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_社会文化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废止农业税 2006年1月1日,是影响9亿中国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一天,也是一个值得他们永远铭记的日子,从这天起,实施近半个世纪的《农业税条例》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终结,9亿中国农民将不再负担“皇粮国税”。
2004年的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承诺5年内免除农业税,政府从此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6年,《农业税条例》废止,更体现了人民的意愿。从此,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成为平等的纳税人。
据分析,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是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而至2005年,据初步统计,全国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税只有约15亿元,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0.05%。免征农业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受益农民达8亿人,人均年受益63元。此外,伴随着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变化为13.1:46.2:40.7,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农业税的废止标志着中国这个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大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工业反哺农业”时代的到来。
废止农业税,在保障农民权益上前进了一大步。这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然而,农业税取消了,我们苦苦求解的农民负担问题,并未就此一了百了。虽然近几年,“多予”、“少取”、“放活”多种措施平行推进,各项支农补贴到了田间地头,农村得到公共财政更多关照,农村改革为农民生产经营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仍在3∶1以上。我们长期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一些地方盲目圈地,由此产生了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因此,农业税的废止,对于反哺“三农”、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来说,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要跨越,有许多堡垒要攻克。
食品、医药安全
“红心鸭蛋”里发现含有大量被列为三类致癌物的苏丹红Ⅳ号;“多宝鱼”被检验出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等有毒物质;上海发生疑似散发性“瘦肉精”中毒事故;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现市场零售万吨“陈化粮”;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今年的第四次例行抽检中发现,武汉市有8%的蔬菜样本农药残留超标;加上最近出现的“大闸蟹”、“福寿螺”事件……2006年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刺激中国老百姓的神经。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这些道理毋庸多言。为攫取一己之利,向市场供应有害公众健康的食品,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讲道德,凭良心,是食品工业的一道底线。这些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对关系生活的一日三餐开始担心,很多人产生疑问:谁来保障公众饭桌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在医药领域频频发生的“齐二药”假药事件、“欣弗”注射液惨案等医药安全事件又使得老百姓谈“药”色变:我们的药品怎么了?我们的医药安全环境怎么了?国家药检部门怎么了?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食品、医药安全问题重重,食品、医药监管机制漏洞百出。这些频频见诸报端的食品、医药安全事件给中国老百姓敲响了警钟,也给肩负责任的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也许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要消除食品、药品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监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树立珍视生命与健康的观念,将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自然灾害
今年气候异常,中国遭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部分地区连续遭受台风和超强台风袭击,“碧利斯”、“格美”、“桑美”接踵而至,一些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据统计,截至11月16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67人死亡,567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23万人;倒塌房屋146.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90亿元。
登陆的台风呈现偏早、偏多、灾害偏重的特点。台风“桑美”强度百年一遇,已造成超过1500人死亡或失踪。3月下旬,江南和华南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5月18日,2006年第1号强台风“珍珠”在广东登陆,均早于正常年份一个来月。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不到50天时间内,台风登陆我国大陆6次,频率之高历史罕见。
在台风和洪水肆虐的同时,重庆和四川等不少地方却被大范围的高温和干旱困扰,出现57年以来最严重干旱气候。干旱使得旱区地下水位下降,塘堰干涸,长江重庆段的水位创下了同期最低值。许多地方供水量严重不足,只好组织车辆运水;由于水井干枯,部分高山村民要到数公里以外去找水。重庆和四川共有1100多万人饮水困难。据水利部统计,截至8月17日,全国有15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伏旱,作物受旱面积1.3亿亩,有1803万人、1741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灾害频繁发生,其中规律无迹可循。据中外气象专家们分析,无论是超强台风,还是极端干旱,都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全球变暖是长时间持续的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今后我国可能会遭遇更为极端、频繁的气象异常事件。
