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的城市创想】 华侨城创想中心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9月的武汉逐渐转凉入秋,可1200公里外的深圳,依然酷暑难当。高温伴随海滨地区特有的潮湿空气,交融在这座承载了无数青年奋斗理想的城市里,显得般配而相得益彰。 31年“特区生涯”的改造下,深圳给人的感觉,符合大家对新贵都市的一切想象:整齐、繁华,拥挤却不失秩序。只是直来直往的马路、等差数列般摆放规律的街灯,让短暂的旅程难免有些乏味,钢筋水泥交错之下,似乎少了那么点人情味。
出租车转了个弯,面前的马路突然变窄,依山而上,曲折而起伏。路两旁有大树蔽日,刚才还咸湿闷吞的海风,竟被它们过滤出了清爽的味道。的哥师傅大概以为我是游客,自顾自地介绍起了沿途的景致:“这里就是华侨城了,知道你们外地来的年轻人,都喜欢去欢乐谷玩玩,前面就是!”“嗯,这一带绿化做得不错……”我本想用一句客套结束这组不知所云的对话,可是司机的回应还是令我大吃一惊:“可不嘛,华侨城的绿化率占到了46%呢!”
我这才领会到华侨城对于深圳的意义,连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准确地讲出这里的绿化率。下了车,我特意在附近溜达了一圈,发现绿意盎然不仅仅只是表象,不管是人还是车,似乎只要进了华侨城,都会不经意地放慢速度,不再是一副匆忙的标准“特区表情”。
如今的深圳人,已经习惯了在城市中央,有这么一片“慢生活”的高地。但往前追溯26年,改革开放之初,这种“慢速度”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拒绝“特区速度”,引进30年开发规划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5岁。这年的11月11日,在一个100多人参加的简朴大会上,经国务院的批文,在深圳特区西部广东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划出一块4.8平方公里的滩涂,创办了华侨城经济开发区。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正陶醉在“一天一层楼”的“特区速度”之中――炸山、填海、大开发。唯有华侨城经济开发区,坐拥近5平方公里的荒地,却久久不起高楼。因为华侨城明确了两个发展基调:一是在华侨城的开发初期坚持规划先行;二是引进文化公园概念,并使之成为华侨城的主导产业之一。这两个至今都被华侨城人视为“天条”的发展基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谓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早期特区开发区是以“三通一平”的思路进行建设,其中“三通”是指“水通、电通、路通”,而“一平”则是场地平整,会对原有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破坏。而华侨城集团领导层较早走出了国门,了解国际城市规划的最新思路,并确立了“花园中建城市”、“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优势”等现代发展理念。经济开发区成立不久,华侨城请来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师孟大强作规划。而孟大强的规划,却与“特区速度”背道而驰,首先恢复山体绿化,将山、水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保留原有的山丘坡地、湖泊林溪、海岸环境、荔枝树林等自然山水和环境资源。
华侨城的规划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城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弹性,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深圳华侨城在1986年就通过了1986-1995年深圳华侨城总体规划,并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修编:1996-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和2005-2015年总体规划修编。
“4.8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使放到现在,一些开发商也只用2-3年的时间就能完成开发。而深圳华侨城却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一个30年的规划,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十分不被理解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华侨城的新闻发言人这样说。
兴建文化公园,填补深圳旅游业空白
1987年9月,华侨城旅游的开山之作、中国第一座文化公园――锦绣中华,在一片争议之中破土动工。争议的焦点在于:传统意义上,旅游业一靠自然景观,二靠人文历史资源,而在深圳这样一个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文化积淀的新生城市,面对着深圳湾畔那片近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究竟能不能做“旅游梦”?
