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 [痛别王选]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时间凝固在这一刻: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被誉为“当代毕舁”、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先生驾鹤西行,永远地走了。噩耗传来,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淡泊名利 献身科学
  
  1937年2月5日,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王选毕业留校,参加我国第一台红旗计算机的研制。长年累月的忘我工作,使他重病缠身,不得已返回上海养病。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自学电脑软件理论,成长为当时国内研究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著名专家之一。
  1974年,电子部等五单位发起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748工程”。1975年11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论证会,王选抱病参加了会议。王选的方案在多数人说来就像听“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说这是王选的数学“畅想曲”,是玩数学游戏。回家后,王选夫人开玩笑说道:“咱们还是算了吧。”王选却认真地回答:“干!不到长城非好汉。”从此,王选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努力使自己的方案完善并具体化,一步步解决高倍率汉字压缩和高速不失真还原轮廓汉字等难题。1976年6月,王选的方案完成了模拟实验,获得了一致好评。同年9月,“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任务,终于正式下达给了王选所在的北京大学。就在王选紧张地投入研制时,全球著名的英国蒙纳公司,凭借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也正在加紧研制汉字激光照排机,想一举占领中国市场。面对双重压力,王选只是默默地加快自己的工作进度,带领着一帮年轻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方法,照排控制机上的电路板,那些由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组成的尖端高科技设备,大多是王选他们自己动手做出。1986年,《经济日报》在华光机支持下,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并于翌年出版了国内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
  从1975年到1992年的18年间,他每周都工作65小时以上。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没有元旦,也没有初一。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工作,上年、下午和晚上。他把克服困难作为一种高度享受,对物质享受却看得很淡。1985年,家里还只有一台9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去情报所查资料,为了节省5分钱,就少坐一站,提前下车步行。为了节省复印费用,就依靠手抄。80年代王选教授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推向市场获得空前成功之后,他把最好的住房分配给了年轻骨干,依旧居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居室里。这种甘于书斋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现出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格。
  
  追求真理 勇于开拓
  
  王选先生经常提及居里夫人的一句话,“科学探索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至美、一种享受,带来的这种愉快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把工作中的克服困难看作是一种享受。”他本人也正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体会到了一种高度享受。激光扫描的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900万个(3000x 3000)组成,这么多的字体这么多的字号,每一个都要用点表示,信息量大得惊人,需要几十亿字节的存储量。当时他提出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版系统。对此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可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亲自动手,全身心投入。那些日子,王选满脑子的汉字横竖弯勾,连做梦也尽是笔画,终于想出了用数学方法计算汉字轮廓曲率的“高招”。经过几个月呕心沥血的奋斗,他就像一位魔术师那样,让庞大的汉字字模减少了五百倍,扫清了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最大障碍。从此以后,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新产品源源不断。
  他被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市场推广中,他顶住了许多方面的压力,坚持以技术推动产业,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提倡将远大学术抱负和追求产业进步结合起来,提出了不断往高的技术发展,大量的占领市场,从市场得到进一步需求刺激的模式。80年代初,王选院士便开始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成功地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又开始大举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1997年5月23日,他所领导的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签约仪式,《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然而,他并不满足,思考着未来,做出了人生中的第八个重要选择: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几年时间里,已有多项成熟产品上市。
  
  无限哀思 各界痛别
  
  当王选辞世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印刷界、新闻界沉浸在无限的哀痛中。各大网站关于王选病逝的专题炙手可热,各类悼念文章数以万计,每篇文章中的悲悼之情都溢于言表;百万网友自发地在互联网上发表留言,虽然大都是短短几句话,但却表达了对王选院士病逝的沉痛悼念;方正集团也特地开通纪念网站,悼念王选院士。仅仅几天,该纪念网站上刊出的悼念文章、挽联就有几千条;“王选”也成为各大搜索网站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很多网友通过阅读先生生前事迹,表达哀思,激励自己。2月16日,带着新闻人对王选院士的无限哀思,中国报道记者前往设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大厅里的灵堂……
  16日早晨9时,当记者手捧一束菊花来到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王选灵堂时,门口的2000余人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一直延续到广场的花坛边。人们胸前佩戴着白花,一脸的庄严肃穆,伴着哀乐缓缓地步入灵堂。
  王选院士的大幅遗像悬挂在灵堂前方中央。王选院士的学生,已经在方正集团工作了十几年的工程师龙武对记者说:“这副照片最能体现出王老师的性格特点,他光洁而宽大的额头透着睿智,深邃的眼眸中流露着宽厚仁爱,微微翘起的嘴角,显得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在这张遗像前摆着一个特别的花篮,是王选的夫人陈??敬献的。花篮上镶着这样的挽联:“亲爱的选半生苦累,一生心爱永痛心中的??”。遗像两侧,摆满了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花篮。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科委主任邓楠等科技界人士向这位科技巨匠敬献了花圈,国家教育部.九三学社等部委和民主党派也敬献了花圈。还有更多的花圈与花篮都是一些群众慕名自发敬献的。
  上午10时左右,一位头发花白的 老者,被两名工作人员用轮椅推到了灵堂上,老者久久地凝视着王选院士的遗像,仿佛有许多心里话要与他交流。许久,工作人员附在老者耳边,询问他是否要离开。老者摇了摇头,示意工作人员将他搀扶起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者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然后必恭必敬地鞠了三个躬,并敬献了花圈。此时,记者通过挽联上的留言才得知,老者就是原北大校长、民盟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老先生。
  