这场被喻为“和平年代的战争”的洗礼,除了一次次牵动中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让人们开始关注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地表土壤沙化等问题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也让国家在怎样科学应对、积极防御突发事件发生,加强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义务教育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6年1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在2006至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自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投入责任不清晰、发展不均衡、农民负担较重等问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定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据测算,不考虑工资增长因素,2006-2010年,国家财政为建立新机制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2010年比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增加644亿元,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西部地区48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全部免除。免除学杂费政策实施后,每年小学生人均减负约140元,初中生人均减负约180元。同时,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
专家认为,以义务教育法的重新修订为标志,我国的义务教育将迈进一个历史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义务教育由政府纳入预算来予以保障。新法将由依靠人民办教育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转变;收费义务教育将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一言以蔽之,新的义务教育法出台后,我国义务教育将向个个入学、户户受益,人民满意、政府放心,合理、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城市农民工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期性“春运”。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有报道称,近5年来,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至800万人。在2007年的民工潮来临之际,我们不得不回忆一下2006年我们一直关注的弱势群体――城市农民工。
2006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提出了40条政策措施。2006年,2亿多打工者的生活被这一政策福音改变,他们有了一个理解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2006年4月16日,各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农民工大约是2亿,他们平均年龄28.5岁,月收入500到800元。
随后,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工务工经商平均月收入为966元,月生活支出占月收入的42.75%,寄回家乡的钱数年均为4485元;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只要提起农民工,开支、城管、留守儿童、居住证、租房落户、药费、工钱、奖章,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是他们打工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个词汇,都让人牵挂,让人心酸。相关人士分析了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四个深层次原因: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和企业社会责任弱化;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
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毋庸讳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最主要的是权益保护和就业环境问题。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不是手段,了解不是目的,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必 须明白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案。在已经到来的新一年中,我们期待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有新的改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会逐步减少。
矿 难
虽然政府2005年年底已下令关闭大量安全措施不合格的煤矿,2006年,矿难依然是带给我们震撼和惊恐的话题。虽然相关部门还未公布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近期发生的矿难事件已经让我们心寒:11月25日,黑龙江鸡西市远华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1人死亡,6人下落不明;同一天,云南省富源县昌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2人死亡;11月26日,山西临汾市芦苇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4人死亡。
2天,3起矿难,79条生命刹那间逝去。从黑龙江到山西到云南,南北西东,留下无数亲人在刺骨寒冬中悲恸。遏制不住的矿难,是全国人民的揪心之痛。这几年,中央坚决制止矿难的狠话,说了一次又一次,从“草菅人命”到“黑心矿主”,从“带血的GDP”到“官煤勾结”,针针见血;使出的重拳,从“关闭小煤矿”到“清理整顿”,从“勒令官员退股撤资”到“安全事故问责”,直刺要害。遗憾的是,到今天,爆炸声依然不断,矿难屡屡回潮。从2006年10月以来,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加快,当月煤矿事故起数比上月上升26.1%,死亡人数上升44.4%。
11月27日,在接连爆发3起矿难,死亡77人的情况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紧急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暨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要求坚决关闭证照不全、安全不达标的乡镇小煤矿,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再次发生。另据统计,中国2005年有5986名矿工死于3341起矿灾。死亡人数虽然较前年略有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由于煤矿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中国已经公告关闭超过5243个煤矿。 此外,中国也下令大约13000个矿井停产以改善安全措施,同时,已关闭了非法矿井10669个。
小煤矿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的重灾区。多年前,我国就提出关闭小煤矿,算起来差不多已有10年。可令人遗憾的是,非法小煤矿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小煤矿还越关越多。
虽然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的相当重视,但现在看来,遇到的阻力依然不小。随着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扩大,近年来煤矿等工业安全问题严峻,职工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务院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设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煤矿安全作为突出任务,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的投入。根据部署,3年内将基本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欠账。
2007年就是3年关井计划的最后一年了,从已过去两年的情况看,进展令人担忧,能否如期完成任务,说到底,是在考验有关地方是否真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发展,是否真以大局意识推进工作。
中超联赛
2006年,是世界足球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诗之年――因为德国世界杯赛。相比之下,代表中国足球最高水平的中超联赛,这一年可供回忆的有什么?
