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就吃得有人味】有人吃过沉香十七味吗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有一类美食书很容易让人反感。比如美国所谓的“饮食文学教母”费雪,在形容一样食物美味时曾说:“可惜我没有小小的味蕾,一直长到胃的底部。”既然如此,何不将食物放到嘴里,咀嚼过后就吐出来?还不致白占胃部空间,尽可无止境地享受味蕾之乐。我个人实在不喜欢“味蕾派”的矫揉造作。
食物这种东西,并不只关乎味觉,一样食物之所以好吃,还和温度、气味、获得的难易程度有关,还很可能是环境、当时的心情、同桌的人所致,决不是味蕾不味蕾这么简单。况且,味觉这个东西,简直跟梦境、性爱一样,太私人化了,很难跟他人达成共识吧。
日本的美食就偏爱走“人情味”路线。比如这本《食桌情景》,封底的推荐语写道:“如果舌尖与食物的相遇,产生令人幸福的滋味,那么每一篇故事背后的人情,就是料理本身的灵魂。”不免让人想起漫画和同名日剧《将太的寿司》来。一脉相承的温情主义,稍嫌陈腐老套,仿佛要给人吃的不是什么美食,而是催泪弹或催情药,但同时又自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莞尔的恳切。或者不如改说“人味”,那就对了吧。
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池波正太郎,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内容只有每日三餐吃了些什么,其他事情几乎没有提及。他爱吃到一种境界。但他在写种种美食的时候,并不着力于渲染这类食物的精神或灵魂。他热爱美食,种种饕客的行径,就像海豚喜欢在海面翻腾、土拨鼠喜欢钻地一样自然而然,无法遏制。
这热爱有遗传。他母亲年轻过苦日子时,时不时要跑出去,独自享用喜欢的寿司,日后池波质问她,为什么不带两个儿子一起去?母亲振振有词:她要一个人养活一个家,没有好吃的寿司,她可撑不下去。过年的时候,池波总会这样说:“我也会更加努力,让你们天天都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母亲的回应则是“笑着露出垂涎三尺的模样”,仿佛吃好吃的东西是这对母子的使命。
池波25岁时,有一次和好友去一个叫兴津的海边小镇。他们吃着当地名产“安倍川饼”的时候,有一段对话,以下是池波所说的:
“明天要做什么?……越过萨陲棱线从由比到沼津、三岛……要是那边没什么有趣的地方的话,我们就去小田园的‘达摩食堂’,吃好吃的海鲜当下酒菜吧!如何?还是干脆到箱根的汤本去吃初花荞麦面算了?……要是时间够的话就去横滨的‘新乐园’住一晚,尝尝他们的特级马丁尼吧?”
惹得好友连连说道:“我真是败给你了,败给你了。”
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去旅行,都必须有好吃的食物,这就是池波的宗旨。
所幸,日本随处都有能吃到美食的地方,按池波先生的话来说,“这些店的存在就是件振奋人心的事”。甚至连偏僻小城的旅馆也能做出有家的气氛的美味来。秋田县的大曲市,在一家当地旅馆,负责看管柜台的老人甚至连顺利地将来电转至各个房间都做不到,旅馆却能做出非常美味的芋头火锅。做法是,在大陶锅里,装上满满的鲜嫩鸡肉、芋头、大葱、芹菜,一起炖煮。
就连温泉旅馆,都可以吃到好吃的山菜料理,或鲤鱼料理,甚至一块普通的炸猪排都让人遐想无比。池波听朋友推荐,试了一种新吃法:将蚝油酱淋上炸猪排,放上一晚,在夜晚的寒气中,猪排的脂肪和面衣会慢慢融化,第二天配上热腾腾的白饭吃,结果自然非常美味。
听上去简单,但如果你真正吃过日本私人经营的道地小饭馆(一定不要连锁餐厅),你就会知道所谓料理者的用心是什么,即使你并不是日本人,也能从那些陌生的食物中,深深地体会所谓家的味道是什么意思。即使是那些街边野食,比如说池波儿时吃过的路边摊“太鼓烧”或者“甜甜圈薄片”这种东西,你都会觉得,也太有滋有味了吧。
日本有很多冷食,周作人讨论过这件事,以江南人的脾胃来说倒很适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最早去日本的中国人,更要嫌日本食物的清淡和枯寒。
但是,在池波正太郎的书里,无论他吃冷食热食,喝冷酒热酒,即使是冰镇荞麦面这种简单的食物,我总能感觉到食桌上蒸腾的热气。有时候他一顿饭的菜单长得实在惊人,他也常常吃到肚子“撑得不行了”。但这种热气腾腾的生命力才是美食真正传达的信息吧。当你看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怀着一副无敌的胃口,用一种“老子可要捞个够本”的吃法,品尝任何一种美食,过后心满意足,应该没有办法不感到欢喜吧。
相关热词搜索:人味 吃得 要吃 要吃 就吃得有人味 吃味 吃六味地黄丸能喝酒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