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文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短板】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城市在生长。一份新近数据表明,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总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30年,全球人口中的60%以上将生活在城市中,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居民数量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由此,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有关特大城市或城市群如何冲破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协调和分工机制,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等问题的议论不绝于耳。笔者认为,在探讨长三角区域融合的发展模式时,必须看到文化是其整体发展中的短板。
我们不妨先寻根溯源。法国巴黎大学政治学院的地理学教授让?戈特曼(Jean Gottmann)早在1957年7月在英国克拉克大学编辑出版的杂志《经济地理学》第33卷第3期上,就发表了论文《东北海岸的都市化或城市群》。戈特曼根据美国1950年人口统计数据,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并最先讨论了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Megal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大城市,原意中并无城市群的意思。戈特曼用这个词概括了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个大都市为中心地带,并囊括了40多个中小城市的超大型城市群,这一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在这一面积只占美国国土不到1.5%的城市群中,集中了美国20%的人口,当时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在戈特曼之后,城市群这个词突破了专指美国东北沿海城市连绵带的原意,而扩展为城市区域的概念,这些城市区域往往是由许多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且可近似于看作一个独立的城市组合体。
在全球版图上,21世纪新崛起的城市群中,以上海为中心城市,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西翼发展轴,以上海-杭州-绍兴-宁波为南翼发展轴而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格外引入瞩目。长江三角洲这15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都市化程度等方面,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有着相当的差距,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方面,两者却有一定的可比性。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这两个比重明显要小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但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却非常相似,2007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21.6%,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4.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占全国的49.9%。长三角经济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2007年中国产业地图系列《中国长三角产业地图2006-2007》已经把长三角城市群看作是迅速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而其他五大世界城市群则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也许有机会跻身世界主流城市群的机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从文化认同与文化活力的角度看,无论是长三角城市群,还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上海,要与上述世界主流城市群比肩,还有着相当艰难和漫长的道路要走。
美国学者沙朗?佐京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一词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严格的精英式的定义,文化为几乎所有的服务业提供了象征、模式与意义。文化已经世俗化为代表任何不生产钢铁、汽车或计算机这样的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的抽象名词,甚至诱使人们购买某一商品的任何企图也都成了文化产业。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产生象征的系统,已经与城市的生产体系里的资本与身份交织在一起。因此,文化是使得一座城市在吸引商机与企业精英上赢得了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竞争优势。文化不仅促成了名牌产品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而且具有带动生产其他商品的可能性。城市不仅是文化产业的所在地,也是文化在视觉上的全部体现。城市的视觉形象再现、城市形象的营销、城市空间的组织规划,城市公共文化的塑造,都突现了文化的作用,以及控制文化生产的权力关系。
回到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问题上来看,当我们有可能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时,文化才有可能不再是城市隐没的纬度,它促使我们思考: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各不相同的、多层次的文化是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些多样化的文化是否塑造了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公共文化?当城市或城市群被当作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表现对象时,当我们在为吸引更富裕的人而提升城市档次时,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是否有可能同时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其间?当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仅仅停留在欣赏异国风情或文化消费层面时,文化多样性是否会因为缺乏购买力而无法分享?当文化机构仍然有可能产生社会区分的标志时,作为文化对象的城市是否有可能更容易使人接近?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城市群 短板 文化 文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短板 长三角汽车文化城 长三角世界文化遗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