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欢迎你] 上海欢迎你英文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南都周刊记者_单崇山 上海报道 尽管仍可能在宽带山上开战,但外地人和本地人都在操练着标准的普通话;尽管没了以往睡衣上街的自在,市民们还是配合着慢慢习惯;尽管私下里可能会有牢骚甚至抱怨,那些暂时“中断”学业的志愿者们还是会笑脸迎接着每一个宾客的问询。上海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市民,都在发生着改变。
4月30日,世博开幕前一天,浦东陆家嘴街道竹园社区,阳光下,大爷大妈们在音乐伴奏下练着太极拳。有的人胳膊上还戴着“世博平安志愿者”的红袖标。
小区外的福山路边,本帮锅贴、生煎,老鸭粉丝汤、韩式粢饭,山东煎饼一字排开,如果不是放假,在陆家嘴金融区上班的人们会在这些早餐摊前排起长队。他们的对面,是陆家嘴CBD延伸区的工地,为了世博会,现已停工。
世博开幕后,这些为本地住户服务的早餐档口,可能会迎来许多生面孔。据上海世博局预测,世博会期间上海将接待的游客数量会达到7000万人次,这将创下世博的又一项之最,这也是上海游客接待量的新纪录。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聚会面前,上海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都在发生着改变。
“排外”和上海话
毫无疑问,世博期间来上海的参观者中,绝大多数还是国内游客。他们能感觉到上海人的热情么?
即使在周立波之前,没来过上海的国人对上海人的印象也并不好,小气、排外、算计,这些词都可以拿来数落孤身在外的上海人。他们也很委屈,“他们只看到了北方小品里被丑化的上海人。”一位宽带山的网友说道。
宽带山是上海本地的一个网络论坛,以极端本土主义著称,上海人和外地人的争吵,几乎每天都会在在宽带山上演。以至于“外地”这个词在论坛里都被设置成敏感词,后来网友聪明地以“WD”代替,如果当时你第一次来到这个论坛,看着随处可见的WD,弄不好你还会以为那个著名的硬盘厂商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WD同样是它的缩写。
现在,“WD”再次被禁用,“硬盘”就成了年轻人对在沪外地人的新代称。其实,在这个称谓的几次流变中,歧视色彩已经开始慢慢变淡。不过,上海人的优越感至今还多少留存着。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中有个上海人都熟悉的段子:“讲我们上海不好的人,你们上面三代人,有哪一个没吃过我们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哪个没想过要穿我们上海的的确凉衬衫?上海本来就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但是北方人就是对我们有看法。奇怪了,你又不能一个个去通知他们。”
接下来是全场观众的大笑和掌声。
“硬盘”们误解着上海人,上海人也误解着“硬盘”,这意气用事的背后,是文化上的隔阂,而不被大部分国人理解的上海话,甚至会让很多北方人觉得“听起来就很小气”。于是,推广普通话,而不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就成了“迎世博,树新风”下的一场刻不容缓的群众运动。早在2005年,上海就编辑了迎世博普通话100句,第一句是“中国申办世博会终于成功了,真是太棒了!今后上海的城市面貌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在今天的上海,听到地道上海话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担心在下一代上海人中,上海话会消失。这一方面缘自发达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上海人”正越来越多。
自1978年以来,上海已经经历了四次户籍制度改革,外地人大量来到上海。2002年6月,上海试行居住证制度以来,累计有27万人申办了居住证。2009年2月,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广受诟病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在上海率先被打破,外地人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申请转办上海户口。
老上海向新上海的转变速度太快,尽管海纳百川,但江河汇入大海时的一些湍流还是无法避免。
2009年12月23日,上海电台动感101主持人晓君在节目中用方言聊天,有人发来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主持人回答:“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
这句话随即成为宽带山上海网友让外地人滚出上海的经典语句。不过在随后的讨论中,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主持人的做法失当。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对此事评论道,“双方均有些片面性,太冲动了,在多元社会中,区域歧视是常见但不应该的现象。外地人要清楚上海人对城市的付出,上海人也要明白外地人给城市带来的贡献。”
事实上,提倡本土主义的宽带山确实放大了上海人与“硬盘”们的冲突,就像在上海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Julia说的那样,在她的同事中,外地人和上海人大概四六开,在工作和生活中,并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同事间感觉不到所谓的排外,我觉得宽带山上那些对骂是被一些人故意挑动起来的。”