中超三世已宣告落幕。2006年的中超步入一个多事之秋,诸多赛场之外的新闻成了中超三世的主角。2006年,中超联赛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宝马、刀光上演一地鸡毛,结束裸奔上演鲁能独舞。其中既有班古拉、陆博飞、权磊、宝马案等黑镜头,也有结束裸奔、辽足回归、央视回归、鲁能王朝等红镜头。
刀光2006年,从陆博飞到权磊,中超球员挨刀的新闻震惊世人。伤者固然值得同情,但从刀光下可窥见的,俨然是一个江湖化的足坛。这些年来,关于个别球员涉赌、涉毒、涉黑的传闻此起彼伏,他们不像职业球员,倒像江湖人士。
当赛场内没有新闻,赛场外的小事就被炒作成了新闻,比如吴金贵的宝马车被人踹了一脚,居然被炒作成“宝马案”。某夜,上海申花队主帅吴金贵的宝马车被人重重踹上一脚,动机不明,但人们自然联想到申花内部的“整风”上去:肯定是被处罚的某个人心怀不满拿车出气。一时间,有人揣测,有人煽风,有人点火,有人侦查,有人喊冤……热闹非凡。
2005年,随着西门子的退出,中超第二年竟然出现了整整一个赛季中超没有主冠名商的情况。直到2006年3月10日,中国足协正式与英国iphox(爱福克斯)公司签署冠名中超合同,才正式结束了“裸奔”的尴尬局面。足协与爱福克斯的合同为期6年,首年赞助金额为600万欧元。3月11日,中超在西安拉开战幕,揭幕战国际与联城战成1比1。但令足协意想不到的是,联赛过半爱福克斯便萌生退意。与前几任赞助商退出的原因略有不同,爱福克斯面临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的网络电话业务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也就无法正常在中国开展业务。如果没有了利益,冠名商也失去了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足协又得为2007年的赞助商而奔波。中超开赛以来,赛制不规范、球场负面新闻过多原因等导致赞助商纷纷退出。从以前的抢滩登陆到如今的惟恐避之而不及,联赛给人以今夕何夕之感。赞助商排队等着冠名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足协也感受到了市场日趋萎缩带来的丝丝凉意。
2006年,是鲁能队的独舞。延续多年的“连沪争霸”已成历史,人们预期的鲁连沪“三国演义”没有发生。提前6轮夺冠,人们惊叹中超进入“鲁能王朝”。大投入终于换回大回报,但是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中超赛场,鲁能队用重金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孤独的王者。鲁能队狂飙突进的背后是中国足球的整体“贫血”,不知道2007年会不会有哪个俱乐部跟鲁能“比富”,否则,王者会继续孤独,联赛会继续无趣。
红楼选秀
2006年,文化娱乐的“选秀”节目遍地开花,正当《梦想中国》、《我型我秀》、《超女2006》方兴未艾时,红楼选秀又粉墨登场了。这场为重拍《红楼梦》而进行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盛况空前,火爆异常,成为本年度影响力最大、最受关注的选秀活动。据悉从8月到12月近4个月的时间,全国海选报名总人数已超过20万。
红楼选秀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人的想象,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搅拌得浓郁滚烫。组委会公布了9大赛区,成立了大众评审团,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甚至博客观察团,并在媒体上炒作《红楼梦》央视版、超女版、韩国版、内地版和金庸版,造势手段五花八门。选秀活动红火,一些操作者亦不讳言炒作之心,参与者却甘愿“入梦”。那些做着明星梦来大观园里秀一把的人更是接踵摩肩,帅哥争演贾宝玉,美女争演林黛玉,歪哥丑妹争演丫环婆子、马夫和门卫。总之一句话,红楼选秀活动就像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星光大道,全国人民欢乐总动员,都想奔向名利双收的辉煌。
通过“选秀”,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掘出优秀演艺人材,能为多少默默无闻的实力派演员或新人提供机会,目前可以给予印证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倒是由此而产生的“炒作”效应却是显而易见,而且对电视剧的前期宣传和因此带来的各种利益很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一部电视剧对演员的选择,原本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眼光和判断,尤其类似《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更是众说纷纭。所以,为了某个角色的定夺,争执、讨论乃至相互抨击自然不会少。虽然这和未来的演员确定未必有多大关系,但这份热闹至少可以先把人气赚足。
其实,对演艺圈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几乎没有哪部戏选择演员是来自“观众的意见”,也没有人会为了发掘新人、为默默无闻的实力派演员提供“出头”机会而以自己的钱袋作代价。所以很多的“选秀”往往就是一场只重过程,不问结果的游戏,有人拿钱到处拉票,先投入金钱,出名,然后再去赚钱,几乎纯粹是商业化的炒作。至于宣扬传统文化,塑造现代艺术形象方面基本相当于杂谈,这个过程或者说更像是一次有多人参与的“作秀”。虽然这样的“作秀”在最初时还能吊吊别人的胃口,只是这样的招数用多了,“审美疲劳”了,预想的效果恐怕就很难达到了。
