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桃花源_杨键的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可以把我们的心找回来、立起来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不是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经济明星 杨键生于1967年。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当了十多年工人。出版诗集《暮晚》(2003)、《古桥头》(2007),并因后者荣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诗人。
车子一个踉跄,停在丁字路口。马鞍山快到了。
一车人从瞌睡中醒来,向前方张望。前方,扬起又落下的尘土上面,立着一个酒家,名叫“成事园”。它的左边,是一排刚砌的楼房,外围还搭着脚手架。再往左,是残垣断壁。远处,天空是亮灰色的,三支烟囱正往遮住了阳光的天幕上吐着更灰一些的烟。
诗人杨键的家就在这块巨大灰布下面的一片老式新村里。他的院门上有绿叶探出头来,门上有副楹联:“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一推门,小院里的各种绿扑面而来。
爬山虎是这座不足50平米房舍的豪华幕墙。一只旧书橱装满了旧书,立在门外的墙角里,一双布鞋倚在窗台上晒太阳。室内干净得一丝不苟。
1924年10月14日,辜鸿铭在日本大东文化协会演讲时,说中国人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当从三方面努力:清心寡欲,谦恭礼让,朴素生活。杨键是辜老先生的隔代知音以及这三条的实践者。
杨键把刚买的草莓洗干净,一盘待客,又用小碗盛了些端到母亲跟前。母亲正坐在八仙椅上看电视里的戏曲,音量开到无声。杨键说,母亲只认得儿子们的名字和“阿弥陀佛”4个字。
母子俩都信佛,供一佛龛于内室,早晚颂经;杨键吃素已有17年。书橱顶上有块刻着“和为贵”的木匾,墙上挂着一把古琴。从印刷品复印来的孔子的画像、老子的画像、唐代长安城图等等,散落在他的卧室兼书房、客厅兼餐厅里。墙上的画都是长卷样式的挂历,有罗聘的《驯雀图》和谢灵运的《梅》。那些古朴的,带着泥土色的陶罐是从地摊上买来的,不超过30元,里面插几枝枯梅。
他至少有两套谈吐及思维:一套在独处或者“语境相符”时启用。在这座江南的钢铁城市里,没有几个人跟他谈文学或者艺术。然而一旦开启,“心性”、“觉照”、“戒慎”、“性命”这些词语会缓缓流出来;另一套,用来处理日常生活,用来跟菜场里的师傅打招呼,用来跟母亲说“你在家当心哦,我出去散步了”。
穿过一个黄沙漫漫的大工地,杨键开始上花果山散步。它其实是座低矮的土丘,但20多年来,对杨键非常重要。“至少是一个山的形象。”他说。
山路上躺着一串串小白花,他指着说:“槐花。我们小时候一串串捋下来放到嘴里,甜的。”他迷恋这个地方,可以坐在树底下看书,看太阳下山,可以凝神某处,“精研我的存在”。
他常散步的另一处是慈湖河。河水已呈铜锈色。对岸有家铸造厂,上下游有许多座工厂。他诉说着这条河的苦楚,忽然指向河面:“野鸭子,两只!”然后,和善地取笑“无可环绕”的城市人:“古人依山傍水,有一个中心可以环绕。现在的人,围着客厅转一转,要么围着卧室转一转。”
街上的梧桐已开始飘絮,他吸进一些,嗓子发痒。他不满意这种只能遮荫的“平民树”,认为路边应该种银杏和香樟,那才符合中国式的美。
在他静静勾画着某些悠远图景时,我注意到街头水果摊上,一脸和善的摊主接过一张50元钞票,在阳光下展开照一照;一脸和善的买苹果姑娘接过找钱,将其中一张20元在阳光下展开,照一照,提上苹果走了。
我们在路上遇到轰隆隆穿过城市的列车。女司机说,这是从南山矿发往马钢的列车,一天8趟,车上的金矿粉已涨到7、8角钱1斤;从她记事起,那个矿就在开采,现在已经快被挖空了;而这一带,因为开矿挣到几千万身家的人,多得很。
我通过一根芦苇活了下来
――对话杨键
本刊记者李宗陶发自马鞍山
诗人是保护民族语言的人
人物周刊:你平常体会到的诗意是怎样的?