曾在内蒙插过队,后又从事哲学研究的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严博非,并不知道宽带山这个网站,他认为所谓的排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那个时候社会流动不充分,要到外地都得先把自己的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上海作为大城市的一些优势,自然让上海人有了些优越感。但随着社会进步,上海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
“顶楼的马戏团”是最近两年在上海青年中走红的一支本土乐队,同周立波一样,他们的很多作品都用上海话演唱。但歌词中却经常看到他们作为上海人对自己的揶揄,“如果故意去挑动上海人的狭隘本地意识,我们可能会更红,但我们不愿意那样做。”贝司手梅二说。相应的,他们的粉丝中,也有大批“硬盘”。
网上的争论还在继续,并不会因为世博的到来而戛然而止,而带着各地口音的“新上海人”,注定也要和石库门里的阿叔阿婆老娘舅一起,尽量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迎接来自四海的宾朋。
因为,这一刻他们都是上海人。
“小白菜”为你指路
本届世博会,上海共发动了200余万名志愿者,主要包括三大类:园区志愿者7万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13万人以及近200万名,可以说志愿者遍布了上海的每一街巷角落。
200万是个概念?这意味着即便世博期间,所有的市民都猫在家不出门、不做任何事,上海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是要与世博发生直接关系。
这200多万名志愿者中,最抢眼的来自上海各高校。世博园区中的志愿者们穿着统一配发的绿白相间的服装。所以,在世博会开幕前,他们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昵称“小白菜”。
4月20日,世博园区开始正式开幕前的试运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张亮宇第一天上岗。他和另外93名同学,被安排在世博会新闻中心,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前来报道世博会的媒体服务。作为班长的他还要负责给其他人排班,登记考勤,录入每个人当天的考评等工作。
按照排班表,他们并非每天都要来,张亮宇的同学吕雯瑾,岗位在媒体休息室,主要任务是给来这里休息的媒体工作人员准备茶点,做一天服务后,可以休息两天,但这一天里,要从早上七点半做到晚上十二点半。
复旦大学距世博园区并不近,最近几次,吕雯瑾都是早上五点半起床去赶学校的班车。晚上十二点半后,因为没有回校的班车,吕雯瑾都要和其他同学拼车,不过车费的100余元学院可以报销。
“岗位的分配是随机的,刚分完时,确实感到有些落差,本以为在新闻中心做志愿者,可以用到和学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想想那些在园区里露天站着的志愿者,自己这点苦就不算什么了。” 吕雯瑾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就坦承自己对端茶倒水的枯燥工作有些失落。其实并非只有她才有这种想法,其他同学在报名时也大都有相同期待。
按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直以来的教学安排,大三第二学期是教学大实习时间,往届的学生此时都会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采编部门。为了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志愿者,学院已将做志愿者的考评成绩和有4个学分的实习成绩挂钩,做志愿者的学生中,得A的人数不设上限。
在复旦大学的世博志愿者中,外文学院和新闻学院的比例最高,这两个学院里几乎所有报名者都通过了考核成为正式志愿者,“因为我们的岗位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张亮宇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做志愿者,复旦新闻学院大三的178名中国学生中,就有8人没有报名,其中一半左右是广告系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反对,毕竟这本应是实习的时间,实习经历对找到一份好工作很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告系大三学生说,他已经先后在两家公司实习了两个月。而做着志愿者工作的吕雯瑾,其实也在志愿者之外的时间,在上海一家报社进行实习锻炼。
不过,再坚持三个月,大二的学生就会在8月份接替他们的学长学姐,继续下三个月的接力。这三个月的志愿者同样也会与他们的实习成绩挂钩。
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被分配到园区和设在上海市内的问询站,他们的工作更为琐碎,4月20日试运行后,一些志愿者对自己工作的感言,便开始在网上流传,其中不少都是抱怨。
“我们是大家换岗轮流休息的,但只要穿着志愿者的衣服在园区里面走,随时随地都会有人扑过来问路。所以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在工作。每天除了吃饭时间都没什么机会坐下来。”
“还有一次在厕所里悲剧地被一个老奶奶抓住问路。我裤子都还没有提好呢……?”