馒头血案
2006年伊始,贺岁大片《无极》通过媒体的狂轰烂炸,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然后将他们扫入电影院,仿佛一台巨型吸尘器搜刮着他们并不充实的钱包。然而浪费了两个多小时本该充满期待满足的观影时间后,善良的观众们终于产生了强烈的被欺骗感。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无极》,对第五代导演的失望已升级为绝望。高成本、大制作、企图取悦所有胃口,然而连故事都编不圆的国产大片,似乎一再蔑视着观众的智力,一种普遍的愤怒在人们心中逐渐滋生。
说是愤怒出英雄也罢,绝望产生了奇异的幽默感也罢,《无极》公映不久,一个叫胡戈的网络音乐人,仅用了两台电脑和5天时间,就向世界宣布了他对《无极》的精彩解读结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正如批评家蒋蓝所言,胡戈用20分钟的法制新闻话语点到所谓“神话”的死穴。不仅在网络上引起巨大轰动,还一手炮制了2006年度第一个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文化关键词。这就意味着,一个靠天才创意武装起来的挑战者,就足以摧毁3.4亿元人民币打造的风车。
在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挑战《无极》并大获成功之后,连胡戈都没有想到,他无意间把2006年的人们带进了一个恶搞的年代。互联网上的恶搞作品和行为,简直让人目不暇接:电影被恶搞,《夜宴》变成《晚饭》;中国足球被恶搞,世界杯黄健翔的激情说辞被翻了又翻;世界名著遭恶搞,白雪公主跟父王乱伦遭毒手;潘东子成“百变小胖”,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成反面教材;“开国大典”遭恶搞,严肃政治画用作饭店广告宣传;女诗人遭恶搞,“梨花诗”体盛行……如果恶搞者只是颠覆传统,制造些无碍他人的娱乐大众的行为尚且可以理解,但是,恶搞者依托网络,将恶搞事件愈演愈烈,一时间引发了各界广泛地讨论究竟是谁被谁恶搞还是谁恶搞了谁,“恶搞”一词也成为搜索热门关键词,同时也捧红了一批又一批的“恶搞专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渐渐成为一种人生攻击或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恶搞行为在其上演绎成为“网络暴民”的“网络暴力”:“虐猫事件”、“卖身救母事件”、“铜须门事件”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这些事件几乎都以一个或真或虚的争议话题为肇因,引发网络上一哄而起且排山倒海的“正义”讨伐,给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和名誉造成伤害,而后随着社会舆论中理性声音的出现,网络上的讨伐之声也一哄而散。
如果说恶搞行为引导了恶俗文化,是某些人一种无根状态下的自由发泄,庶民狂欢背后暗藏道德危机,“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掩盖在网络下的违法行为或非道德行为。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但并非无法无天。作为当代社会传播媒介的网络空间,亦应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所以,在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之后,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这种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互联网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
名人博客
如果说博客在2005年的中国还是预热期,那么2006年则迅速达到了一种火热的地步。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状态,那么博客文化就是网上最平凡的生活状态之一。在2006年的博客里,名人博客依靠名人效应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但也因博客本身已有的“去高雅化”、“无约束化”倾向和相关人对博客的功利利用,使得其在网络上昙花一现,日渐枯萎。
博客是连续性写作的公共平台,它把名人的生活搬上了虚拟空间,也把名人生活世界的神秘感一步步向网民展开,让人感受到电子世界和虚拟空间中的名人“透明度”效应,这不仅方便了追捧名人的网民,使他们了解明星的喜怒哀乐,通过博客留言、发表评论等方式,将想表达的话语和情感,通过博客传达给名人。博客还成为了记者获取名人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2006年2月13日,徐静蕾的博客冲破1000万点击量大关,徐静蕾成为了中国名人博客第一人。而从她第一天写博客算起,整个过程仅112天。自此,“老徐的博客”成了她的第二张名片。她以之命名的书籍也以惊人的销量红遍书市。