杨键:黄昏时泥土的潮气就是一种很有诗意的存在。一口面缸里的一捆绳子也很有诗意,还有倒在田里的老柳树,已经枯了,我觉得它也是很有诗意的,因为它就像一条死去的龙。诗意这东西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它来了又走了,是瞬间发生的。
人物周刊:在你的诗歌里面,道德不只是一套法则,而是一种感情――对他人、对一切受难生灵的同情。在这个很容易冷淡而麻木的时代,你怎样保有同情的能力?
杨键:本质上,万物都是一体的,是不分你我的。但一个人要做到这样,做到爱、慈悲,不是那么容易。哪怕在家庭中,对自己的母亲、兄弟,都是很难做到的。大部分人无暇顾及身边人的存在,干扰最重的还是一个“我”。
人物周刊:韩东说你的写作不是以文学为目的。那你为什么写作?
杨键:中国有一个“载道”的文学传统。《诗经》表面上在写日常生活,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目的是“载道”,朱熹在注解《诗经》时也往“道”上引。文学肯定不是目的,文学就是载道。但这个时代已经厌倦道了,背离道了,而道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生努力的核心,是他们一生的价值体现。他们的努力,是中国文明几千年不坠的原因。只是到了现代,士大夫这个词才被换成了狭窄的知识分子。我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称呼,中国本来没有“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它不再有担当道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现在主要变成做学术了,学术大多只有知识,没有行,这是现代学术的最大弊病。
人物周刊:那么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个诗人能做些什么呢?
杨键:诗人是对精神世界特别敏感的一群人。一个时代,如果诗人地位较高,那它坏不到哪里去;如果诗人都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状态,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时代。历史上的诗人,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他们在所处的时代地位都比较高。这个时代,诗人全面退下来。除了自我,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已经没有皈依。经历了20世纪的政治变革与经济改革,我们的母语已经十分疲惫,十分贫瘠,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诗人从来就是保护和救活民族语言的人,在此时代也不例外。
人物周刊:如果有人反驳,说这是从对外部世界转向对内心世界的观照呢?
杨键:我看不出现代诗歌观照内心的迹象。观照内心的困惑,你必须有一个清醒的东西,不能以困惑观照困惑,这样没有出路,出来的东西依旧是混乱不堪、模糊不清,只会对他人有害处。
人物周刊:你觉得20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杨键:个人思想代替了圣贤思想。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五四”对传统的颠覆?
杨键:“五四”运动把所有传统的东西冠以“封建主义”的恶名,盖棺定论,一律打倒,这显然是有问题的,造成我们认识上的许多偏差,今天在我们身上就起作用了。
“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自我”蹦出来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是不重要的,儒家精神的美妙就在于他是讲究“无我”的。一直到晚清甚至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自我都不是那么突?。“自我”是一个西方概念,进入中国人的心灵之后,种种痛苦、困惑,随之而来。
人物周刊:难道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无价值的?
杨键:“五四”时代的“我”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这个时代的“我”主要是物欲之“我”,有何价值可言呢?我们的“自我”,一定要放到一个大的共同体里,才有价值。共同体之外的我没有什么价值。
伟大的时代
是本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时代
人物周刊:在你的诗集《暮晚》、《古桥头》里,可以读出很强的“回到中国传统”的指向。你希望回到传统的哪些部分?
