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 铜价不会“一路高歌”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5年11月15日,国际铜价创下每吨4175美元的历史新高;2006年2月3日,国际铜价又创下每吨5034美元的新纪录。而此前的2003年8月,伦敦期铜价不过为1800美元,短短的29个月,期价涨幅达到170%,可谓惊心动魄。此后,铜价的涨势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5月11日,LME(伦敦商品交易所)期铜价突破历史高价,收盘于每吨8600美元。铜价已到了难以接受的地步,大大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对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
市场供求关系是导致铜价疯涨的罪魁祸首?
目前,中国铜矿进口居世界第一,每年的对外采购量相当于国内总需求的60%和国际市场总需求的20%。铜价的疯狂飙升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灾国。
为此,2005年11月16日,国储局委托国储物资调节中心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以平稳铜价。受国储局抛铜的影响,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市出现剧烈震荡,但尾盘报收于4147美元,第二天上扬至4165美元,铜价依然狂涨。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却纷纷下跌,第二日主力合约0601下跌300元,0602也下跌了250元,18日再分别下跌150元。
此后,国储局又于2005年11月23日、11月 30日和12月7日各拍卖2万吨铜。不过,四次抛出的铜实际成交的只有5万多吨,第四次拍卖只成交了3762吨,流拍数量竞高达80%。到第三次抛铜时,国储局的行动彻底失灵了,国内市场价格丝毫不受影响,而国际市场更是狂飙,平稳铜价的目的完全失败。2005年11月30日和12月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合约均创新高,尤其是从12月6日开始,连涨5天。与此同时,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也由国储拍卖前的每吨不超过3900美元,涨至12月8日的4474美元。自此,国储局干预市场的扁舟被凶猛的市场洪波倾覆,只能任凭国际铜价凌厉飙升。
如果市场的缺口很大,那么有限的储备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法抑制市场这匹脱缰的野马。然而国储局一官员声称,国储局拥有铜库存130万吨,储备不可谓不充足,弥补市场缺口是可能的。但抛铜数量却只有8吨,不过九牛一毛。12月7日之后,国储局却偃旗息鼓,主动败下阵来,平稳铜价就这样收场。很显然,国储局并未奋力拼杀,背后的意图值得怀疑。除了抛铜外,我国再没有其他的有效行动,显得极为被动。
铜价疯狂飙升绝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单纯的供求分析无法解释。英国金属研究机构(CUP)的报告指出:2005年第三季度铜供应已经过剩7.8万吨,全年将过剩10.4万吨;2005年全年精铜的产量为1697.4万吨,消费量为1693.8万吨,供给过剩3.6万吨。2005年全球的铜供需格局趋于平衡状态。供给略高于需求,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按理价格应该有少许下降,最多只能维持在2004年底的水平。因此,2005年铜价疯狂飙升的真正原因就应该不是供不应求造成的,今年铜价继续飙升的原因也同样不是供不应求造成的。
即使考虑了理性经济人的预期因素,市场出现如此震荡也是不合情理的。智利LOS Pelambres铜矿表示,该矿2006年将生产31.9万吨铜,同比下降4.4%。由于罢工问题未得到解决,墨西哥计划关闭国内萨卡特卡斯州San Martin铜锌矿的消息加剧了铜供应的紧张局势。从2003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全球铜矿储量是4.74亿吨,可供消费的时间是14年,并且全球新增铜精矿产能均集中在2007年投产,能在2006年投产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也加剧了铜供应方面紧张的预期。但是,这远不足以造成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那样的恐慌。铜价出现如此不正常的狂飙不是合理预期所能造成的。
据此,我们可以排除铜价疯狂上扬是由市场供求因素造成的可能性。有迹象表明,国际基金才是铜价飞涨的罪魁祸首,国际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等巨额资金不断流入铜市。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铜的需求将大大提高。去年我国铜产量达250多万吨,同比增长15.7%,而国内消费量则为350多万吨,同比增长6.1%,预计今年铜产量将达270万吨,而需求则增长全380万吨。这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以混淆视听的口实。他们不惜夸大其词,颠倒是非,鼓吹所谓的“中国因素”,似乎中国即将吞噬所有的铜,一场能源危机就迫在眼前。但另一方面,巨额的游资不断流入国际期货市场,疯狂炒作,引发了铜价狂飙。飙升的铜价不仅吞噬了企业的大量现金,使得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资金断裂的危险;而且,高昂的采购成本直接推动成本飙升,导致企业大面积亏损,这将会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进而对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铜价狂涨的势头不可能长期保持