能够进入博客中的名人世界,曾一度令网民兴奋不已。但之后网民发现,名人博客并不十分精彩。因为名人们太忙,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实在没空跟大众“玩”。再加之名人不像普通人,不一定会有话好好说。于是,博客成为名人延伸的产业链、事业链和关系链。小S用博客来做品牌代言,超女们借机向网民透露新的计划……开博写作对名人来说,只是借以增加人气的一种手段而已,与他们巡回演讲、成立歌迷会、搞签售、新片首映礼一样只是一场活动形式。
2006年不断传来名人博客关闭的消息,经历“韩白之争”过后的白烨,“不敌”网络“韩寒粉丝”对自己的恶语相向,关闭了博客;随后,同样卷进“韩白之争”的高晓松,留下三封公开信,随即关掉博客。有不少名人博客的“息博”很大程度是怪没有收益。名人博客可以给网站带来成百上千万的点击率,广告收入却没有博客人的半分,博客人往往贴尽精力而一无所获。
对于名人博客这种特殊类型的博客,目下亟需一种健康的读写伦理。对于名人,我们可以问一句:开博,你准备好了吗?这种准备当然是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时间精力,网络知识,但最重要的还是开博心态。一旦进入网络,名人就不会再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始终处于鲜花和掌声之中,神圣光环有可能会褪色,这正是名人追求平民性和关注度的必要代价。只有认识到网络和博客的平民化、狂欢化,对其有充分思想准备,才可以进来一起“玩”。
名人博客的“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名人们不去对这种“死”进行反思。要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博客,就必须对现在这种现象进行摈弃,让名人博客进行一次“涅檠 ”,再生的名人博客肯定会是另一番风景。
易中天
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他就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将历史平民化,于是,在讲台上穿起中山装的易中天一改大多数学者的严肃,以各种表情和五花八门的腔调把自己妆扮成了一个“说书先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复杂高深的考据论证串连起来,并使之大众化、通俗化,用当代人的观点解读历史,让历史更贴近普通人,从而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造就了大批“易粉”群。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5月22日,12家出版社在北京竞标《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最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14%版税的标书中标。易中天将因此拿到约180万元的稿费。此举开了中国图书界以无标底竞标的方式竞争书稿的先例。易中天名利双收,迅速走红,也因此引起世人很多争议。
易中天不是在颠覆历史,也谈不上真正地还原历史,他是在晾晒历史的一些褶皱,并将它们置于一般读者的面前。反对意见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易中天此举将原本严谨的学术庸俗化,从而失去了做学问应有的虔诚与敬意。许多学者批评,易中天将本应予以尊重的学术当成了逗人发笑的资本,有哗众取宠之嫌,治学态度不够端正。也有学者认为易中天在讲三国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贬低了《三国演义》,拔高了《三国志》,特别是拔高了曹操,在讲史过程中立场不够公正。
当然,更多的人对易中天的做法是持赞成态度。尽管易中天在讲史中某些具体的内容可能有不够严谨的小问题,但总体而言,易中天是在努力将高深的历史变得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他从客观上激发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关注,而这对推动历史学的兴盛无疑也是有好处的。
说起易中天的走红,不得不提及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被媒体称做打造现代学者的“星工厂”,以“文化”包裹下的“娱乐”底牌俘虏了观众,捧红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等人。当然,听说最近又走红一名才女――于丹。于丹将一部2500年前的经典语录《论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讲得扣人心弦,热情的粉丝更给了她“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等诸多称号。11月,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在中关村举行首场签售,据说一下午就签出1万多册。
有网民说,易中天也好,于丹也好,《百家讲坛》培育的是学者型明星,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不是思想和文化。如果想做真正的学者,还得耐住寂寞,还得沉下心来用理性去思考、判断、积淀。
K歌收费
