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刀 叔侄乐队闹江湖:乔小刀和赵雷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九年前,乔木楠还是东北矿区里一个懵懂的婴儿,她刚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九年前,乔小刀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晚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
  九年后,乔小刀是设计师,乔木楠是学习委员。唱歌不过是业余的事情,这两个人却DIY,开始搞起了“音乐”。
  2007年7月12日晚,北京星光现场,1000人拥挤在不大的会场中。这是乐队“大乔小乔”的专辑首发式。32岁的乔小刀,带着一个9岁的小女孩子在北京唱歌,有拐卖幼女的嫌疑。小女孩穿着粉嘟嘟的花裙子,侃着细细小辫子,鼓鼓的脸,奶声奶气的,还有些跑调了。有时候,乔小刀也有些跑调了。正是这跑调的叔侄俩,也没怎么正经学过物理学,最近却出了张专辑《消失的光年》。居然还有些火了。
  消失的光年,多么伤感的、怀旧的词儿!简单的旋律,编配,制作,一个大男人无心的吟唱和一个小女孩天真的童声。看起来,这是多么幸福的好事儿,这是多么甜蜜的叔侄俩啊!事实也是如此。只是那些艰涩的时光,就这样飕飕地一溜小跑,就跑过去了。
  
  “破烂艺术家”
  
  乔小刀出生于山东,一两岁时,父母就带着他去了东北,家贫,住在小小的、昏暗的土坯房里。乔小刀自幼跟着父亲捡砖头,这是绝好的手艺,安得广厦千万间,乔家十三间土坯房,几乎由父亲一手建构。如果说后来乔小刀有什么家学传承,那大慨来自他的父亲:他继承了捡破烂的“光荣传统”,学会了通过“捡破烂”,来翻新搞设计,比如他时常和朋友在村子里骑自行车,骑着骑着就忽然不见了,原来他扔了自行车在一边,蹲在地上琢磨着“这个东西”要不要捡回家去。因此,他被朋友们戏称为“破烂艺术家”。他日后得以丰衣足食,光耀门楣,多少也得益于这样的一门“手艺”。这是后话。
  
  话说这乔小刀,少年时代并不十分愉快。个子又黑又小,书只念到初二就辍学了。“没什么朋友,也没有学历,在家吃白饭。”那时候,乔小刀最害怕吃饭,父母黑着脸,“嘭”一声把碗按在他面前。乔小刀就绝望地想,自己真是没用,还不如死了算了。他只能对自己的小屋子做他的“设计”,让石头变成蓝色,用泥巴做兵马俑,在门外搭建一个秋千,诸如此类,“墙角旮旯都充满了我的设计”。并命名为“一草堂”,对外开放,供村民参观,藉此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而他如果要学习缝纫机,要趁父母外出才能偷偷用上一个小时。17岁,他和许多来自小地方的青年人一样,打台球,打电子游戏,往往对父母有着不可思议的惧怕心理,自卑,内向,寡言。
  1998年,乔小刀来到北京,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北京充满了这样的北漂们。他是一名电焊工,焊5厘米粗的钢筋,不认得电脑,手刻不干胶字,做招牌,一个铁字2米高。他是工作狂,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有时长达20个小时。至今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上面的大字,就是电焊工乔小刀焊上的。
  一心想多赚些钱的乔小刀,有一次电焊时间过长,眼睛差点失明。他没法闭上眼睛,只是睁着,一味流着泪,痛得钻心。而工钱却也不发下来。他的一个朋友,做乐队、画画的麦子见状,又伤心又愤怒,提着刀要去找老板算账,被小刀拉住了。
  那年冬天,乔小刀透过玻璃窗羡慕地看着在屋子里工作的人,心里想,要是有一天,我也可以进屋工作就好了。
  他做到了。老板请他做设计。他说,我晚上不回家了可以吗,我在公司学电脑,就睡公司好了。“每天只睡2-3个小时”。到了周末,乔小刀到背靠清华北大的海淀图书城,他从单位弄了些空白A4纸,做临摹,吸收书本里的“营养”。他不能停,为了得到更多“知识更新”,他大量跳槽,一年换了四五份工作。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依旧没有存款,行囊空空。
  彼时,他在树村,认识了不少搞音乐的人。乔小刀心想,我不能说我是一个装修工啊,他就说自己是画画的。画画的,就是艺术家啊。自卑的乔小刀得到了许多满足。有天一个酒吧的老板说,我酒吧装修,能否挂几幅你的画,乔小刀傻了,自己从没有学过画画啊,除了在书店里临摹的那些东西。好面子的他慨然答应了下来。
  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画画没有材料,就绕着三环骑自行车,捡了许多建筑胶,三合板,油漆,颜料,还有公司废弃的泡沫板――这样涂涂抹抹拼拼凑凑,居然搞成了“假油画”。“我知道,形式一定得好。就自己做画框,涂上黑油漆,一看,还挺好。”一个月的时间他作了70幅画,加上吃住,共花了不到700块钱。1999年2月,乔小刀在一个酒吧举办画展,叫“锈”。当时最令人关注的乐队舌头也前来捧场。朋友把酒吧的洋酒全喝光了,又纷纷把画取下,拿回家收藏,乔小刀四处吹嘘自己的成果,有些飘飘然。是年春节,踌躇满志地回了趟老家,他的心情“急流逆转”。
  ――家已经没有了。举家搬迁到了另一个矿区。小女孩乔木楠出生四个月,父母离异,父亲无力抚养,她跟着爷爷奶奶过活,一家人靠野菜为生。
  乔小刀想,我不当艺术家了。
  回到北京,他立志当一名“商人”,“每个月往家里寄50块钱,让他们有粮食吃。”2000年,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他如愿以偿地进入网站,工资3000元。这个网络大潮过去,许多网站纷纷倒闭,一筹莫展之时,乔小刀想,与其一个人在北京吃苦,不如一家人在一起,再怎么着,也能吃上父母亲手做的饭菜啊。这是乔小刀朴素的家庭观念。开始大家是“不敢来”的,乔小刀虽然没有读过励志书,却热烈地鼓动着两老和三岁的乔木楠。2002年开始,一家人终于住在了一起。他去公司上班,两老有人去做家政服务,有人去拣些垃圾。渐渐地,乔木楠也上了幼儿同。
  “我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乔说。“我和我们CEO关系很好。”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设计部,谈下客户,公司就挣钱”。
  结果公司还是倒闭了,“分家产”,两台苹果电脑,一些物什,加起来十几万,CEO说,9999元,卖给乔小刀,而且,有钱就给,没钱就赊着。乔小刀自此有了自己的公司。他租了写字楼,派人往公司里送方便面,开始接活儿,做“商业设计”。伊终于当上了“商人”。
  商人位轻。不少朋友说,乔小刀变了,自此疏远,是他内心隐痛。
  
