页。
注2:《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二版,127页。
注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49-65页。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