我国卡拉OK音乐版权维权风波一开始,采用的是一种市场化取向的操作方式,要求权利人(音乐作品创作者、唱片公司)、版权商业代理者、卡拉OK经营者等行为主体均应有所承担。问题是,市场化不但要求主体多元,更要求方法得当,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版权保护体系,市场运营、行政管理、集体管理、司法保护等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旨在形成一种激励与治惩机制,使得市场化的取向不像墙头草一样随风而倒。
国家版权局公布的卡拉OK厅版权使用费用标准,即每天每间卡拉OK包房收取12元人民币。“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也在随后开始试运行,对卡拉OK歌曲的点播进行管理。这两个行动,一个来自国家版权局批准的中国音像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筹备组,一个来自文化部。尽管这种方法此前曾被提及,但不少人还是对其颇有微词,甚至认为这一类似于“人头税”的滑稽标准多少有些“污水”的味道,把原先规则越辩越明、脉络越理越顺的卡拉OK版权给搞坏了。
文化部及附属非商业机构,完全可以公布审查后的“健康”歌曲名单,供各个KTV电脑系统供应商选择录入,也可以公布他们和唱片公司谈定后的版权收费标准,由KTV电脑系统供应商代收。至于KTV们选择哪家电脑供应商,那就让各自去竞争吧。文化部是标准的制订者,是裁判,无权入场比赛。
可以预计,版权收费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娱乐企业提出,除了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版权收费标准之外,对所缴纳的版权使用费如何分配、去向何处,他们应该有“监督权、知情权”。收费是正当的,但怎么收、收多少,法治意识日益觉醒的社会群体正考验着我们的政府管理。行政强音是K歌版权费的杂音,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有向不合法、不合理的公权力“挑战”的权利。
国学私塾
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上海成立,与一般教育机构不同,它的教育形式已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体制。这已经不是兴趣班,而是以古老的私塾教育彻底替代小学教育。尽管私塾教育在近年来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以全日制教育的形式来教授“国学”的方式还是头一遭。消息一传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大讨论,赞成声与质疑声兼而有之。我们不得不思索,在当今升学考试的大背景下,“孟母堂”的颠覆式教育形式究竟是育人还是误人?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其光明大道?
“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近年来,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继成立国学研究院或者国学班,举办国学讲座,天津等地也相继出现的六宝斋、燕山国学馆、博约堂等国学教育课堂,以弘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部的潜力和活力为己任,面向3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教授中国传统经典诗文及古琴、书法、绘画、诗词吟唱等内容。与此同时,接连出现的国学短信、“孟母堂”、国学博客圈,以及汉服热、成人礼在国内兴起,四书五经、竹帛简文、中装长衫,这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老百姓同“迂阔”、“酸腐”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又以“国学”的名义登堂入室,且有流行趋势。放大到国际背景,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升温,“国学热”现象引起了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两次“国学热”。第一次是1992年左右,国学在高校中渐渐复兴。现在是第二次“国学热”,这次是全民学国学,国学走出了象牙塔,连企业家也开始学国学。
“国学热”开始蔓延,先是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的蒋庆,在宋代大学者王阳明悟道的贵州龙场买地兴建“阳明精舍”。2004年,蒋庆花费两年时间编撰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并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共19部儒家经典15万字。他主张对12岁以前的孩童进行“蒙学教育”。随后,大量与国学相关的一些史学读物成为书店的常销书和畅销书。
对于国学热这一文化复兴现象,专家们众说纷坛,是尚古还是媚俗,值得国人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文化 关键词 社会文化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