锦绣中华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450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全园面积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现在看起来,公园的规划还算有吸引力,但在当时,国内没有文化公园先例可参考,因此在旅游产业几乎刚刚起步的深圳,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项目。
1989年9月,锦绣中华正式对外开放。让人意外的是,锦绣中华开业首日没有庆典,也没有对外宣传,入园人数就超过3000人。而在接踵而来的国庆期间,每天都有3万多人涌入其中,深南大道甚至不得不封闭一半的道路,用来停靠车辆。纷至沓来的游客数量远超预期,锦绣中华在电视上播放了第一则广告竟是:“希望本地市民暂时不要参观锦绣中华。”当时有调查显示,国庆期间深圳的冲印店中80%的照片,都是“锦绣中华”的景观。
有一个听来的段子,大概能从侧面解释,锦绣中华成功背后的原因:开业后的公园,在服务上费尽功夫,甚至连洗手间都不会放过,在一个洗手间内,游客一进去就能迎头碰上面带微笑的洗手间管理员黄积发,随后,黄积发会主动为游客递上手纸、拧水龙头、喷香皂液,甚至梳头、擦皮鞋,让人误以为到了高星级酒店――就是从这个洗手间开始,引发了一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所有公共空间里的洗手间革命。
锦绣中华的大获全胜,让华侨城在深圳湾畔的这片滩涂之地上,看到了旅游的希望,也填补了这座海滨城市旅游资源的空白。同时,投资1亿元的锦绣中华,1年后即收回投资,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坚定了华侨城做旅游业的信心。
1991年,中华民俗村开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内含 22 个民族的 25 个村寨,均按1 :1的比例建成,以“二十五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丰厚意蕴赢得了“中国民俗博物馆”的美誉。
1994年6月,世界之窗建成开业,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到世界著名的名胜古迹,还能欣赏各国特色文化,领略人类文明精髓。世界之窗开业后,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的旅游景点的第一品牌,主要经营指标也长期名列全国旅游景区第一。
据华侨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三个文化公园,先后展现了国内风光、国内文化、世界风情,这和那几年国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大家手里刚有点钱,能一次性概览全国风景,自然会想来锦绣中华转转;到了90年代初,对风景的好奇满足以后,就开始想了解各地文化了;再到90年代中期,对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来说,国内旅游已经不再稀罕,想去哪儿都能消费得起,于是就会来世界之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华侨城的三大文化公园,逐渐成为抵深游客的必到之地。一位深圳出租车司机说:“那几年,我经常出没游客密集的火车站、宾馆,那时大概半数客人一上车就说‘去锦绣中华’或‘去世界之窗’。”
从没有资源,到再造资源,华侨城填补了本地旅游经济的空白,使深圳旅游突破了发展限制,迅速走在全国前列。
3年“关停并转”,欢乐谷应运而生
1994年,就在世界之窗开业的同一年,时任华侨城集团公司任建设指挥部主任、党委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任克雷,对华侨城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下属的110个企业涵盖30多个行业,纺织、印染、玩具、自行车、照相机应有尽有,这些企业占华侨城资源的七八成,但是只贡献了总营业额和利润的百分之十几。于是,华侨城的管理者做出决策,要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未来有发展潜力和已经占据集团主要的业务和利润的产业上去,开始了华侨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这就是华侨城从1995年开始的,著名的“3年关停并转”。2004年,刚刚成立的国资委提出:每个企业要确定自己的三大主业。华侨城的这项工作,在国资委成立七八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彼时,华侨城为自己留下的三大行业是旅游业、地产业和以康佳为主体的电子业。这三大行业,是在中国未来的10年、20年、30年都有着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其核心对应着人们未来改善生活的普遍需求。1999年,成功转型后的华侨城集团成为深圳第一个年产值超过100亿的企业。事实证明,这三大新兴行业奠定了华侨城今天的地位。
在锦绣中华、民俗村和世界之窗完成以后,按华侨城的设想,3年以后要有一个新园区的开发。但一直到“关停并转”完成后的1997年,还是没有摸索到一个新产品的思路。文化公园的未来方向是什么?如何开发新的旅游主流产品?如何强化华侨城在旅游方面的竞争力?