一篇叫做《放过志愿者吧,他们还是孩子》的帖子中这样描述。显然,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大学生志愿者相比,世博会的志愿者面临的是更大的场地、更多的人流、更长的时间,这些都超出了他们原先的设想。尽管这样,当你走近一棵“小白菜”,看到的还会是他们的微笑。
“大家的目的都是参与世博,为这个城市添一点色彩,我们都会尽量都做到最好。”一位志愿者在跟帖中说。
不过,即使发动了200万人,志愿者项目在整个围绕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中也只是小头,更大的动作在改变着上海的天际线。
双重跃进
2009年4月30日陆家嘴。东方明珠脚下,建筑工人还在一座即将竣工的天桥上做着最后的扫尾工作。这座呈C字形的环形天桥,中心直径约117.5米,桥面宽9.7米,它将连接起轨交2号线陆家嘴站、东方明珠、正大广场和新鸿基项目,并延伸至陆家嘴中心绿地。它脚下的世纪大道整修工程已在不久前完工。
这还仅是上海近几年大规模市政建设中的一小部分。为了用自己最新最美的面貌迎接世界,上海的市政建设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提速。
“上海用15年时间完成了伦敦用150年才做完的事情。”此话来自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仅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轨道交通的里程数就翻了一番。黄浦江畔5.3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也在最短的时间里竖起了200多座国家、企业和市政展馆。
和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广州一样,这里1980年代后修建的老式建筑也在被装饰之列,对老建筑的“穿衣戴帽”,上海在多年前便已完成,现在只需再将它们粉刷一新。
需要改变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形象,还有市民的“素质”。
地铁站的电梯口,会有戴着绶带的人举着小牌子,上书“左行右立”,他们一遍遍地晃动着,又一遍遍地把这四个字喊出来,提醒着乘客。在上海这座一向讲究秩序的城市,绝大部分乘电梯的人,其实早已自觉做到了这点。
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由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十元以上两百元以下罚款。”在媒体的宣传下,一场控烟运动随后展开。
市民“文明程度”的跃进式提升,还不仅仅是公共场合的举止,它甚至包括穿着。“睡衣睡裤不出门,争做文明世博人”,这是上海迎接世博的宣传口号之一。睡衣,这个一度代表了上海底层市井文化的符号性物件,如今被推向了“文明”的反面。早在几个月前,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内,来自各居委会的上海文明着装劝导队志愿者就开始在480个小区内宣传“文明着装”。这不禁让人想到北京申奥成功后,曾兴起一场劝“膀爷”着装的活动,不过到了现在世博,随便穿一件已经行不通了。
对此,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陆谷孙曾撰文问道:“世博会期间不准穿,是怕给外国人看到,觉得丢人吗?”不过,反驳归反驳,现在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你确实已经很少能再看到那道熟悉的睡衣风景。
在上海人眼里,上海在变,世纪大道站有了四条地铁交会,从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也可以地铁直达了;上海没变,尽管戴上了红袖标,老阿姨每天还是要到小区里跟着音乐练太极,华东师范大学边上的地摊小贩,每天还是会背着廉价商品傍晚出摊。
正如严博非的预想,变与不变中,这座城市终将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这或许正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题中之义。
相关热词搜索:欢迎你 上海 上海欢迎你 上海欢迎你英文翻译 上海欢迎你 上海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