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国余: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膨胀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单位GDP能耗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最好的时期。
  
  胡锦涛在向党的十七大作的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度的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膨胀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单位GDP能耗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实现中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刊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向我们解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记者:十六大召开至今正好五年了,您认为这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怎么样的?
  雎国余教授(以下简称雎):应当说,五年以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六大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主要谈经济。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4%。当然,经济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付出了一些成本和代价。比如说,我们的经济增长整体上仍然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和环保代价,劳动者的利益方面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而且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的往往是高物耗的、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说得难听一点,我们是赚得了顺差,但是钱被外国资本赚走了,我们等于是卖苦力。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所以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的转移到集约型的轨道上来,还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好中求快,这些举措都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否定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事实。道理很简单,不能简单地用人均GDP几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一个当初人均GDP才200多美元、现在也才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要实现的目标、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也都不一样。客观地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在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一度困扰我们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我们没有忘记,1988年,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按照政府公布的数据,高达18.3%,实际上民间统计可能是40%,所以当时出现了抢购风暴。1993年、1994年通货膨胀也居高不下,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1%,但是,从1995年开始,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1995年是14.8%,1996年是9.8%,1997年3.8%。从1998年以后,通货膨胀出现了零增长、负增长、低增长。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是1.8%,2006年是1.5%,不过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有所反弹,但今年全年控制在4.5%,应当问题不大。4.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我们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开阔的工业化加速时期而言,在某个意义上是可以容忍的,还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当然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反弹的势头。现在看来,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们继续取得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成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双重转轨下的高增长、低通胀,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是我们党的创举。何谓双重转轨?一是体制转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般而言,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高通胀,比如在前苏联、东欧就非常明显。二是发展模式转轨――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轨。发展模式的转轨也往往伴随着高通胀,比如南美洲在创造“南美奇迹”的时候,曾经出现了三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也在向现代工业国家转轨。我们的经济保持了29年的快速增长,但通货膨胀被控制住了。所以我们感到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取得了双重转轨下的高增长,低通胀。十六大以来继续保持了这样的发展势头,很了不起,也为十七大以后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取得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那么这五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雎:首先,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比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外开放继续取得巨大成就。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在发生变化,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在发生变化。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上的保证。在上层建筑领域,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新的成果。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包括在政治体制方面,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取得了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位得到了加强,作用得到了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些都是成绩。我很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即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可是在政治改革、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收效甚微。不能这样讲!这方面的成绩还是很明显的:中国人民现在所享受的民主成果恐怕是建国以来最丰硕的。我们今天生活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应当说是建国以来最宽松的。在政治改革方面,比如公务员考试制度,领导干部公开招聘制度,这些都是改革的具体体现,不能说没有改革。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来看,我们的政治改革还有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当然,政治体制改革要渐进式地推进,不能操之过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真理再往前迈出一步就可能成了谬误。
  总之,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包括在外交上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完全相信,十七大以后,在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国家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就经济而言,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不发生类似于“非典”那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发生全国性的内乱,如果海峡两岸不出现军事对抗局面,或者其它的一些突发事件,我国的改革开放将继续保持健康、深入的发展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协调的增长。至少在 2020年以前,中国保持每年7%--8%的增长速度,这个问题不大。当然,2020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大体奠定,经济增长起点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的空间会变得相对日益狭小,经济发展的一些约束性条件会变得越来越苛刻,比如在环保、节能、生态保护、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方面会要求越来越苛刻。所以,随着生产要素获得的成本越来越高,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恐怕不是太容易。但是在2020年之前,还有十二三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这是我对我国经济的基本判断。
  记者:您从一名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五年以来党和政府所作出的努力有怎样的评价和建议?
  雎:我觉得自十六大以来中央工作思路是清晰的,态度是鲜明的,措施总体上是得力的,效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比如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了国民经济“好中求快”,可持续增长。还有经济政策更加关注民生,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是必须看到,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复杂性,以及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贯彻执行、宏观调控的落实(比如房价调整),距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距离,不是很完满。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党和政府也有一个如何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问题,因为我们进行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能指望将任何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成绩是主要的,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但很多具体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以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如房价居高不下,医药费高昂、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教育费用高,一些孩子上不起学,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和本届政府非常关注。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不过,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渐进式的市场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在21世纪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面临很多挑战,有几个问题恐怕还要长期困扰着我们。一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的表述是经济发展方式,即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节约型的增长轨道上来。二是既要坚持民族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型国家,又要坚定不移的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三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如何认识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各级政府财政支持问题。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问题以及如何体现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六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七是腐败、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这些我们长期要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都需要集中智慧、统筹考虑,在发展和改革中逐步解决。
  记者:有学者分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于原来的基数太低,而现在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未来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可能会下降,对此您怎么看?
  雎:总的看来,在未来的五年内,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9%~10%的增长速度,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稳步的提高,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的收入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幅度。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将呈现出内需推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和改革开放几大特征:一是在内需推动方面,内需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将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合理增长范围内,经济发展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结构优化上,要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三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将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四是在全面协调方面,将大力推动城乡协调、东中西部协调以及产业的协调。五是在改革开放方面,将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
  未来五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会有新的进展。比如国企改革会向深入发展,市场化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还会有新的突破,其中包括资本市场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现在主要是股票市场,在债券市场方面,法律还相当不成熟。另外,在被老百姓十分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和教育体制方面,政府将会有新的思路,可能会有比十六大以来更加突出的进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对外开放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性、成熟、自信,更善于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
  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面,财经政策将会体现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政府政策会更加专业化。因为随着市场的完善和升级,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及其期货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经济领域的分工愈加细化,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有更深厚的知识能力。然后是经济政策会更加从民生出发,财经政策的规划、制定和执行以及修正愈来愈向民生倾斜,将越来越多地考虑和统筹最广大群体的利益。还有就是经济政策会更注重利益的协调均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将保持目前的均衡状态,不同利益群体基本形成,群体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将致力于协调利益、统筹平衡。这种协调还包括部门间协调,宏观部门要摒弃部门利益,自觉加大协调意识,降低政策和市场双风险。同时,经济政策也会趋于国际化,这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相契合的。

相关热词搜索:眼光 解决 发展 雎国余: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雎国余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