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 林达:一路走来一路写] 去新蒲林达陽光坐几路車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对于了解他们的读者来说,林达是熟悉的:从1997年开始,林达先后出版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从边缘看世界》等书,行销数十万册,引起很大反响,至今还有不断有人抱怨为什么没有再版。他们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抽丝剥茧的方法,通过点点滴滴的见闻,告诉我们美国的民主大厦是如何建立在个人的充分自由和巧妙的制度安排之上的。
  但是,林达又是陌生的甚至是神秘的。杂志社曾经通过各种途径尝试和他们取得联系,但都没有结果;辗转找到曾经为林达的书写书评的朱学勤先生,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承诺过不互相炒作,上一次写书评,他们不太高兴”;查遍各类媒体,没有针对他们的大段访谈,也没有成篇的作者介绍和简历,看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林达是两位出生于1952年、1991年移居美国的上海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居住在远离城市的美国南方,在和普通美国人的交往和游历这个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从前的教科书里天天在教导人的成见的荒谬,于是开始给朋友写信,说的家常话,道的却是天下事。着笔于美国,落脚点却总是离不开中国。
  出版于2004年4月的《一路走来一路读》,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写作风格,对美国和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作为读者,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地的阿波马托克斯这一部分:在南方的李将军提出投降后,代表北方的格兰特将军马上说:一切可以商量。李将军提出,败军不受辱,必须保证他的将士们的安全,以及回家途中和回家以后的安宁。格兰特将军马上要求部下连夜赶印给南军士兵的证明书,证明他们已经是放下武器而受联邦军队保护的平民了。在这里,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无条件投降”,“将革命进行到底”,"对敌人的慈悲,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等说法,也没有对失败一方义正词严的审判或给他们扣上“战犯”的帽子,更没有胜利者的趾高气扬和失败者的垂头丧气,一切都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在进行,充分照顾到了失败一方的尊严。于是,阿波马托克斯这个位于弗吉尼亚的偏僻小镇,没有成为胜利一方铭记胜利的“圣地”,而成为全体美国人心目中的“国家重新联合之地”。近年来,国内兴起对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比较研究,许多人困惑于这样一个悖论:法国革命抛弃了传统,实现了最彻底的革命,但革命所追求的目标却遥遥无期,美国没有发生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却拥有了革命所要实现的一切。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蕴藏在阿波马托克斯,那里是美国政治精神的集中体现:妥协、宽容、追求共识、兼收并蓄。
  看完林达的书,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林达是真正懂美国的。确实,他们已经摸到了美国社会健康运转的精脉搏,把握了美国之所以强大的精髓,而这些,是许多经年坐在“美国研究中心”里的学者没有做到的,也是成千上万蜗居在美国大城市的“访问学者”不可能做到的。究其原因,首先是林达独特和独立的写作方式:写书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完全服从于内心深处的表达冲动,有感而发,随兴而起,随兴而止。同时,也应归功于林达选择的奇特的生活方式。到美国伊始,他们就打定主意,离华人而行,扎根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到远离城市的南方农村,第二次"插队落户"。他们的邻居是最底层最普通的美国人,其中不乏黑人,甚至是参加过"三K党"的美国农民。他们的谋生方式也非常与众不同,“不是在地铁站为路人画肖像或卖画,而是彻底的体力劳动与自食其力。从五月到十一月,他们开着装满各种小艺术品的货车,走府过县,赶集出售,多与美国的乡下人打交道。半年下来,数数挣的钱够一年食用,他们就安心收工,回到自己的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点炉子生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来年依然如此,过着清贫而丰富的生活。”
  一路走来一路写,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写作,用明白晓畅的通俗语言表达着直指人心的宏大理念,这就是林达带给我们的。

相关热词搜索:林达 与人 一路走来 书与人 林达:一路走来一路写 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 一路走来一路读读后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