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七月,去都府堤感受风云际会】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武汉作为辛亥革命首发地,从来都不缺乏辛亥革命历史遗迹,但红色旅游景点却不是很多。都府堤只是一条几百米长的小街,却集中了毛泽东旧居、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五大会址等众多红色遗迹。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武昌区中华路都府堤社区的张爹爹起了个大早,今天,他远在广州的弟弟要来武汉。张爹爹准备先带弟弟到都府堤的毛泽东旧居转转,然后再去黄鹤楼――在他眼里,都府堤跟黄鹤楼一样,都是武汉的象征。
张爹爹所住的小区门口就是都府堤大街古色古香的石砖路,路两边都是民国初年风格的建筑,路上很难看到人影――虽然紧挨着中华路步行街、中华路码头、武昌江滩等热闹处,且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都府堤还是一如几十年前,静静伫立在喧嚣深处。
处处皆历史
都府堤紧邻清江饭店,是靠近武昌江边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从清江饭店右拐,只见青石铺路,桂花夹道,清幽而齐整。都府堤路口是区政府新辟的武昌公园,新植的花草树木,假山奇石,小巧紧凑。武昌公园正对面,是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公园旁边,是毛泽东旧居;都府堤的尽头,则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除去这些近代的历史,都府堤在明清时期就曾是热闹的居民区。据史料记载,街东原有司湖,清代筑堤,堤近都督府衙,因此得名督府堤,又名都府堤。清末此地成为居民区,叫都府堤大街。都府堤全长560米,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长街。
都府堤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2008年中共五大会址改造时,拆除都府堤社区一处不显眼的小平房,结果剥落房子外墙上的白色石灰后,大小不一的青色砖头夹杂裸露在外。靠近墙面仔细观察发现,所有规格不一的青色砖石上都刻有不同的文字,隐约可见上面刻着“武昌府通判孙延华承造,窑户张斧甫”、“道光十七年”等字样。
据专家现场鉴定,带字的小型砖石为明清时期生产,而大型砖石为明代城墙砖,距今有600多年。“这是武昌古城墙上的城砖,像这样大规模用古城墙砖砌成的房子,在武汉已是凤毛麟角。皆为宝中之宝。”
建房子用的砖是600多年前的城墙砖,可房子的主人却根本没有注意到。在都府堤,处处都是历史。
都府堤41号,湖北的韶山
除去这些久远的历史,都府堤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这里曾是早期共产党人奋斗的地方。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回到湖北,就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当时这座房屋的主人是武昌一个乡绅,房子造得很漂亮,虽然不太宽敞,但内部空间非常实用,属于典型的晚清民宅。房屋在1956年因修武昌公园而拆除,现在的都府堤41号是1967年在旧址上依据旧制重新起造的,从外观到内部格局及物品摆设,都跟原本面貌保持一致。
毛泽东旧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庭院式民居,样式古老,灰色的高大院墙肃穆凝重。屋顶有几块亮瓦,堂屋和厢房的采光都很充分。就是这样一幢简朴的民居,先后住过毛泽东、杨开慧、毛泽民、蔡和森、郭亮、夏明翰夫妇等人。
1927年2月,从湖南湘潭、醴陵等五县农村考察归来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朴素的房间里通宵达旦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这篇文章开始,毛泽东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日后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在这里埋下伏笔。
在这间简朴的民居内,想着主席当年曾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红巷13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
从毛泽东旧居往北直行,走到都府堤尽头,就是红巷13号,这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中年以上的武汉人,哪怕并不确切知道红巷的位置,对“农讲所”也并不陌生。1926年底,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身份,从上海来到武汉,设立中央农委办事处,并在武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成为中国革命由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个重要转折。
农讲所旧址坐北朝南,占地12850平方米。天近中午,温度很高,参观者寥寥无几。讲习所大门和内部建筑都很中规中矩,农讲所一个单位两个牌子,既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又是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大门右边门柱上镌刻着周恩来书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走进红巷13号院落,4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灰瓦青墙、朱柱红檐,这几栋房屋始建于1904年,当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造了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