于是,通过到世界各地参观学习,无数次的迪斯尼、环球影城和华纳兄弟的体验,华侨城集团认为文化公园不仅要上,而且要创出自己的特色,吸引人们重复游玩。于是,在借鉴了迪士尼的成功经验之后,欢乐谷的思路浮出水面。
1998年,深圳欢乐谷开业。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欢乐谷是以游乐设备为主的公园。这是华侨城旅游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其挺进世界主题公园第一梯队的“核武器”。
锦绣中华之后,国内的文化公园走向,大多数的旅游景点是景观式的,游客通过视觉和解说,达到游览的享受。但华侨城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青年人,更喜欢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游乐,这才是文化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华侨城斥巨资开发了二期,并避开了简单的人机对话,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并将不同时空的文化组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游乐空间。
“文化沙漠”里的“文化先锋”
产业之外,华侨城还一直充当着深圳“文化先锋”的角色。
1991年,中国第一个大型旅游文化晚会《艺术大游行》在锦绣中华开演。近20年后的今天,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演出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华侨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型“秀”的演艺公司,各景区累计推出大型演出43台,接待观众近7000万人次,每年为我国文化产业贡献数百万GDP。
1997年,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建造的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正式开业,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写了馆名。随后,华侨城OCT当代艺术中心、华?美术馆相继开业,第一届深圳雕塑展、城市?建筑双年展等艺术展览被华侨城引进,曾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在华侨城的灌溉下,一天天成长为新兴的文化绿洲。
从1998年起,华侨城何香凝美术馆主办了第一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该展迄今已共举办了6届,造就了国内公认的当代水平最高、最具影响的雕塑展览,并推动一批国内当代艺术顶尖人物与深圳发生关系。
2006年,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一批旧厂房面临拆迁改造,推倒了盖住宅吗?华侨城考虑再三,最终保留了这批旧厂房,并投入2000多万元把这一片斑驳陆离的废弃工业厂房改造成了OCT-LOFT创意园。在厂房改造中,OCT-LOFT大量保留了上世纪工业运动的痕迹。深圳市文体旅游局领导曾评价说,“现在,深圳需要保护自己的历史资源,形成本土文化符号的积累。但是,历史的保护不应该是僵化的,不是让它死在某一个角落;而是应该与今天的生活互动、交流,让历史活在身边,创意文化园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同一段时间,华侨城里的深圳湾大酒店在重建,留下了酒店的一面建于1982年的外墙。不少人说应该拆掉,但任克雷却坚持把它保留下来,后来成为了“神来之笔”,曾有外国使者评价,这是中国的“第一面记录墙”。
让都市人回归自然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2000年,华侨城宁可损失几亿进账,为深圳又贡献了一个公园:
华侨城城区中部有一块4.6公顷的空地,本来是规划建地产项目的,按当时的价格一个地产项目至少可以赚几亿。可华侨城决定不再建地产,反而还要再投一个亿,建一个公共的生态广场。
生态广场后,有山丘、溪流、瀑布、丛林和绿地,构成了居民休闲的乐园。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生曾到生态广场作了一项调查,显示经常在生态广场活动的城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比例各占50%,80%的人是冲着生态广场本身而来,对广场基本满意度达到99%。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李教授,带过许多城市的市长和城市规划的官员来参观过生态广场。他说,“生态广场就是深圳的城市客厅。”
华侨城诞生时,原本被定义为“工业开发区”,但华侨城的领导却坚持认为,就算是工业区,也要有好的环境,适宜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26年来,每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华侨城总是选择“以人为本”,以人们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为本,经济需要服从居民的需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2004年,曾有人提出在燕晗山周边建一批别墅,那会给华侨城带来可观的收入。任克雷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一动议,他说:“谁也不能动燕晗山,它是华侨城的肺。”如今的燕晗山,已经被建成了一个山水公园。