  “王老师像和蔼的老父亲”
  
  “这是我第二次来灵堂拜祭王选老师。”走出北大的百年讲堂,方正集团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唐利军的眼睛一直是红红的。唐利军告诉记者,虽然他不是王选院士带出来的学生,但是王选院士对他的影响却是终生难忘的。当年,唐利军仰慕王选院士学识的博大精深,很想成为他的门下弟子。可是,他错过了博士生考试的报名时间。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王选办公室去了个电话。王选的秘书将此事报告给了他,王选一听,觉得这个小伙子能把报名电话打给他就证明他真的是十分想在这里学习,而且勇气也十分可嘉,是个可造之才。于是,王选特意为此事找到了学校的招生办,希望他们能通融一下,特事特办。在王选院士的亲自过问下,唐利军终于拿到了报名表。
  唐利军果然没有辜负王选院士对他的期望,成功地考上了王选院士的博士生。可是,由于家庭和其他的原因,唐利军却没有如期向王选院士报到,这使王选院士感到十分惋惜。可是,两年以后,唐利军又来到了北大方正集团去应聘。王选院士有个特点,只要是他有时间,凡是新人来应聘,他都要亲自面试。当唐利军报上自己的名字时,王选院士不由得站了起来,走到他的跟前:“小伙子,是不是你当年给我打了电话想报名考试,可是后来却又不辞而别了,”唐利军没想到王选院士居然还能记得他这样一个“逃兵”,他以为自己这下子完了,方正集团是不会选中他的。可让唐利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王选院士居然让人事部门把他留了下来。王选院士语重心长地对唐利军说:“小伙子,你当过一次逃兵了,希望你这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唐利军不好意思地笑了。
  又过了几个月,唐利军正在食堂吃饭。突然,他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唐利军拾起头一看,原来是王选院士端着饭盒站在他的面前。唐利军在环顾四周,食堂里大概能有200多人在同时用餐:“王老师,你还没忘记我,居然能在这么些人当中认出我来。”坐在唐利军旁边的一位同事看着他惊讶的表情,笑着说道:“单位里的人,王老师叫不出名字的很少。他对咱们集团里的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王选院士坐下后,详细地询问了唐利军的工作情况和个人问题。王选院士亲切地对他说,年轻人一定要多努力,在科研上多下功夫,至于个人问题,集团和我本人都可以帮你留意,决不会让你只顾创新而误了终身大事。
  说到这里,唐利军的眼睛又红了,他强忍着泪水说道:“在我的心中,王老师就像个和蔼的父亲。”
  
  骑自行车上班的教授
  
  “我真的很荣幸自己与王老师的合影能在网上广为流传。”北京方正国际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龙武对记者说,“这是因为王老师淡泊名利,不喜欢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也不喜欢拍照。而我与王老师的工作照,是王老师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坐在电脑前,望着自己与王选院士的合影,龙武仿佛又回到了与王选院士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龙武告诉记者,王选院士有一段关于名人和凡人的精辟阐述,至今他还记忆犹新。王选院士说:“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的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呢,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而王选院士就是个喜欢当凡人甘于平淡的人。“你们可能不相信,王老师都当上方正集团董事局的主席了,可他每天却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一天下大雨,单位的年轻人都是打车回家的。可王老师却拒绝单位用车送他回家,他是一只手用报纸遮住头,一只手握着车把,骑自行车回家了。他还说,家离单位很近,用不着那么奢侈。其实,王选院士当时住在承泽园,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其实按他的级别按他的贡献,学校早就分给他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可他就是不要。而方正大厦提供的高层住房,他也不要。
  王选院士虽然对自己很吝啬,可是他却对搞科研的年轻人向来都是大手笔。龙武告诉记者,王选院士把国家给他的奖励,都作为了科研基金,奖励那些勇于创新的年轻人。龙武所在的课题组是研究日文排版系统的,王选院士一直有个宿愿,要把北大方正的技术打进日本市场。目前,北大方正在日本的排版市场就非常有名气,在某些领域甚至已全面替代了日本的排版技术,这都是与王选院士的领导分不开的。仅龙武所在的这个课题组,就先后接受了王选院士高达100万元的奖励。但王选院士却从来不在这些自己没有参与的科研项目上挂名,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决不署名。他常帮集团的年轻人修改论文,为他们把关,提意见,但从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加上。最让龙武感动的是,当王选院士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后,依然非常关心集团里的年轻人,他还时常打电话回来,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
  就在记者拜祭王选院士的当天下午,王选的妻子陈??公布了王选生前的遗愿。王选在这份于2000年10月6日写成的遗愿中表示,“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王选在遗愿中写道:“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旦病情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相关热词搜索:王选 痛别王选 蛇王选后娘子你别逃 蛇王选后 妖孽蛇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