  “音乐家”?
  
  2004年底,乔小刀离开公司,成立工作室,搞“丝网印刷”,一边也接了不少设计的活。帮“二手玫瑰”乐队、万晓利等设计唱片。此外参加“大声展”,策划位于“鸟巢”馆内的“奥运建设历程展”。偶尔作策划,“不就是对缝吗?”,好人缘让他对此游刃有余。他什么都想试试,反正基本都是手工制作,没成本之忧。
  2002年起,他每月做一本“书”:帆布制造,丝网印刷。开始是诗集,后来变成图文兼具外加音频视频;“书”的名字最后变成《月经》,“记录每个月的经历”。 此外,他还写小诗,玩LOMO。“知道怎么保持年轻吗?永远跟年轻人在一起!”
  2006年,乔小刀花260块钱买了把吉他,他还不懂得记谱,不懂音阶。而他的录音师、“潜水艇”乐队的鼓手小声说,“他唱歌调不准,这没关系,可是他居然没拍!”就是这样的一个“没调没拍”的人,非要趟不挣钱的“音乐”的浑水。
  “想到了,马上就去做,总不能等到老了,玩不动了再去玩音乐。”他买了10把吉他。还有效果器,音箱。他收集了无数乐器,发出各种古怪声音。他不够摇滚,不够另类。北京已经有诸多民谣歌手:小河,万晓利……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委婉地说:呃――你是搞设计的嘛――
  乔小刀恨恨地想:原来说我唱得不着调,那我找一个比我更不着调,更不靠谱的――那就是时年8岁的乔木楠。
  “我搞的东西,不能给做音乐的人听,我要让不懂音乐的人听。”“先做人气,再做音乐。”他先从上海,杭州开始做演出,周边包围城市,“造成虚假繁荣。”
  结果在北京的某个酒吧里开的一场音乐会,万晓利等三个演出嘉宾,活活被堵在门外,进不去。“为什么乔小刀唱歌这么难听,却这么受欢迎?”大家纳闷儿了。
  目前,乔木楠的演出费已经累计达到1500元人民币。“演出只是实验,类似市场调研,水到渠成的是做唱片。”“乔木楠快到变声期了。”他奉行“说做就做”:专辑6天录完,包装自行设计:麻布内页麻布封套。全家上阵:乔小刀和母亲连夜踩缝纫机做封套,乔木楠装唱片。整个唱片完成用时三十天,成本不到一万。
  身为设计师、策展人、音乐人的乔小刀坐在北三环内的一家小咖啡屋里,眉飞色舞地讲完了他的前世今生。他慷慨地与记者分享了微薄的人生智慧。他的所为,“环保,上进,乐观”。他笑容灿烂,言语轻快,这不只是因为他买了车,又在回龙观贷款买了300平米的房子,也不只是因为他这个月要和患难与共的女友订婚,更不只是因为他为9岁的单亲儿童乔木楠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记忆。他22岁的时候,连跟女孩子说话都不敢抬眼望。一直活到了32岁,才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轻快的青春。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一个外省青年的自我成长之路。我们只想通过这么一个例子,初二没有读完的乔小刀,他可以在北京生存可以买大房子,可以参加“大声展”,甚至可以做音乐,开发布会,这完全符合一个小型的励志故事,而且比“超女”,“快男”更温暖一些,更感人一些。在这一个不靠谱的年代,每个人都试图做出一点点成就,来达到自我认同。
  
  (张莹莹对本文有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叔侄 小刀 乐队 乔小刀 叔侄乐队闹江湖 乔小刀和赵雷的矛盾 乔小刀设计作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