2006年,华侨城集团投资300余万在华侨城社区修建了深圳首个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按照规划,该系统覆盖面积约3.2平方公里,双向车道总长16公里,其中一期工程总长10公里。同年11月30日,华侨城集团的员工及社区居民代表共1000余人,利用专门修建的社区自行车道骑车绕华侨城环行一周。
一石激起千层浪。活动经媒体公布后,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争议。有人表示,自行车作为一种落后的交通工具,运行时占用道路面积大,速度比机动车慢,被高速发展的城市所淘汰是一种历史必然;有部分偏激的人认为,华侨城就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一些社会学家、城市规划专家站在了华侨城的一边,他们认为华侨城将自行车重新回归,并专门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不仅将为华侨城居民提供便利与安全的出行环境,更会引领整个社区向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发展。
历史证明了华侨城对城市发展脉搏准确的把握能力。2010年10月,据相关人士透露,正在紧密修订的深圳“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圳市将规划建设135公里自行车道,推动慢行休闲廊道建设和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2007年,集华侨城绿色开发、生态环保理念与经验之大成的深圳东部华侨城试营业,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的东部华侨城,不仅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种战略性突破,更为城市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不同的城市,同一个华侨城
如果说华侨城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那么同时,深圳也成就了华侨城骄傲的第一步。如今,华侨城早已走出深圳,把华侨城的模式推向全国。用华侨城的话说,他们要带到其他城市的,不仅是欢乐谷,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2006年7月,北京欢乐谷火爆开园,并迅速晋升为京城文化娱乐新地标,弥补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休闲娱乐旅游空白,被确定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以欢乐谷文化公园为纽带,以华侨城住宅区为主导,拥有特色商业、酒店、大剧院、学校、幼儿园等完善配套的北京华侨城区域,已经是首都东四环南端一个新兴的生活中心区。
2009年,随着欢乐谷的开园,唤醒了成都沉寂多年的西三环沙西一线,原本商业落后、交通不便的成都西北片区,也被欢乐谷注入了巨大的商机。华侨城进入成都后,还从城市运营战略合作伙伴的角度,提出了构建CHD(中国西南?中央欢乐区)的设想。而今,当初的设想已经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同样2009年,上海欢乐谷开业后,迅速成为全国4个欢乐谷中人气最旺的一家。去年“十一”黄金周,上海欢乐谷继续显示了其强大的旅游人气吸引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3%。据上海旅游局相关官员介绍,如今到上海佘山地区度假旅游的游客中近半数都是冲着欢乐谷而来,随着欢乐谷带来的超高人气,佘山地区也逐渐成为长三角度假旅游的聚集地。
其实早在2003年前后,作为央企的华侨城就受邀接手武汉长江乐园项目,但因多种原因最终放弃。为抗衡即将进入的美国迪士尼乐园,作为国内文化公园的缔造者,近年来,华侨城以“面”对“点”,加紧全国布局,把文化公园送到消费者的家附近。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四地建设各类“欢乐谷”后,2009年,好消息传来,华侨城重返中部武汉投资。
武汉华侨城位于东湖国家生态风景区北岸,占地约3167亩,由生态社区和文化旅游两大板块组成。项目秉承“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规划原则,以“生态、文化、欢乐”为目标,引入现代服务业成片综合开放模式,集合文化公园、都市娱乐、主题酒店、人文艺术、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用“四大文化公园,四大文化中心,两个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的产品形态,打造一个创新型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武汉华侨城定位为世界级湖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成为辐射中国中部的旅游战略支点项目和华中旅游新地标,并为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标杆,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旅游、文化、生活、艺术于一体的城市客厅,提升城市幸福指数。武汉华侨城整体开放后,将成为辐射中国中部的旅游战略支点项目和华中旅游新地标。
2012年5月起,以武汉欢乐谷为首,武汉华侨城四大公园、四大中心将陆续对外开放。
相关热词搜索:华侨 城市 华侨城的城市创想 华侨城创想中心地址 华侨城创想中心物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