但是,铜价狂涨的势头不可能长期保持。尽管铜的短期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但长期弹性却很大。一方面,铜的生产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进而增加供给;另一方面,需求将会由于替代品的出现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而大幅降低。本来供给和需求就大体平衡,飞涨的铜价只会加速铜的供给增加和需求萎缩而出现严重过剩。这必将严重动摇投机者的信心和预期,期铜价也将随着铜市大面积供过于求而下降。
事实上,铜价的急剧飙升已经使需求受到严重打击,全球主要消费市场需求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中国大陆市场需求量下跌10%,欧洲市场下跌2.4%,日本市场下跌9%,美国市场下跌5%,中国台湾省下跌20%。相反,印度市场需求增长20%,这宣告国际投机分子炒作的所谓“中国因素”的谎言不攻自破。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1~3月中国对铜产品的进口同比下降19.8%,为49.1561万吨。这进一步表明铜价的飙升使得铜的短期需求快速萎缩。
而且,从长期来看,铜的需求还会萎缩得更厉害。铜价的飙升刺激了研发、生产及使用替代品,生产方式或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改变,这些都会使得长期需求弹性发生很大变化;并且,中国电力建设的高峰期也将很快过去,这将大大减少铜的长期需求。2003年和2004年,中国用电量的增长率和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长率分别达到历史高峰,2005~2006年,中国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明显低于电力装机生产的增加速度,预计2007年中国电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与电力需求总体保持平衡,局部还略有剩余。
铜价飙升还加剧了家电业已经存在的尖锐产需矛盾,使家电业对铜材的需求增长放缓。从家电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未来5年大小家电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也将放缓,对铜材的需求增长率将放缓至5%以下。
建筑用铜材也正面临替代品的威胁。铜是不可再生资源,对铜的替代是大势所趋。由于铜价居高不下,塑料、铝、铁合金对铜产品在建筑行业的替代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在建筑装饰领域,用镀铜塑料替代铜板带的倾向性非常大,虽然目前正处于研究和试用阶段;铜管被塑料管替代的可能性也在加大,据CPU不完全统计,欧美市场今年铜管被塑料管替代的量已接近5万吨。
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报告显示,2005年有色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销售收入及效益也取得历史最高水平,实现销售收入8784亿元,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619亿元,增长53.6%。这种市场状况必然驱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国最大铜生产商――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就表示,今年的阴极铜产量目标将较去年增加约7%,而到明年阴极铜产能将增加75%。相应的,铜冶炼行业也出现了盲目投资现象。按目前发展态势,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资源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2005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做出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决定。
以上种种情况都表明,尽管铜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缺乏弹性,但是其长期供给极富弹性。铜价的飙升使得产铜企业可以攫取巨额利润,这样有效地刺激铜的供给增加,也使得厂家有足够的时间改变铜的生产规模。当前铜价的飙升正加速诱发铜的长期供给迅猛增加。
鉴于国内资源非常有限,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增加海外供给。中国最大的金属矿产品进出口公司――五矿集团公司与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联合开发智利铜资源。Codelco称,将在15年内每年向五矿供应55750吨阴极铜。此外,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公司将与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位于非洲赞比亚的谦比希铜矿和精铜冶炼厂。
所以,从供求两方面看,铜的长期需求将会萎缩,而供给会扩大,甚至可能出现过剩,这样―来铜的期货价格也会下降。而且,为了限制铜外流,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06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的出口暂定税率由P/o调至10%,这有利于限制铜外流,对促进铜价的降低也大有裨益。
相关热词搜索:高歌 铜价 铜价不会“一路高歌” 铜价一路高歌 铜价不会一路高歌 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