杨键:中国传统精义就是儒、释、道三家。本来我们中国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受儒家教育,它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我们这几代没这个福气了。儒家主要讲五伦关系,讲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就是因为把这些关系完全忽略掉了,所以现在父子、兄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处在崩溃的边缘,首当其冲就是夫妻关系。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法乎自然。它不认为人要去做自然之主,而是要去随顺自然,去效法它,自然是人的老师,而且是至上的老师,然后在其中成就自己的生活和性命。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把自然看作隶属于人的东西,人最大。过去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文学、山水画、哲学思想,几乎都是在法乎自然的思想下逐步成长起来,但到20世纪出现严重危机,然后就是今天的局面。
佛教思想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它的珍宝就更多了。只说其中一点,因果,就是善恶有报的思想,这在20世纪也被完全泯灭了。所以现代人什么都敢做,对善恶也搞不清楚了。这是一个为所欲为的时代。民国时,有人问印光大师,何以救国?印光大师答,“因果”两字可以救国。善恶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转换,恶发展到极限,它会回头,因为为恶会有报应,这种报应会带来教育的价值。我们现在自然被毁坏、人伦关系被毁坏,所以回过头来寻找资源。
人物周刊:人的本性一定是善的吗?
杨键:“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思想的立足点,所以孔子才会周游列国,才会在后期做一个教育家。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时代人才辈出,跟儒家讲的“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成尧舜”,释家讲的“人人皆可以成佛”都是有关系的。这两家为什么在中国能融为一体,因为它们在思想观念上是一致的。遗憾的是,这种深刻的平等思想已经退出舞台,这是一个人的本性被遮蔽,而人的习性大显身手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都是本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恶,也就是习性得到最好控制的时代。
人物周刊:你对进步怎么看?
杨键:张之洞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体”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进步的,是跨越时空的,但是“体”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血肉模糊,谁还关心这个呢?有些东西是永不进步的,比如五伦关系,比如法乎自然,比如因果,我们所谓的进步都是对这些永恒常在的规律的背叛,进步在今天带来的只是它们的危机。我们进步了什么呢?我们的所谓富裕只是因过度开采资源、伤害自然而来,它会迅速失去,而且会有报应。现在的许多进步,你仔细分辨,它根本不是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有时甚至是一种罪孽。像一些保健品,弄点糖水,成本大概七八块钱,卖一百多块钱一盒,广告铺天盖地,敦促大家过年提几盒走亲访友,他这样积累起来的所谓财富,所谓资本是会失去的。现在一些大国的领导人就像一个个大公司的大老板,像甘地那样全力以赴与自己的民族精华融为一体的人不多见了。甘地就是一个不进步的人。
人物周刊:你反复强调平衡。但平衡是复杂的、困难的。有人认为砍掉树木、占用耕地建起一个现代化工厂带来的福祉比顺应自然来得多。
杨键:那是鼠目寸光。中国古代不是这样的,中国的自然风貌几千年都保持得比较好,因为人们始终恪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现在,才几十年,中国的森林、河流、土地,摧毁得多么快。我们昨天去看的那条河,如果天下河水都是那个颜色,人该怎么活下去呢?
经济并非万能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童心?
杨键:童心与成人的智慧并存才好,光有童心没有成人的智慧不行,光有成人的智慧没有童心也不行,汉代书法就是童心与成人智慧的并存,清代金农的书法、绘画都是,晚明李贽虽标榜童心,却并非如此。
人物周刊:中国古典文学里真的没有紧张感么?通常认为,焦虑、紧张感属于西方。
杨键:我不同意。从屈原的《离骚》、《天问》开始就有紧张;《诗经》里女孩子在水边等待情郎,内心也绝对是紧张的,她的心是怦怦乱跳的;明末清初那些士大夫最后出家,内心的紧张和焦虑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周作人也不是一味恬淡从容,他在写女儿去世的那篇文章里,紧张感多么强。焦虑并不专属于西方。
人物周刊:你怎么消解焦虑?
杨键:我已经越来越安于现状,在现状里安下心来,并且有所发现,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
人物周刊:你这样的存在方式很少见。
杨键:有点像小时候看的战争片里,一个人躲到池塘底下,用根芦苇伸出水面透气。大家不知道我存在,以为是根芦苇呢,我就是通过这样的一根芦苇活了下来。
人物周刊:中国目前最需要什么?
杨键:先贤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夜就是没有心了,是心死的意思。这是一个心死的时代。仲尼是来救心,是来立心的。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可以把我们的心找回来、立起来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不是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经济明星。
人物周刊:也不是纯然的经济?
杨键:很久以来我们以为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能吗?经济并非万能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