讲习所内有一个大操场,是农讲所的学员进行军事训练的地方。毛泽东从这时候起就很注意军事问题,并且前瞻性地意识到日后的斗争需要,所以学员们统一发枪,实弹训练,在大操场上锻练战斗技能,为以后的农村暴动培养了大批精英。在操场的左端,搭建有一座会议台,台前塑有毛泽东像,挥手前方,气魄飞扬。
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都深深烙印着中国红色的革命足迹。
都府堤20号,中共五大会址
毛泽东旧居斜对面,就是都府堤20号,中共五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任组织部长陈潭秋夫妇曾在此居住。
五大会址纪念馆红漆青瓦,静静掩映在一片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群中,一进门就是一大片开着白花的三叶草。会址纪念馆院落不大,主要由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以及中共五大历史、陈潭秋在汉革命活动两个基本陈列组成。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第一小学开幕。与前四次代表大会相比,“五大”是一次半公开举行的党代会。这次大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
纪念馆的馆长说,因为历史原因,我国党史界对于“五大”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十分薄弱。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文物搜集始于去年3月,武汉革命博物馆先后派人赴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寻访了25位“五大”代表后裔,包括瞿秋白的女儿,蔡和森的女儿,李立三的女儿等,还从俄罗斯远东档案馆征集到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共“五大”的指示及记录14份。目前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征集到的文物珍品有117件,历史资料800多份,还有一批图书资料,每一件都来之不易,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
陈潭秋在武昌居住过的多处地方,惟有都府堤20号这处遗址保存完好。从1922年秋至1923年春,1924年夏至1927年夏,陈潭秋曾两度在此居住。陈潭秋的故居就在二层楼房的右侧楼上,这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内,墙上挂着陈潭秋夫妇的照片,房内仅有一副木板床和一个简单的书桌。
陈潭秋在此居住时,曾在湖北女师(现39中)执教,在此期间,他与女师学生徐全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徐全直从湖北女师毕业后,在高师附小任教,又与陈潭秋朝夕相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不久徐全直去了安源,与后到安源的陈潭秋重逢。1924年夏,陈潭秋从安源回汉,徐全直也一同回汉。1925年春两人结婚后,就一直住在都府堤20号。
都府堤社区,曾与毛主席为邻
紧邻着毛泽东故居,都府堤42号便是这条路上的居民区――都府堤社区。社区不大,只有几百户居民,社区的房子都是新建的,但建筑都是几十年前的风格,楼不高,雕花窗户古朴别致。社区里的居民大多是后面搬过来的,但也有不少世代居于此处。60多岁的吴婆婆以前住在都府堤社区旁一条名叫青石桥的小巷子里,2007年,为了将都府堤恢复成1927年的模样,青石桥拆迁,吴婆婆得以搬出小巷子,住进了都府堤社区。
在吴婆婆的印象里,父辈从未对她提起过这里住过什么出名的人,只是在1956年为了修武昌公园,将都府堤41号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拆除,十多年后的1967年,又有工人将已建好的武昌公园拆除一部分,将都府堤41号恢复成十几年前的模样。后来,随着附近五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发,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她这才知道,原来毛主席曾经在这里住过。
虽然都府堤41号现在只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但对于都府堤社区的人而言,这里是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社区里上了年纪的人,都以主席的邻居自居,言语间颇有点自豪的意味。这种自豪,在很多时候都能体现出来。2008年汶川地震时,都府堤社区93岁的独居老人王世荣就拿出当月1065元的退休金中的1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只给自己留下65元作为生活费。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社区里的张爹爹说,这种事在社区里实在是太常见了。“我们是主席的邻居,这点觉悟每个人都有。”提到毛主席,今年60岁的他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如果早生个几十年,说不定就真的能跟毛主席做邻居了。”■
周边逛逛
从都府堤直走,穿过中华路,就到了自由路。这条路以前也属于都府堤的范畴,后经过改造建成了老店一条街,这里的各种小店都是古色古香,地上铺的是青石板,路边也都是仿古的建筑。小店里出售各种衣服、饰品等,如果有时间精挑细选,可以淘到很多“宝贝”。此外,司门口、户部巷也离此很近。
相关热词搜索:风云际会 感受 去都府堤 七月 去都府堤感受风云际会 无问西东吴岭澜说的话 我去瀛洲前的那几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